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2020-06-27王开祥

知识文库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字初中语文

王开祥

初中语文的教材中汇聚了古今中外的人文佳作,对于学生文学审美的价值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如果将语文教材看作是一处处风景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导游”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文字里蕴含的审美元素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审美价值进行鉴赏,从而挖掘作品审美的内因,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审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于审美价值的培养也会影响到其日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发掘其中的审美元素,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于美的感知。

1 当前初中语文教育忽视对审美的培养

审美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审美素养是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角度进行选取,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领略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元素。然而,当前审美教育在初中阶段严重缺失,教师往往只关注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生也无法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元素加以甄别。在初中阶段重视起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2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2.1 对文学作品进行大量阅读,寻找审美规律

要想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就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大量阅读,通过对不同体裁和种类文学作品的鉴赏,探寻其中的文字规律,从而发现审美情趣。教师可以从赏析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入手,对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加以分析,再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对比分析,寻找其中共同的审美规律,以及个性化的审美元素。

例如对于雪的描写,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也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馨,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同样是描写雪景,第一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积雪满山比作山在挥舞银色的蛇,山的蜿蜒之势以及雪的纷扬之态跃然纸上;而第二句则是一个问句:天色已晚,看起来还要下雪,你要不要再多饮一杯酒,多陪我待一会儿?通过对雪夜的联想,表达出作者的不舍之情;而第三句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骤然出现堆积在树上的落雪比喻成满树的梨花,既将雪景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又表达了作者对于边塞雪景的赞美。这三首诗句虽然都是描写雪,但是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所差异。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对比,才能从中找到审美共性和个性的区别。

2.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营造审美情景

想象的过程就是人在接受信息以后,通过大脑将信息分解成各个元素,再依据一定的内在逻辑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发生在文学的想象之中:学生通过作品中的文字,对其中包含的元素进行拆分,在脑海中转换成自己意识里存在的元素,再通过文字的逻辑顺序进行重新排列。因此,激发学生在阅读时的想象力对于审美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通过营造审美情景的途径进行,鼓励学生对虚拟的文字进行大胆的想象。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将不熟悉的事物想象成熟悉的事物;还可以通过推理,根据客观规律对未发生的事进行合理推断;亦或是通过代入,让学生把自己当做作者去阅读文字......通过这些方法对文字产生共鸣,与作者、书中的人物进行交融,在想象中营造审美情景,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实现审美教育。

2.3 将文学作品的美与生活实际的美相结合

学生对于文字中的审美元素不能获取和理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够将文学作品里的美与生活实际中的美相结合,不能将抽象的美转变为具体的美。学生与作者表达的审美情趣、作者笔下的审美情景有距离,无法获取代入感,也因此对于审美元素的感知有所欠缺。将生活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才能真正发现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美。

要跨越时空的差异将文学作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就需要学生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同时能够将文字与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相结合。例如在欣赏柳永的《雨霖铃》时,学生需要积累有关宋词和婉约派的知识,了解柳永这个人物的生平,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其中景物的联想,如“杨柳岸”,杨柳在古诗词中一般有什么样的引申义;“晓风残月”又给人什么样的感观;“寒蝉凄切”,我们会在何时听到寒蝉的叫声,而寒蝉的鸣叫在什么样的心境下才会显得“凄切”?通过一系列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景色描写,回忆自己看到这些景色时的感想,与文字作品相结合,通过生活实际体会文学作品里的审美元素,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有更深层次地把握。

2.4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始被广泛地运用在教学领域,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立体化和生动化,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图画、声音、色彩等要素,使得语文知识能够被学生直接感知,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强烈的冲击效果。在对具象化的事物进行欣赏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体验到语文教学的美感。例如在写景散文西双版纳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当中向学生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色,以视频、音频和照片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展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竹楼、天空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可以结合音乐等声音元素,在脑海当中形成美丽的画面感,欢快的鸟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相结合,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身未动,心已远,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产生愉悦感,增强对所学知识的关心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具有具体化形象的美感环境,将平面的知识立体化,调动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热爱之情。

2.5 尊重不同学生的审美差异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体现审美教育应当要遵循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课程要求,尊重不同学生在审美和认知上存在的差异,展开个性化的教学,以多层次的视角看待语文教育。由于学生本身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各自也具有不同的性格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会有不同的认识。从审美的自身角度来说,何为美感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定义。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当中,不能够具有太强的代入感,更不能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强加给学生,否则将会违背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就深刻的揭示了对审美标准的定义应当采取开放化和认同化的态度,显示出接纳的胸怀和气度,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例如,在教授“敬业精神”这一章节的课程时,对敬业精神的评价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有些学生会认为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是为敬业精神,但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热爱工作才是敬业精神的体现。但是从语文教学的根本视角上来看,这两种观点其实是殊途同归的,都是提倡了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并不违背审美教学的价值和初衷。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对审美的看法,接纳不同学生对审美的差异性认识。

3 总结

在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升审美素质,陶冶审美情操,是当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也是学生培养综合素质,进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培育,帮助学生甄别美丑,学会审美。

(作者单位:高邮市南海中学)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文字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字的前世今生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热爱与坚持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梦中的文字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