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音乐听觉能力培养策略

2020-06-27张恒

考试周刊 2020年52期
关键词:听觉初中音乐素质教育

摘 要: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感情体验和形象联系都以音响感知为前提,在学生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听觉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结构形式完整的接受能力,这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审美素养和人文底蕴的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音乐;听觉;方法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规定了音乐教育培养的目的和方向,确定了当今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關键能力”的下一代。毋庸置疑,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感情体验和形象联系都以音响感知为前提,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听觉能力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基础,音乐欣赏者通过听觉而获得对音乐音响及结构形式完整的接受能力,鉴别艺术效果的优劣,通过课堂长期对学生音乐听觉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音乐的聆听、感知、辨别和记忆等外在听觉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在听觉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教师科学专业的引导,才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与眼界,从而内化成学生的个人素养,让学生成为符合新课程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理念和国际教育教学理念的人才。

目标已明确,方向已设定,而要想把目标实现,重要的是行动,关键的是方式!基于全面深化课程的内容和要求,鉴于音乐是学生爱得最长久的现实,根据我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我们实际的教学情况,我总结了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 外在听觉能力的培养

《淮南子》中就曾记载“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这说明当时的古人就已发现“师旷之耳”——一双灵敏的耳朵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和体验是多么的重要。现在的学生拥有正常的听力和基础的感知能力,便有拥有理解音乐的层次、力度变化、旋律的流畅和节奏的灵动等能力基础,具备更准确、深刻、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的能力。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外在听觉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多元音乐听觉方式

聆听是外在听觉培养的基础,具备了正常的听力感官、掌握一定的听力知识,培养专注而良好的听觉习惯,是完成音乐审美教育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前提条件。多元音乐听觉方式可以丰富听觉培养的课程内容、完善扩充听觉广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 带“焦点”聆听

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引导,调动听觉器官与分析能力,将无序、混乱、庞杂的音乐听觉感受转换为目的明确而有效的,条理清晰地且能产生感觉联想的完整过程。教师应该仔细思考音乐聆听的意义,明确每次聆听的目的,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聆听的某一个“焦点”上,不仅依靠单纯的音乐知识聆听,而应该将音乐概念词汇置于音乐语境中,才能实现音乐教学更宽广的目标。那么如何选择聆听焦点呢?以欣赏《溜冰圆舞曲》为例,学生的听觉初始能力是不一致的,自由聆听状态下的他们是漫无目的地散听,这时教师应提出这样的要求,如: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除了主奏乐器外你还听出了其他什么乐器?你能听出作品的拍子吗?乐曲中主题乐段一共出现了几次?你能为乐曲划分段落吗?……诸如此类有要求带设问能集中聆听焦点的常用有效方法,就能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要欣赏的作品焦点上来,由此提高了聆听质量与效率。

2. 带“角度”聆听

聆听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从不同角度聆听即在海量听觉素材中遴选出合适的类比项,准确地分析、比较音乐中存在的这些对比因素,如从“速度”角度进行比对赏析。大家都知道音乐速度对所表达情绪、感情、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通常情况下,快速表达的是热情、欢乐、兴奋等情绪、慢速则代表哀怨、沮丧、低落等,倘若将二者互换将迅速地切换出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出迥异的音乐情感。通过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直观的听觉经验,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分辨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知、满足好奇心、充满求知欲的过程。学生能充满意愿地、心情愉悦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将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音区及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从中获得有关音乐表现手段的知识。

3. 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是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教师采用视觉媒体与听觉媒体相结合的形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法,是最受学生欢迎、紧跟时代潮流、最易被接受的教学法。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音乐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以音乐为教学活动主要载体,通过音乐材料构筑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美术、戏剧、舞蹈等联系,使课堂更具趣味性,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集中学生关注力、注意力、思维力等,在较大程度上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技能、发挥联想、积极思考并使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二)创设听觉过程中的音乐活动

纯粹的知识教学是干货,这是理性知识,让人觉得较为生硬。创设听觉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则会丰富音乐课堂形式,令音乐课堂增色不少。

