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下践行数学思维型课堂的实施策略分析
2020-06-27侯敏静
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全面发展,国家对于小学教育也重视起来。新课改不断深入,“核心素养”一词也逐渐被老师们所熟知,并被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那么,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该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改革呢?又该如何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创建思维型课堂呢?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述,以盼提升教学质量,培育民族英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思维性课堂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相比于过去,更加注重孩子数学思维的养成和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创建思维型课堂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以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一、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提及,但很少有人能够明白核心素养的真正含义。其实,核心素养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在里面,比如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逻辑,基本运算能力还有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渗透在日常的课堂中,以教材为媒介,以课堂为练兵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于包括几何,空间等在内的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数学的作用。
二、 创建思维型课堂的意义
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把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单方面的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这种方法往往效率不高,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点,而没有主动思考的过程。长此以往,面对难题学生会变得没有思路,从而失去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创建思维型课堂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独立自主的通过小组探究,查阅资料等方式,养成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当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抓住学生们的心理,创建好玩有趣的思维型课堂,激发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无限可能。
三、 在核心素养下践行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措施
(一)突出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老师更倾向于教给学生们一些解题技巧,而忽视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性。因为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仿佛掌握那些做题的套路和技巧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来说有更高的“性价比”,即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解题,提升成绩。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吗?我觉得不是。在我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远远比提高成绩更加重要。因为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的高,只有在这个时候给学生埋下主动思考的种子,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开出名为“兴趣”的花。这是个夯实基础的过程,可能短时间里看不到显著的成果,但数学思维的养成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事情。以“统计”一课的教学为例:统计在未来的学习阶段甚至生活中的应用都非常广泛,如果老师只是把统计图模板放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各个数值的计算方法,总结出历年“高频考点”,有偏向性的着重教学,当然能在短时间里提升学生成绩。可是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统计图应用的原理,对每个数值代表的意义一知半解,不仅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这种根基不稳的教学方法,依靠题海堆积出来的做题经验,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很容易遗忘。老师应该认真的和学生们分析做统计图的意义,并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身边有哪些可以用来做统计图的实例,并且做成统计图之后有哪些好处,除了做统计图还有哪些方法有助于我们进行数据分析等等。总之,在核心素养下践行数学思维型课堂,就是要以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学生课堂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塑造思维型课堂的主要目的,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所以老师应该及时转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的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通过一些数学游戏或者小故事引入课堂,营造良好课堂气氛。上课过程中,也多给同学们一些小组讨论的机会,让学生们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拓展思维的时间。另外,老师要在备课的时候就做好定位,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利用一些小竞赛,小组积分的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路和想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们以“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一章的教学为例:老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在黑板上布置几道题,让每组选几位同学轮流上黑板做题,计时最短的一组积一分。学生们在积分的鼓励下都踊跃上台做题,然后老师可以让做题最快的学生分享一下他的做题技巧,从而引出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课题。老师可以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讲解相应的例题,然后给学生们布置一组计算题,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哪些题可以运用今天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新的简便方法,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舉一反三。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让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带领成绩差的学生共同学习,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做到共同进步。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则主要起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研究能力,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理解数学知识,以自主研究学习形式掌握知识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大大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养成凡事都想一个“为什么”的好习惯,形成自我的思维形式和创新思考能力。
(三)突出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直以来,数学都是一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学科,很多知识都相对比较抽象。所以老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尽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尤其是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上,和学生们一起制作模型教具,一起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学生们对几何图形的理解。这样在实际做题的时候,学生的脑袋里就不再是空白一片,而是能联系课堂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分析。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备七巧板、三角尺以及其他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在课堂上老师先跟学生简要介绍一下三角形的特点,然后再让每个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一个接一个的迅速说出自己所带的三角形的类别和原因。或者,老师还可以通过“找朋友”的方式,每组选出几位同学带着自己的三角形到讲台上,被选中的孩子根据自己手中的三角形类别,找到“同类”的“好朋友”。此外,老师也可以让前后桌组成四人或者六人小组,利用自己带来的三角形进行拼接,组成新的形状,给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锻炼学生分析抽象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树立方法意识。同理,在学习“角的度量”一课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利用绳子,纸条等道具,用钉子固定顶点,调节两根纸条或者绳子自制不同大小的角度,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加深对于知识点的印象。
(四)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得高分不是老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才是老师要重点关注的方面。所以在老师备课的时候,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结合生活中的数学文化,讓数学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识钱币,学会估量长度重量等等。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现行的数学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就很注重让知识点贴近生活,老师更是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在实际教学中让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回归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数学知识最终一定会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引入数学文化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挖掘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元素,从而促进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教学中数学文化的运用价值。例如,在“大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提问:“同学们对2020年的灾难引起的变化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吧,短短几个月就有上万人感染,我们国家把大量的医护力量和口罩防护服等物资从全国各地运往武汉,中国人民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对抗灾难”。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这样介绍:根据人民日报4月5日的报道,我们了解到了以下数据:“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金海介绍,从3月1日到4月4日,全国共验放出口主要防控物资价值102亿元,主要包括口罩约38.6亿只,价值77.2亿元;防护服3752万件,价值9.1亿元;红外测温仪241万件,价值3.31亿元呼吸机1.6万台,价值3.1亿元;护目镜841万副。”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条新闻显示在大屏幕上,并且请同学说一说,他们从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并且让学生谈一谈,通过读这段新闻了解到的数据产生了哪些感受。我们都知道,灾难爆发以来给社会各行各业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包括每一位学生都只能在家上网课。所以学生对于这件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也是非常关注的,以这个问题设问能一下激起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从最贴近学生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切身实地地感受到数据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文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价值,有利于丰富现如今的社会实践内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下践行数学思维型课堂,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在巩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自身技能,促进其持续学习。
参考文献:
[1]邱昭斌.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课程研究,2018(8).
[2]李含进,吴宝莹.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 践行数学核心素养观:“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教学实录与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15(6):28-30.
[3]高骏.合理运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对《解决问题策略:画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8(A3):63,65.
作者简介:
侯敏静,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庆阳市东方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