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低碳绿色发展路径研究与实证分析
2020-06-27曾小平
曾小平
摘要:低碳绿色发展是中国城市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趋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C模式(Chinese model),低碳生态发展受到学术界与各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文章基于城市学理论构建低碳绿色发展指数,采用LMDI方法,探析了经济、社会、环境低碳绿色指数对其影响机制,评价了开封市“十一五”规划以来的低碳绿色发展水平,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评估“绿水青山”、分析其成为“金山银山”潜力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低碳;绿色发展;区域发展;城市学
1 前言
低碳绿色发展是中国城市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趋,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1]。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C模式(Chinese model),低碳绿色发展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在内涵概念界定、发展水平评价、动力机制分析、规划调控模式探讨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低碳绿色发展内涵概念界定从低碳型发展、生态型发展以及低碳型和生态型发展三种视角进行界定。低碳型发展强调城市区域通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进而达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状态[2-3]。生态型低碳发展基于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界定城市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1]。低碳型和生态型发展则同时基于低碳发展和生态发展概念进行界定,认为低碳生态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区域发展中的落实[4]。低碳绿色发展内涵概念界定为城市区域转型轨迹指明方向:三种视角的分析均表明低碳发展是绿色生态发展的阶段之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响应,而绿色生态发展才能从本质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地系统协调。
低碳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主要采取指标体系法进行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状况、低碳发展状况等构建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低碳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孙菲等人根据经济、社会和低碳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指数判别大庆市低碳绿色城市水平[5];朱洪祥等人基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等因素构建低碳绿色城市指标体系[6]。第二,根据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低碳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如张约翰等人采用该模型测评了长春市低碳绿色城市水平[7]。基于指标体系评价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水平最大的缺陷是主观性强,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可比性较差。
低碳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侧重从微观、宏观角度进行城市碳排放驱动机制的研究,其中宏观层面因素主要涵盖低碳城市政策体制创新、低碳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以及人口与经济增长等。宏观层面因素从整体上影响城市碳排放量的,而微观层面的因素则体现在设施齐全、职住接近、土地混合利用等环境因素方面[8],此外,消费方式、消费选择、家庭特征、个人特征等微观因素对于城市碳排放量也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家庭特征体现在家庭规模、家庭收入等层面,个人特征则体现在消费方式、受教育程度、偏好与动机等层面。
低碳绿色发展规划与调控主要通过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城市空间规划与优化来实现,特别是低碳城市规划与调控得以广泛开展。两种规划与调控模式均可通过将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费因素整合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等而获得不同职能部门、不同空间增长下低碳绿色发展模式[9],或者通过对社会经济各部门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的模拟与预测获取不同规划期的特定参数。其中,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低碳绿色规划与优化关注整个城市-区域层面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轨迹,不同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结构。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下的低碳空间规划与优化重点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下各种出行模式的碳排放以及不同区位可达性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格局的影响。
总体而言,低碳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不断完善,低碳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亟待改进,低碳绿色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依然比较薄弱,低碳绿色城市的规划与调控需要在多个层面因地制宜地逐渐展开。因而,本研究构建低碳绿色城市评价指标,分析开封市低碳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科学有序地推动其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化进程。
2 理论基础
作为中国发展的主色调,“十三五”明确将绿色发展理念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体系[10]。新世纪以来,受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经济社会理事会等组织纷纷研究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并陆续提出了绿色经济衡量框架、绿色增长衡量框架等先进体系。国内学者对于绿色发展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绿色GDP、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社会、绿色发展指数等类型丰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绿色发展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大中城市、社区单元的绿色发展情况的客观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方面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弯道超车,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质量也相对较高。但由于资源能源的大规模消耗以及急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一些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不断滋生。随着区域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并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河南省是国家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而开封作为河南省地级市,中原经济区的领头羊,对于促进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原城市群颇具影响力的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资源与环境问题对于城市发展的约束问题不断凸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视[12]。
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理念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结合河南省省情以及开封市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有必要通过加强绿色发展研究,堅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实现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顺应了国家绿色发展的时代理念。本文以2006年-2015年为样本期间,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LMDI-I分析方法,对开封市低碳绿色发展展开研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分析开封市低碳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化与异质性,以期在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开封市的低碳绿色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3 材料与方法
