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0-06-27姜艳丽
姜艳丽
摘要: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输送了众多技术性专业人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亦逐渐增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其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教学更加侧重于知识要点的传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相对较弱,使得计算机应用教学并不能贴合市场需要。对此,本文将对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实现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完善。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reform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以及课堂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教育重点出现差异,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此,本文将立足于当前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三方面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优化进行分析,促进计算机应用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进而为社会输送高质人才。
1 明晰学生主体,提升课堂趣味性
计算机应用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由此,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主体地位有限重要。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理念落后,现今部分计算机应用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坚守自身的主体地位,侧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未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方面的问题;二是课堂管理不足,在职业院校内,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而教师教学管理严格度不比以往,使得学生出现逃课、重视程度偏弱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计算机兴趣的培养以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产生不良影响[1]。
针对这一问题,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首先教师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转变教育理念,明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将教学的目标与重点放置在学生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其次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与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并借助这些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促进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提高;再者课堂管理的完善,对学生的签到情况以及课堂学习状态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与监督,以保证学生到堂率的提高,以此作为为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应当立足于趣味性与生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促进计算机应用教学趣味性的提高,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兴趣度。
2 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兴趣度
教学内容作为计算机教学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贴合度度低,主要是指教师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悖,并未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重要依据进行课程内容的完善,使得计算机应用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社会需求贴合度偏低,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革新,社会各方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以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未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多依赖于教材本身,并未更具社会实际进行适当的拓展与调整,使得计算机教学成果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2]。
针对这一问题,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首先职业院校应当顺应时代需求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重视,通过适当增加教学时长与强化教学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学能力,并通过教学设施的完善为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进一步优化提供重要保障;其次计算机应用教师应当立足于社会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工作实践元素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领会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实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最后教学内容拓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企业实操融入到教育课堂之中,或是将学生帶入企业直接感受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重要性,促进课堂教学与工作实际贴合度的提高,进而实现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提高[3]。
3 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参与性
教学方式作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虽然顺应时代选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手段,但是仍采用的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注重教师在计算机知识内容上的讲解,单一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二是教学重点偏移,主要是指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计算机应用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侧重于丰富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的影响,使得课堂教学的重点出现偏移,极易让学生产生混乱的感觉,不利于学生知识领会度的提高;三是教学实践缺乏,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出于相对忽视的状态,使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未组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进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四是方式选择缺乏合理性,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重难点知识内容教学的强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过于依赖某一教学方式的问题,并未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对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4]。
针对这一问题,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首先教师应当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对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素养进行提高,为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性保障;其次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一般而言,教学目标分为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教师应当以当时课程内容为基点,将教学重难点部分作为教学目标,而整体目标则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通过细节化的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化提供方向保障;再者教学方式的选择,一般而言,常用的教学方式包括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其中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性以及直观性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具有重要作用,而实践教学则侧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意方向的引导,以约束学生的实践学习行为,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此外,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对提高学生重视程度以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其中评价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及时规范自身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态度,教师评价则有利于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提高。针对于学生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成果等方面,针对于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前准备、教学成果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在订立评价标准时,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点,并结合对不同的学生订立不同的标准,以激励学生为方向,挖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学习潜能,实现学生学习自信性的提高。最后教学流程优化,针对于计算机应用教学,教师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练习环节,课前导入以及理论知识讲解作为实践活动展开的基础保障,在通过总结环节的设立,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依赖度的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职业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计算机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当贴合实际需要对计算机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能力的要求。教师作为影响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应当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理念,明晰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在于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以及教学环节的方式,为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基础性保障,并通过引导学生强化重视的方式,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洁.探讨高等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改革[J].才智,2020(05):146.
[2]菅志宇,朱向峰,菅一玮.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改革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1):252.
[3]张焕俊,王自力.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0):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