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有效途径初探
2020-06-27杨传薇
杨传薇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个人幸福、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的必由之路。切实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为美丽中国建设培养优秀人才。这需要从课程、文化、管理、网络和实践五个方面形成全面有效的育人合力,探索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更好更具针对性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1]”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建设者。高校作为大学生专业学习、观念养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地,需要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任务,为美丽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绿色人才。这需要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1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
无论是传统的线下教学,还是现代的网络线上教学,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在线上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特别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教育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在线上教育兴盛的新时代,依然要切实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以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上尽最大可能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中内化成本领的意识认知。不难发现,在当前高校的课程体系安排上,生态文明观教育在课堂上受到的重视度不够,在教材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高校需要进行符合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在各个专业的课堂上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使生态文明观教育真正能够“进课堂”。
1.1有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解决思想上的疑惑、规范语言行为的重要场地。其中生态文明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需要将思政课教材中所包含的绿色发展理论知识有效利用起来,在日常的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反复的灌輸教育,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教材中,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指出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充分条件;也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条理清晰的列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作为中国领导人不同时期对生态环境的具体态度和现实做法;同时,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也包含保护环境的公德教育和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内容。对此,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重要场地,更好更有效地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教育教学之中。
1.2将生态文明观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是根本
价值观的教育是全方面、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在高校的所有课程中,有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同时将生态文明观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才是根本。“高等教育中不同专业的学科教育在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无论哪一门学科,都在不同角度和层次上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2]。例如,美术专业课上的对美丽自然风光的描绘;音乐专业课上对大自然敬畏赞美之情的音乐鉴赏、词曲创作;地理专业对于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的讲述......由此,可以发现各类专业课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时代任务。因此,在高校各类专业课程设计中,除了主修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专业外,在其他各类专业课中同样需要加大重视对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的培育,巩固生态文明观教育成果。
2.以文化人,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营造健康、清新、绿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潜移默化的培育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层次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舒适和美好。以文化人,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就是要积极弘扬绿色环保的校园文化,营建清新健康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绿色环保的精神文化氛围。
2.1营建清新健康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显而易见的外在体现,给人以最直接的视觉感受。能够作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打造校园的生态文明,高校需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融入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绿化等各个方面,营造出地面净、树上绿、校园美的校园生态环境,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体现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绿色的追求、对美丽的向往。对此,“节约环保”成为校园所有设施建造的重要考虑之一。比如,水资源、垃圾等的循环利用;有效利用太阳能供电照明,使用节能环保的照明灯具;多种树、种花、种草,完善校园环境绿化,并充注意融合自然和人文景观。这将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审美情趣和培养生态文明素养,从而发挥校园物质文化育人的功能。
2.2营造绿色环保的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是在高校经历岁月的洗礼、师生的支持认可中被传承下来的价值取向、学术风范、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营造为师生带来健康生活和舒适惬意的绿色环保精神文化氛围,高校应着手在校风、教风、学风三个层面的现实建设和发展中努力培育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认可度,并努力转化成内在的深层次认知和意识。其一,充分发挥良好校风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作用,帮助大学生绿色健康生活习惯养成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形成。在校风建设中,需要努力做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的倡导和宣传,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优良校风,在此基础上努力发挥出校风本能的感染力作用,指引大学生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以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注重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理论水平,加强教风建设。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一个良好的教风对学生的正面熏陶和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并深远持久的。这要求教师把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作为专业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进而努力学习和践行生态文明观。其三,良好的校风和教风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充要条件,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感知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下及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3.做实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的生态实践能力
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对新时代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标准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4]”对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生态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够真实的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化于心,进而强化他们保护自然的勇气和动力。
