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2020-06-27杨善娟
杨善娟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素质教育取代原本的应试教育。教师在教导学生中,从原本的以学习成绩为重要目标,逐渐改变为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在中国历史的底蕴上,家国情怀是我国历代凝结的传统美德,是至关重要的一种精神食粮。自古以来,前到古代忠君爱国之士,例如:诸葛亮、岳飞、戚继光,下到近代林则徐、左宗棠、詹天佑,无数有志之士为国为家前仆后继,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这是何等宝贵的精神财富。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从传承和文化的角度,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言:“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在现阶段的高中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西方文化不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一些教师所传授的家国情怀存在着一定的,不符合时代的部分。但是作为中华传统的美德之一,教师们应当需要挖掘传统家国文化的精华,结合现时代前进的步伐,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高中教学是学生的爱国情怀萌芽产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入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和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时候。良好的爱国教育能够让学生具体的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爱国情怀同样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前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有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一不是体现了历史人物的伟大,这些历史人物事迹,都会对高中学生的思想形态上,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而且中华文化一向以人与人之间友好发展,但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下的和平时代,各国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化渗透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却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文化战争,很多人往往无法自知。
例如,有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说到四大发明如果没有流入外国,没有流入欧洲,那么中国就会成为第一个进入近代社会。中国的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被毁”等惨痛事件。搞无疑问,但这是极其不正确的,四大发明的发源地是中国。但是中国只是用火药来造炮竹,用来看风水而已。但我们依旧要肯定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推进作用,同时反思四大发明的推进作用在东西方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没有推进中国社会的前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国际视野看中国的发展。
2 教学模式的改变,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
二十一世纪,信息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多,大量有趣、精彩的东西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历史学科本身就带有一种厚重感,如果不能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就会让学生觉得历史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从而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热情变淡,长期以往,无法进行更好的历史学习,更无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教师应当不能拘泥以往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成绩定性一个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这样会让学生们误认为,学习历史知识为了应对高考而已,上大学而已。所以,教师在课堂之上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比如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对于历史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方式、辩论方式来探讨问题。这样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上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其次,教师也要自身准备充足,在适当情况下,学生讲述历史趣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教授“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在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之后,便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倘若大的中国为何会被弹丸之地的日本侵略”?在学生讨论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社会真理,只有国家和民族富强才能保证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在此情景下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3 结合时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历史上重大的事情,总是让人难忘的,也是值得让人细细品味的。但一味的讲述历史,会让学生思维固化,难以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引用当今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结合历史事件讲述给学生听,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记忆,引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变迁,难以体会历史事件中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往烈士的陵园,一边带领学生讲述历史的意义,一边让学生自己感受历史的厚重,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参观感想,进一步的让学生深刻体会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怀。
4 挖掘历史人物,强化榜样力量
历史人物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上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事迹和著名人物,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推动了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在时代长河中谱写了光辉一页,也为后人留下了可供瞻仰的事迹。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善于挖掘这些历史人物的著名事迹,分析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历史、对国家、对民族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以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在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和了解中不断净化自身灵魂,向优秀的前辈学习,树立爱国精神和民族荣誉感,将历史学习中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和行为标准。从古代的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中原,中华民族自此开始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轨迹。从宋朝岳飞精忠报国到明代戚继光抗倭,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族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近代清政府腐朽衰弱,处在风雨飘摇中的中华民族在西方国家的侵略中被打开了国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的环境并没有使中国人屈服,从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辛亥革命中孙中山领导反封建革命取得了胜利,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为民族的自由独立和解放不懈的奋斗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反抗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光荣奋斗历史,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积极挖掘以上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体会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贡献。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不可复制,但是学生应当从他们身上学习家国情怀和爱国之志,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化成自身的精神动力,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自觉树立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使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5 改进教学手段,營造历史学习氛围
计算机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使高中历史教学开启了新的篇章。作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对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加以利用,使得历史教学的氛围得到建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如同身临其境。具体而言,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当妥善安排好教学时间和教学计划,在课程开始之前将课本内容合适的部分制作成课件的形式,在课件当中进行必要的知识延伸,例如插入纪录片的超链接,在课堂上为学生放映。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影像,根据抗日战争的起因、爆发的时间节点、战争的国际背景和历史背景、最终的结果、历史意义这一脉络,向学生生动全面的展示抗日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到位。教师在讲授本节知识点是,应当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响加以深化,引导学生树立爱好和平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树立家国情怀,要求学生不忘初心,牢记自身的任务和使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绝不让历史再重演。
6 总结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承担帮助学生建立爱国情怀,这就需要教师需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准的把握课程的张弛程度,精心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从“趣”着手,让学生喜欢上历史、热爱上历史。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适当使用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和参观历史遗迹等,逐步引导出学生的对历史浓厚的兴趣,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