为了反映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开封市绿色发展的内在机理,文中以绿色发展综合指数作为总目标I,其下分3个子系统作为次一级目标变量,分别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定为I1、I2、I3,由于本文被分解的目标开封市低碳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是数量指标,而非强度指标,所以采用LMDI-I分析方法进行驱动机制的探究[13],如表1。
4 结果分析
2006-2018年期间开封市与郑州市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及各构成要素的系统贡献值如图1、图2所示,由此体现出开封市绿色发展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
4.1 经济低碳绿色发展指数驱动机制
开封市的经济贡献值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在2006-2009年经济贡献值起伏不大,数值较低,而在2009年以后经济贡献值上升;郑州市在2006年-2010年间经济贡献值水平不高且有波动,2010年以后上升,在2010年-2011年期间达到最大值,之后有波动。说明自2006年以来,开封市经济建设发展较快,人均GDP比值不断上升,各产业产值也在逐年增加,但与郑州相比经济贡献值相对较低,说明在这十年间开封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要比郑州慢,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城市的绿色发展而言,其重要支撑为经济发展。滞后的经济状态很难凸显出“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而绿色城市建设需要较多的资金和物质,也需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
当前开封市城市经济增长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并逐渐向集约化经济模式转型,但受限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加之管理能力的欠缺,开封市工业结构仍存在诸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完整。基于此,政府部门应当进行典型的树立,通过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建设与发展实例,论证实现绿色发展的可行性,而并非仅仅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14]。
4.2 社会低碳绿色发展指数驱动机制
从社会方面來看,开封市的社会贡献值总体呈波动上升的态势,2006年-2010年间呈曲线上升,而2010年-2011年期间呈负增长状态,2011年以后又呈波段上升。主要是由于:
①开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虹吸效应凸显,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在2006-2011年期间,开封市人口数量剧烈增长。但开封市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少,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使得中心城区难以承载大量的居民,并导致相对严重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都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②开封市在2011年开始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城市绿化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大大改善了城市的居住舒适度。2006年,开封市绿化覆盖率仅为26.2%,而截至2015年底,绿化覆盖率上升至32.4%;2016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为4.9 km2,而2015年底则增长至9.1 km2。绿地面积的增加,有效提升了城市建设质量,对于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绿色发展与城市建设协调性不断增强。
郑州市社会贡献值在2006-2012年间不断提升,在2012年以后相对降低,说明郑州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口压力、交通压力,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等多层因素,逐渐降低了对绿色发展的关注程度,相比之下,开封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绿色发展、生态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增强。
4.3 环境低碳绿色发展指数驱动机制
从环境方面来看,开封市环境贡献值2006-2008年间呈负增长状态,2008年-2011年间快速升高,而在2011年以后又不断下降,并呈负增长状态。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①2006年-2008年期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大型工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开封市污水管网不完善,有的区域未有管网覆盖或者管网的支管完善度不够,污水无法被纳入管网系统,随即引起截污不力问题,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②工业企业污水对于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污染作用,而开封市作为中原地区工业城市,汇集了大量的化工、中医药企业,而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所构建的污水处理体系并不完善,部分工业废水处理不达标,对于环境保护带来消极影响。
③在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但增强的背景下,政府的环境责任也越来越清晰,并制定了环境保护相关的监管政策。通过对企业废气、废水排放的严格管理,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通过严格环境准入门槛的方式把好环境保护关,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④针对违法排污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如针对“新五小”“十五小”企业进行严查,加大对于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积极推进脱氮改造工程建设,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效遏制空气污染、水污染,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⑤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增加,道路基础建设需求与人口出行需求存在显著的矛盾。当前开封中心城区以双向四车道为主,且路网设计质量不高,且大量旅游景点相对集中,很大程度上导致出行堵塞问题,尤其是东西方向的交通压力十分明显。此外,停车场地数量严重匮乏,也给城市出行造成了诸多不便。虽然现阶段开封的城市绿化相对较好,但大量采用了外来树种,对于开封本地的物种多样性产生明显的冲击作用。此外,公园绿地面积虽然较大,但分布较为集中,居民很难充分利用公园绿地。沿河地带本身具有较好的城市生态,但由于规划缺乏前瞻性,使得城市建筑林立,环境质量不断下滑。
⑥虽然开封市环境贡献值明显超出郑州,但环境贡献值呈下滑态势,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只有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的城市发展理念,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推进,构建经济发达、碧水蓝天的新开封。
总体来说,开封市的绿色发展综合水平不断上升,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值也在不断提高,其中,社会贡献值所占比重最大,经济次之,环境贡献值占比最低。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立足于开封的区域优势,在保持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力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开封市的整体发展。
5 政策建议
本研究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三个方面构建了开封市低碳绿色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测度了2006年-2015年间开封市的低碳绿色发展水平,并计算了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子对低碳绿色发展水平的贡献值,并与郑州相比較,以此分析开封市绿色发展空间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2006年-2015年期间开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低碳绿色发展的贡献值也在稳步上升,但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成效不显著。
(2)在社会建设方面,随着人口密度的扩大,城区面积的扩展,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也在不断地完善,且对绿色发展的贡献值逐年升高,并在3个系统中所在比重最大。
