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2020-06-27王思语

知识文库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医学院医学院校医学生

王思语

针对我国医学院校学生普遍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问题的应对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以及医学院校教育体制、模式改革的发展时期,使医学生承受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如心理压力大、情绪长时间较差、心理冲突等等。

1 医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1.1 心理压力巨大

造成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医学院学生利用学校就业指导和日常学习深刻明确现阶段我国医学领域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对日趋激烈的岗位竞争有了较为清醒的认知,继而为其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这种压力也更加真实和深刻。其二,医学院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相对不足,继而对就业缺乏自信心,对自身缺少自我认识,导致其产生压力。

1.2 双重心理冲突

高等级医院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可以为员工提供更有后的待遇和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医学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然而此类医疗机构对于员工个人素养、资质证书、文化学历、职业技能等方面要就较高,导致医学院学生就业过程困难重重;对于西部偏远地区来说,基层医疗机构等单位虽然急需大量医学类人才,但是由于其经济能力、地理区域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就业人员发展空间相对发达地区医院更为有限,难以充分满足医学院学生的未来期待。

1.3 发展性心理需求

根据马洛斯特里尔维斯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心理需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才会随之而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此类人群情感、生理、安全、社交等方面的缺失,需要得到最基本滿足后,才能树立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获得更高水平的精神满足,满足发展性心力需求。然而,高校在帮助学生制定未来人生目标时,普遍忽略基础层的需求。

2 医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2.1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拟定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医院院校教育体制改革

第一,为解决医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出主导作用,根据不同岗位需求,以及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待,拟定相关的政策,使市场需求与宏观政策调控有机结合,鼓励并引导医学院校学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偏远地区就业,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环节就业体制性问题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

第二,政府相关部门以我国医学院校教育体制现状为基础,根据社会主义医疗事业需求,充分综合医学院校学生就业市场基本情况,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系统、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内容等,促使医学院校的办学方式更加符合时代现状。教育机制必须全面渗透到学生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当中, 通过将政府的前瞻性建议作为教学导向,令教育机制的优化可同时满足市场需求与学生学习需求,以此来在社会与学校之间建立一个对接平台。令医学生在学校期间便可了解到自身岗位工作的特殊性,针对自身的情况来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计划,以削减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第三,政府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医学生在步入岗位工作以前,一般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相关实践技能,这也就造成部分医学生在实操阶段出现胆怯的心理。对于此,地方政府应结合地区内教学资源分配情况,与学校共同建设基于医学生实习的产业园与基地,为学生提供定向化的教学服务。此类基地可作为学校双创活动的实现载体,通过教学基地来认证新的教学理念,以对医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政府还可提供一定的政府扶持,为医学生后期的就业创业提供资源保障,例如,资金扶持、技术扶持等,通过规范化的知道,令学生认知到自身在学习方面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来更有效的实现多层化教育,保证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得到同步提升,降低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2.2 以医学高校为主导,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在就业体制性问题无法得到快速缓解的情况下,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基地,必须担负起帮助医学生树立健康心理、形成良好能力的重任。首先,应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马克思主义形态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鉴于当中。充分发挥医学院思想政治优势,使学生形成稳定的集体主义感。继而,使医学院学生发挥自身乐于奉献精神,扎根于贫困地区,奋斗于基层医疗组织。

其次,加强医学院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业作为医学院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关键性发展性问题,必将涉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学校必须立足于学生择业和就业中的实际困难,以差异化的方式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式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教育,促使该群体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估方法,激发其潜在能力,转变找工作或就业过程中的自负、自卑、烦躁、焦虑等一系列的负面心理,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再次,职业生涯作为每个高校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的关键时期,所以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必须具备实质性意义,发挥出职业规划教育推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功能。学生就业指导相关部门,应准确分析不同学生能力、爱好、兴趣、性格等多方面差异,帮助学生定位更加符合其特点的就业指导,使其明确更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医学院校应不断强化自身指导服务工作的能力,构建系统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指导服务综合体系,利用标准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从根本上提高其就业能力,继而降低由于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2.3以专业课程为导向,重视专业课程特殊性,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

医学生在步入岗位工作以后,需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对在学校期间接受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同步消化,要想最大限度的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必须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建构,通过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制定多维度教学方案,令学生通过有序性、科学性的教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可依据不同专业学科来设定与之对应的心理辅导教育环节,依托于课程本身的设定,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自身对专业知识的认可性。另外,考虑到学生专业与职业之间存在的交互性,医学学科必须立足于人文、自然、科学的教学领域之上,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有效拓展自身的学习思维。例如,将STEM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建构出理论、认知、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导。

从就业属性方面来看,当前社会对医学人员仍具有较高的需求,当然,高质量型人才需求要高于基层工作人员需求。在此类市场需求导向下,学校必须紧跟市场需求趋势,结合教学改革策略的施行,建立起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找寻专业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的共生点,重构专业教学内容、学分制内容等,令整体教育方向跳脱出传统应试教育的范畴。通过科学化的教学调整,深度发挥出学校的人才教育过渡作用,保证大学生在步入岗位工作中,可实现教育与岗位的精准对接,以此来实现人才质量化教育的调整,令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信心,来面对后续岗位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较大,面对能力与待遇的双重心理冲突,同时发展性心理也难以得到满足。因此,政府部门和学校自身,应立足于上述情况,以政策干预、强化心理辅导等方式,改善和缓解医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猜你喜欢

医学院医学院校医学生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The Unwilling Performers in Edward Albee’s Twentieth—first Century Plays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of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