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目标与设计,融合阅读与实践

2020-06-27黎容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4期
关键词:主题学习实践运用小学语文

黎容弟

【摘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优化目标与设计,融合阅读与实践,依据年段特点,选取本体性教学内容,优化训练目标;根据本体性教学目标,设计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优化教学设计;融合主题学习与实践运用,构建阅读课堂模式,落实本体性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化训练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主题学习;实践运用

我们提到的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语文课程必须承担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此,我校围绕如何落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我们有如下探索:

一、依据年段特点,选取本体性教学内容,优化训练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要求,新课标中分别对低、中、高年段的教学重点提出了要求。一篇課文里,一般挖掘很多语文要素,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指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进行教学。老师要依据教材的语言特点,有所侧重,选择合适的重点对学生加以训练,要做到每节课都有侧重点。

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注意明确训练目标,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紧握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特点,制定出符合学段要求的明确的目标。并且有主有次,选择合适的重点,把握住语言文字运用这个重点作为课堂重点教学内容。再次,重视训练过程。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所呈现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课文主题、表达方法等训练时,注重指导学生注意采用多样式的练习方法。例如,模仿练习,学生可以借助教师在文本中发掘出来的值得探究和模仿的语言句式的骨架结构,进行仿句式、仿顺序、仿结构等形式的练习,做到有章可循;拓展练习,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语文方法后,通过学生语言的再现,进行拓展和补白练习,加深内容理解和语言运用。

二、根据本体性教学目标,设计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优化教学设计

“保证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提高”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宗旨之一。集体备课就是课题研究探讨实施的有效途径,加强集体备课,强化集体“会诊”。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创造性地制定了符合和帮助课题研究的备课模板。

通过实验过程的反复实践,取长补短,将备课模板设定为:(1)阅读课堂的设计模式:可选择1+x+A。或者1+X,或者1+A的课堂模式。(2)根据本体性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课文的文体、语言特色;课文人文内涵的主导倾向;教材的意图,单元训练要求、课后练习;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等作为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3)根据目标设计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不是目标规定的内容要忍痛割爱,按目标安排教学活动。每个课时安排可3个左右教学板块,这些板块都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对所需的时间做出估计。每个活动板块可以整合多种语文因素,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4)实施语言实践活动。此环节针对以上语言实践活动进行设计如何实施。并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预设,以及做好教师的对策。估计每个板块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预设教师的对策,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5)分层作业。根据上、中、下三个层面的学生布置作业。(6)板书。

通过根据制定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教案设计,让阅读课堂的组织教学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得以落实。

三、融合主题学习与实践运用,构建阅读课堂模式,落实本体性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策略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构建“1+X+A”主题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阅读课堂模式,融合阅读教学、主题学习与实践运用。构建“1+X+A”主题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主要是推动在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课堂教学。

“1”指的是以课文为引子的精读课例的教学。以课文作为范例,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编者、学生间的平等对话。这篇文章担负着“以例悟法”的主要任务,习语文方法,掌握语文技巧,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训练,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X”指的是相同主题、或者相同语文学习方法等的若干篇略读课例或主题课外阅读的教学。单元内的或者课外的其它几篇文章都作为。对这些略读课例,不必抽丝剥茧、不必逐一每字每词每句进行探究,可有选择所需进行阅读。“A”是指“apply the theory to the practice”释义为“理论运用于实践”,取了这个短语的第一个大写字母“A”。“apply”意为“应用;运用” ,“theory”意为“理论;方式;方法”,“practice”意为“实践; 练习”。

“1+X+A”的课堂模式,可实现三种课程融合,这三种课程融合的基本形式为:

一是“1+X”精读与略读的融合。以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作为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着力点”,进行主题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相结合的有效语文课堂,与一般的主题学习课堂上的品词析句和海量阅读有区别。如,我校的冼淑琼老师执教低年级课文《秋天》,在“1”精讲部分,冼老师根据教材和年段特点,重点在朗读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音量适当,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倒读),学会“一”的不同读音;通过读文,了解秋天的特点;练习用“一会儿”造句。在阅读拓展“X”,冼老师安排学生阅读丛书《秋天来了》:“在你眼里,秋天是怎么来的?”读与思考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精读课上,落实了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着力点;略读课和拓展课上,再次强化和理解“着力点”。

二是“1+A”理解与运用的融合。精读课和略读课上,把“学语文”落实到位;而拓展课“A”(apply)环节则突出训练重点,强化巩固,形成能力。黄芷程老师在教学《孔子学琴》时采用了“1+A”的课堂形式,在讲解精读课例时,黄老师主要围绕教学课文第2—6自然段孔子学琴时间顺序的词句、孔子学琴的动作、神态和语言,领悟表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在“A”迁移运用环节,黄老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孔子学琴的句子描写,结合我们平时的观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某个同学认真学习的一个片段。让学生通过理解与运用的融合,运用描写的方法,掌握通过人物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语文方法。

三是“1+X+A”学文与学法、学法与运用的融合。以精读课为例,以例悟法;略读课和拓展课作为练习,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作为阅读课堂的宗旨,达到学语文的实效。以笔者本人执教的《窃读记》为例:笔者采用了“1”精读课例的教学中,了解作者用词的巧妙入手,从“窃”中明了文意;找出文中体现“窃”的语句,从初读中体会好读之心。“X”课外阅读(主题学习),是阅读林海音《窃读记》(全文),边读边画出原文中作者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在“A”迁移运用环节中,《窃读记》的作者林海音在文中运用的大量的心理独白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把窃读的滋味细腻地表达出来。作者利用“下雨天,留客天”作为自我安慰的借口,把在在书店里开心的读书心情表露出来。笔者让学生模仿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并学会表达。练习设计为《回家的路上》:“前几天爸爸要求我放学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坚持三天,就又给忘了。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      (留空心理描写部分)。想到这儿,我就加快了脚下的速度,飞速地向家里跑去。”为了优化教学,我们灵活地在课堂上运用“1+X+A”或者“1+X”或者“1+A”的课堂模式,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取舍,尽量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依据年段特点,选取本体性教学内容,优化训练目标;根据本体性教学目标,设计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优化教学设计;融合主题学习与实践运用,构建阅读课堂模式,落实本体性内容。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从认知、实践到迁移、运用,最终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理想的语文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彭水源.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3(14):50-51.

猜你喜欢

主题学习实践运用小学语文
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探究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模式和结构组织与管理策略的研究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以教师科研与学习实践为案例的高职生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