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解读下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2020-06-27甘桂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0期
关键词:语言素养文本解读

甘桂梅

【摘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决定着能否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语言素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感性和理性的深度思考与融合,深入解读教材,注重学法渗透,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做到关注学生学习经验,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才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能够走得更远的迫切要义所在。

【关键词】文本解读;学习经验;语言素养

一、解读文本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求真态度

上海市教研室曹刚老师认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任务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成熟的阅读者和写作者。那么,要想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成熟的阅读者和写作者。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解读文本的工作。李冲锋教授指出,我们作为文本的讲解者,我们应该拿出80%的时间去解读文本,20%的时间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一定要静下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入文本,寻找属于自己的触动与收获。只有当教师自己对文本有所思考有所理解有所梳理有所感悟时,语文课堂才不会是人云亦云的照搬,只有在文本解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教师才不会被固定的课文所局限,才可能真正获得品读文章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笔者回忆起上学期讲授赵师秀的古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教材编者导语:“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 池塘中传来了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达了作者的寂寞心情。笔者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教材编导的导语很容易就会结合生活实际体验进而理解这首诗的情感理解为作者在等待客人久等不至的无聊、无奈、烦躁、寂寞的感情。对这样的理解,笔者是有疑惑的。李冲锋教授讲到,要做到文本的正确解读我们应该关注的点有很多,要关注作者当时真正的情感,要关注写作背景时代,做到知人论世。因此,笔者阅读了有关赵师秀的人生资料,也读了他的很多诗篇。于此感觉到:诗人等待客人心情当是“闲适、恬淡”而不是“无聊、寂寞”, 更不是“焦躁”。因为他在当时没能舒展个人抱负,转而流连交友问“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诗词间流连忘返,避世避俗,有人说他的诗有“禅性”,不如说赵师秀具有“禅”的心境。朋友失约使得诗人独自闲坐,可这种约会本身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无非是谈詩论道,或琴棋书画研讨、心得体会。客人没来,也许刚开始有种无聊心态,继而闲敲棋子,也许是在想着朋友到来后他们畅谈的情景。也许用以一棋子轻轻敲打案桌,在音韵美的享受中陶醉,那心态已转化为一种闲情逸致。这样理解我们就很容易从诗中感受作者的悠闲恬淡的心境。作为教师在这样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就会找出很多合理贴切作者情感的关键点。

笔者在教这首诗的时候,学生就呈现出很多精彩的说法。例一:假如赵师秀当时烦躁的话就不可能写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样给人清新俊逸感觉的美景。例二:赵师秀假如不是悠闲的话,灯芯燃烧的灰烬他不可能用灯花来形容,燃烧后的土灰还能用花来形容可见里面并无焦躁只有闲情逸致。例三:假如诗人当时生气的话就不可能闲敲棋子而是摔棋子、踏棋子。例四:假如赵师秀焦躁生气的话,我们今天不可能读到这么美的诗。因此,整节课下来,我们再次梳理作者情感时会指出诗人在等待友人久而不至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一种无聊的心境,但是最终作者是在闲定自在中享受夜的恬静,内心闲适,不能以焦虑与烦躁作为最终定论,不能以今人功利之心推古人之腹。这个案例让笔者再次提醒自己,只有教师重视文本解读,做到追根寻底,知人论世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包含的情感,通过个案的学习促进学生日常的学习方式的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求真态度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解读文本的关联信息,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总是从发现问开始,以解决问告终的。在科学文化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性人才的必须有超强的质疑解疑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动脑提问。上海市教研室所形成的“问题化学习”课堂模式,笔者认为,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的。这种课堂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有深入的对文本的解读,然后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从文本中解答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问题链,让学生思考体会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上海市宝山区庙行学校的熊黎鸣老师展示的《过故人庄》这节示范课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实,笔者感受最深的是熊老师在分析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时,老师提问这一句写了什么?学生立马能回答写了诗人所见之景。接着老师接着问:“对于这个写景的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1.写了什么景?2.写景的顺序是什么?3.这些景写出了怎样的氛围?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后来的学习中学生根据所提的问题从整首诗的分析中解决了问题。这样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无形中就让学生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而且笔者相信学生以后再遇到写景的文章或者古诗,他们一定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提问,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再从文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信息。这就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达到了学生学会学习方式学会技能的迁移和拓展。由此可见,教师对文本解读深入与否决定了能否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提出质疑,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然后结合文本解决问题。说白了就是教师对文本解读深入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拓展迁移的能力。

三、解读文本主题,设计合理的作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辞海》关于“作业”的定义:对于学习而言,作业就是巩固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培养思维品质、发展学习能力和健全情感价值体系的实践体验活动。这就是要求作业的设计要达到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还有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层次去检验学生对学习的掌握情况。因此,作业布置得合适与否,关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有积极性,对学生能否实现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最终能不能达到作业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文本解读,深入理解每一篇课文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深入理解课的主题思想从而设计合理的作业。

例如,《老山界》这篇文章,学完后我们应该理解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内涵,也是我们当代中学生身上所必备的精神之一。我们要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必须拥有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更进一步。因此,学这篇文章时,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笔者觉得可以设置一项长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红军当年长征的故事,找出令你感触最深的人物或情节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把报告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学生对长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长征精神更进一步的领路,从而达到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时勇于面对,敢于挑战。这个作业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三个星期用来寻找资料,一个星期用来制作汇报课件。这样,学生对文章传达的主题会更清晰,在寻找资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了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能够深入解读文本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能够在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崔国明.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J].文学教育(下),2014(4).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

[3]王凤英.试谈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独特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

[4]王洪.古代诗歌精粹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633-634.

猜你喜欢

语言素养文本解读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回归阅读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