(3)而在环境方面由于近些年政府的不断努力和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在3个系统中所占比重最低,对绿色发展的贡献值最小,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应该要越来越重视。
(4)总体来说,开封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系统方面都有重点推进绿色发展。但在此基础上,仍需要做出更大努力,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开封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增强开封市的整体实力。
针对以上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借助交通优势、汇集群力量,加快工业低碳绿色转型
开封作为中原地区交通的中枢,作用丰富的铁路线,四条铁路大动脉汇聚开封,使得开封表现出显著的区位优势,在“郑汴一体化”发展理念不断践行的背景下,郑开城际铁路、郑开大道相继通车,有效提升了开封与郑州的融合度,开封的区位优势得以凸显。此外,开封与港区的联系不断加深,充分借助港区的资源实现产业升级,初步打造了高精尖机械加工、软件产业园以及物联网产业区,开港经济开发区正成为影响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园区,对于推动开封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开封对于旅游产业的依赖性相对较强,素来有“旅游城”的叫法,在借助深厚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封也需要积极进行产业的升级,实现多元化发展。如通过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物流服务、机械制造、生物科技等技术,切实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在房地产领域,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相关技术的推广,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不断加强房地产的管理力度,促进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发展。
5.2 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低碳生态扩张
城镇化发展要兼顾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两个方面。对此,开封市需要充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坚持城市的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在建工程,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管理,切实提升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凸显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5.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态红利
生态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居住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此,开封市有必要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注生态红利实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建设、管理活动中,应当进行建设项目的绿化建设情况,对于占用、破坏绿地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并进行教育,切实保护城市生态用地。
在城市公园布局规划方面,开封市应当充分将公园建设与城市规划融合起来,积极推进公园绿地的建设,在新区则注重对天然湖的利用,借助天然湖构建运粮湖、众意湖等生态湖,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在城市建设方面,积极进行园林小区创建活动,要求新建小区绿化率在30%以上,老城区也应当积极推进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活动,通过“见缝插绿”活动的推进,切实改善开封老城区的绿化建设质量。在河道绿化方面,通过打造包公湖、黄汴河、东护城河项目,在沿河地带推进水系生态廊道建设,以“修一路,绿一线,成一景”的高标准开展城市建设活动。此外,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应当进行绿植树木的优化设计,当前开封城市绿化存在的严重问题在于绿化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时植被稳定性欠佳,使得绿地的生态功能大打折扣。通过对绿化植物种类的优化选择,结合开封市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对于保护地方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绿化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5.4 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低碳绿色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而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很难实现有效的监督。因此,引入公众监督机制,对于提升监督效果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对此,开封市应当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为低碳绿色发展奠定监督制度基础。如在监督举报环节,需要丰富举报渠道,如采用市长信箱、市长热线等方式进行违法行为的举报;为举报人提供物质奖励;完善举报人隐私信息保护机制等。此外,在宣传方面,积极鼓励群众参与低碳绿色发展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公共出行、绿色出行,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政策,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不合理消费、铺张浪费等现象。通过积极引导普通群众参与低碳绿色发展,对于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5.5 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环境保护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为基础。开封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当积极引导相关企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相关技术的研发。在资金保障方面,制定合理的财政保障机制,针对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制定充足的财政预算。此外,在环境保护考核方面,加强管理,政府做好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并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与政府职责的明确分工,引导民间资本流向绿色发展模式,为社会资本向环保领域流动创建良好的环境,构建多元化环保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7-12.
[2]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3]郭理桥.模型系统优化低碳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3):34-44.
[4]李迅,曹广忠,徐文珍,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32-39.
[5]孙菲,罗杰.油气资源型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9):4665-4669.
[6]朱洪祥,雷刚,吴先华,等.多维视角下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以东营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12):87-93.
[7]张约翰,张平宇.长春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测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51-156.
[8]柴彦威,肖作鹏,刘志林.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发生机制与调控策略——以北京为例[J].地理研究,2012(2):334-344.
[9]张一成.深圳低碳生态示范市创新实践——新型城镇化探索之路[J].建设科技,2013(16):36-41.
[10]张欢,罗畅,成金华,等.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关系[J].经济地理,2016(9):158-165.
[11]顾文元,高美红,孙盈盈.河南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1):212.
[12]孙才志,童艳丽,刘文新.中国绿色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化规律[J].经济地理,2017(2):15-22.
[13]崔盼盼,张艳平,张丽君,等.中国省域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机理时空演变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8(5):879-892.
[14]张灵军.开封市生态城市建设状况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