3.1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在实践中有助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养成习惯。组织大学生通过进入社会、深入群众、走进乡村等方式开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情况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比如,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将寒暑假、周末、节假日、个人业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调查小组。深入那些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并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地区,以及那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人们安居乐业的地区进行实践调查,亲身体验并进行直接对比,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当地人们的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具体的行为实践。在这样深入现实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师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环境恶化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增加体验环境美化的美好感受。进而从两地截然不同的感受中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不断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投身生态实践的热情和活力。
3.2发挥学生社团的同化引领作用
学生社团是指那些具有共同的学习意愿、兴趣特长、个人发展而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团体。高校学生社团辐射面较为广泛,既包括科技学术类、文艺体育类,也包括理论学习类、公益服务类,能较高程度地满足大学生的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大学生积极踊跃报名并乐于参与其中。因此,发挥好学生社团这个组织,多开展与生态文明观密切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号召更多的大学生从现在的身边小事做起,这不僅能提升大学生现有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还能促进生态文明观念更有效的内化成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充分认识到了社团的活动对学生人生发展、价值观养成的影响重大,高校对此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绿色环保社团的重视、鼓励、支持,在宏观上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绿色环保社团的健康、有序、蓬勃的发展。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面,通过社团的集体行动带动更多周围的人们,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健全互联网+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5]”这为开展网络育人创造了现实条件。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需要有效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以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发展要求,切实提高其现实针对性,增强时代感和感染力。
4.1打造生态文明观网络教育阵地
打造强大宽广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网络育人阵地,现实要求高校充分利用好学校官网、学院官网、官方微博等官方网络平台进行生态文明的知识宣传。具体可以尝试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其一,高校可以建设一个“生态文明”专题网站来给学生进行生态的法律、安全、科技等知识宣传和讲解。对于生态法律的宣传,能够更好的约束规范学生的生活方式;列举因生态破坏带来的人员伤亡、物质损失,引起大学生对生态安全的重视;生态科技专题可以介绍我国的绿色环保产业。其二,高校可以搭建专门的生态文明学术网站,帮助大学生更全面、更专业、更科学了解生态文明的现状、生态破坏的后果,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的理论水平。这样的学术网站的搭建可以便于大学生获取更好、更丰富、更权威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其三,高校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加紧对当前世界生态热点问题的关注、深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把握、抓住校园生态环境相关的话题,对此开展微话题讨论,最广泛地集中学生们的智慧和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4.2创新生态文明观网络教育手段
借助网络技术,创新生态文明观教育网络育人手段,并对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育人观念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更新发展。对此,高校需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技术平台,创新对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教学形式,优化其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线上或线下的教学工作,将课程内容形象深刻地传授给学生。比如播放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播放我国的因雾霾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各种地质灾害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等灾难影片,让大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之大,以及环境保护的极端紧迫性,促使学生更能理解新时代进行美丽中国建设的任务艰巨性和现实必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线上交流互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所想所知,以及学生的现实具体情况。这种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限制的网络学习方式极大的扩大了生态文明观传播的影响程度和扩展范围,进而增强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灵活性、新颖性、趣味性。
5.管理引导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自我教育
管理育人是经过实践检验对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明显效果的一种育人手段。这不仅要通过学校具体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现实行为,而且需要通过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教育、熏陶。
5.1有效发挥校园制度的育人功能
健全的校园制度能够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创造相应的条件保障。其一,在高校建立健全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监督机制。高校应在校纪校规中加入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完善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和引导,以期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效果。一方面监督检查学校的环境卫生,对于不合格的提出批评,对于连续表现优秀的给予公开表扬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倡导学生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出门逛街尽可能采取步行、乘坐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等低碳绿色的健康出行方式。其二,建立完善科学规范、执行有效的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评价制度。一方面,从高校教师角度,将生态文明观教育教学成效作为教师各项考核的评价重要参考因素;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观教育程度的有效考核计入学生学习的最终成绩考核之中。
5.2不断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功能
“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辅导員和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对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养成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手段。[6]”在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有效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功能。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是前提。大学期间除了同学以外,与大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老师更多是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全心全意、尽职尽责、认真仔细,充分发挥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及时、全面和有效地把握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并尽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和引导。另一方面,班级干部组织协调作用的调动,以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是关键。同学与同学之间相处更为密切,彼此之间也更为熟悉和了解。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是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的有力帮手和得力干将。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过程中,班级干部和学生党员要及时有效地与辅导员和相关老师联系交流,将同学们的具体情况告诉老师。进而在高效有序的管理引导之下,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光明日报,2020-05-20.
[2]顾秉林.加强高等环境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中国环境报,2005-09-1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4]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17-12-04.
[5]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4/28/content_5506903.htm,2020-04-28.
[6]杨振斌,冯刚.髙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