APP下载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关键环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运用

2020-06-27陈建春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量表批判性学科

陈建春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从学理上考量,课堂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是一个复杂的情境。为了捕捉转瞬即逝的课堂情境,提升课堂观察的效度及信度,需要借助观察量表这一“抓手”或“支架”。因为,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的关键,“它的水平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技术水平,也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水平”。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进行课堂观察,符合学科特质的观察量表要先行研发。

一、“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关键环节”观察量表的设计

《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框架》是目前相对成熟的观察框架,然而,它只是一种通用的普适框架,将其应用于历史学科则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历史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彰显历史学科的特质、要求和课堂情境,提升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观察,我们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两大关键词,尝试开发了“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关键环节”的观察量表(见表1),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不足,为诊断和改进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使用说明:

1.问题可用符号Q(英文单词question的开头字母)代表。例如,问题1,则在表格里记录为Q1,但在其他空白的地方,要把问题完整记录,以便课后分析,撰写课堂观察汇报。如果授课教师提供PPT、教学设计,则不用完整记录问题。

2.内容整合主要围绕是否凸显教学立意,整合是否适切,逻辑关联是否合理三个方面观察。

3.问题价值主要从预设或生成的问题解决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本课的教学立意和既定的培养目标两个维度观察。

4.不是每个教学关键环节都会涉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所以,视教学的实际情况填表。

二、“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关键环节”观察量表的使用

(一)量表记录

量表記录时一般以课堂现场观察为主,但为了提高观察和记录数据的信度,这就要借助视频(或文字)实录。下面,我们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一课为例,具体阐释量表的记录与诊断。(见表2)

诊断及建议:

优点:

1.课程资源类型多元,呈现了历史的丰富性。

2.问题类型以封闭性为主,兼顾开放性,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思维。

3.一定程度上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培育。

4.对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全面覆盖。

问题与建议:

1.导入部分建议从改革开放40周年时政热点切入,例如,引用习近平评价改革开放的言论。

2.回答“为什么从沿海开始对外开放?”这一问题时,借鉴了地理答题模板,不能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而且,学生以“工业基础雄厚”来解释“为什么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的问题不太适切。因为,深圳是首批经济特区之一,但是在对外开放之前,深圳是一个小渔村。事实上,“工业基础雄厚”是对外开放带来的结果。这样的回答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常识性错误时,教师应该介入,通过诘问法修正学生的思路。

3.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侵犯了国家主权?如果侵犯了,那与对外开放的含义、原则是否矛盾呢?与近代被迫开放又有什么区别呢?

4.师生互动方式单一,参与度有待提高。

(二)量表分析及教学建议

1.课程资源类型多元,呈现了历史的丰富性。

这节课中,授课教师运用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图片,共六张,分别是邓小平头像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题词、邓小平访日举行记者招待会、1978年中国鞍山钢铁公司与1978年日本计算机控制的现代化钢厂对比、1978年中国江西水电站与1978年瑞士水电站对比。二是视频,即《邓小平访日》短视频。三是引用文献,共三处,包括1978年中美日三国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数据)、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表格)、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文字史料)。四是音乐,《春天的故事》作为导入。五是“改革开放40周年时政热点”的口述史料。

在解读“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时,授课教师只是提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向世界学习”。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鲜活的素材,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对外开放的背景。例如,补充《谷牧回忆录》中涉及对外开放背景的素材。据谷牧回忆,“1978年5月,为了借鉴国外经验,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让谷牧带团去西欧五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考察访问。这次出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代表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些具体的事件让他们印象深刻。例如:法国马赛钢铁厂,从采矿到轧钢,年产350万吨钢,职工只有7000人(当时武钢年产230万吨钢,职工6.7万人)。在联邦德国访问巴伐利亚州时,州长卡里在宴会上说,听说你们资金困难,我们愿意提供支持,50亿美元怎么样,用不着谈判,现在握握手就算定了!”通过具体的数据以及“用不着谈判,握握手就算定了”等活灵活现的话语,学生更容易神入历史情境中。

2.问题类型以封闭性为主,兼顾开放性,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思维。

初步统计,本节课一共设计了19个问题,其中,从呈现方式来看,有单个的问题,也有多个问题组合成的问题群。从问题类型来看,开放性问题4个,封闭性问题15个。总之,呈现方式灵活多样,问题类型兼顾开放性问题,但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有:

Q1: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Q2:对外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

Q3:邓小平的访日之旅,他看到了什么?

Q4:中国改革开放前与世界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Q5:鸦片战争后的“开放”与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有哪些不同?

Q6:对外开放的含义?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的原则?对外开放的目的?

Q7:概括一条关于对外开放初步形成过程的观点,并进行相应论述。

Q8:为什么对外开放从沿海地区先开始?

Q9:为什么叫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Q10:对外开放是一次性开放吗?采取什么方式?为什么这样?

Q11: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本质是什么?有何应对方法?

3.师生互动方式单一,参与度有待提高。

“历史教学过程是历史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有效的师生互动已经成為人们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也成了指导教师教学的主要理念之一。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如果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参与讨论,那么,师生互动的程度较高,效果也更好。例如,在突破“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这一重点时,授课教师首先重组了课程资源,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1980至2001年对外开放的大事记,然后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并且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了五分钟。正是由于提供了恰当的素材,给予了充分的讨论时间,才有了热闹的氛围以及生成了丰富的教学内涵。遗憾的是,整节课大多数的提问采用点“将”回答,甚至,当学生没有及时回应教师的提问时,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况。这种单调的互动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课堂的活跃度。

4.批判性思维的渗透。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的内容不难,难就难在教学立意的重新定位。对外开放经常挂在嘴边,好的教学立意、灵魂、主线是什么?在授课老师看来,对外开放不仅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项国策,更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教师借助《邓小平访日》视频,引出了“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的话题。这样,通过重构教学立意,唤醒学生学习对外开放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探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授课老师积极开发了课程资源,补充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到对外开放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对外开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堂生成需要教学机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当教师跟学生交流、互动的时候,善于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灵感闪现的东西,这何尝不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途径呢?例如,授课老师在讲解对外开放相关问题时,当学生从时间维度总结对外开放的特征时,他意识到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就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思考国内改革进程同对外开放进程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老师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回答史实,对于两者是何关系则没有展开探讨。在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改革和开放是分成两个课题进行教学,而这两个内容在历史的进程中实则不可分割。就二者关系而言,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亦需要改革。因此,尝试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在对外开放格局的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改革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是可取的。然而,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史实的罗列,学生就不能全面理解开放所具有的改革性质以及开放中的艰辛,那么,教学立意的实现效果将大打折扣。

5.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全面覆盖。

在教学中,授课老师在不同环节,渗透了不同的学科素养。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特别注重时空观念的培育;在介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时着墨不多,而是仿照全国卷第42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然,在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当学生对个别史实的解释与历史逻辑相悖时,教师没有把握住纠正偏见的契机。例如,用“工业基础雄厚”回答“为什么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的问题是否合适?要知道,深圳是首批经济特区之一,但是在对外开放之前,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事实上,“工业基础雄厚”是对外开放带来的结果。所以,这样的回答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介入,通过诘问法修正学生的思路。又如,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侵犯了国家主权?如果侵犯了,那与对外开放的含义、原则是否矛盾呢?与近代被迫开放又有什么区别呢?在生成历史结论时,要依据史料,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生成与正确价值观相悖的结论。这应该是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课堂观察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界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目前的课堂观察比较缺乏学科内容的分析和诊断技术。因此,“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为教学提供诊断建议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量表批判性学科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