1. 随音乐要素律动

音乐要素是音乐的核心内容,通过唱、奏、演等方式随着音乐强弱快慢节拍节奏等进行要素律动,是进行外在听觉的基础。比如:随拍子律动,感受三拍子的摇曳感和二拍子的坚定;模仿节奏型(念、打),增加节奏记忆,对节奏敏感,对隐形节奏的轻重缓急培养出感觉,能轻松听辨跟进;通过演唱演奏动作力度快慢进行音乐力度速度感受体验;通过不同动作表演类型,感受情绪明亮的大调式、暗淡小调式以及色彩绚丽的民族调式。将身体律动与音乐行进过程相结合,在乐音发展过程中自然流淌出身体律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丰富想象能力和培养创造力。将抽象的音乐内涵与趣味性、形象性的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带动、引导学生将音乐中所包含的抽象的内涵和情感,以自身的理解、领悟为基点,外化为具体的肢体动作。

2. 随音乐画图谱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现并随着时间的运动转瞬即逝。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起伏走向,跟随音乐的自然流动,画出流畅的旋律线条,用线条记录乐曲乐句的走向和方向点。记录学生对音乐产生瞬间的记忆与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进行音乐想象与联想。

(三)音乐听觉与语言、文字

外部只是起催化作用的媒介,真正发生作用的是内因。而作为艺术的音乐亦不例外。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把握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才能洞悉音乐的内容,当然如果借用语言和文字这两个得力的工具,便能起到多快好省的效果,成为外在听觉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

1. 音乐听觉与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建立建设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由于针对受众特殊,因此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使得它具有一般社交语言无可比拟的特性,教学语言的语气、节奏、速度、语调都需要教师认真斟酌与调整。聆听音乐过程中,合适的语音语调、具有美感的措辞对音乐情境的创设不无好处,同时也是教师个人修养和教学特色的体现;语言出现的时机、设问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设计,根据教学规律设疑诱导,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不断设疑,激发兴趣,安排合理的教学序列逐层推进。

2. 音乐听觉中的文字审美

中国本就是一个擅长诗文的国度。从三千年前的《诗经》算起,我们的文字艺术拥有了悠久的传统,音乐听觉中的文字在歌曲歌词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歌词既展示了词作者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中华语言文字文化的浓缩呈现,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高妙的文学造诣。歌词是经过作家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表现作曲家审美意境的重要部分,是歌曲作品的灵魂之一。在音乐听觉教学中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感受歌词的感情,曲中有词,词中有曲,感受歌词中蕴含的情感、价值观与艺术美感,感受音乐与歌词完美结合时碰撞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火花,在歌词美和音乐美中获得体验发展想象。

二、 建立内在听觉能力

古代文化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内在听觉能力培养就是将音乐听觉过程外在听觉能力转化为内在听觉能力,将完美的音响感知转化成内心听觉而引起的情感共振体验,内在听觉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音乐审美水平及素养的优劣。

(一)引导听觉通感

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通感使人的各种感官(如视觉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以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音乐听觉通感是在听觉过程中获得音乐形象,然后与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储备对接,获得音乐情感共鸣,产生想象中的形象或联想。鼓励学生以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察和欣赏、加强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理解,必须加强听觉想象和视觉想象的“通感”。

(二)完成听觉通感至内化情感的转化

对学生来说,从外在“音乐”上升到内心“情感”(特别是较高审美水平的转化),首先是以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及内在文化素养作为基石,在之前提到的外在听觉能力基本建立并拥有了基本听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合理科学的音乐引导与提升才能达到的。音乐一开始引起的是单纯的大脑皮层情绪活动,当有了稳定的情绪活动后,大脑就开始了丰富、自然的思维活动,产生联想,这样下意识地由情绪联想到经验中曾经引起相似情绪的那些大致的认识性内容的过程就是完成欣赏者听觉通感至听者内化情感的过程、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欣赏者自身感情和音乐感情相互交汇、碰撞火花、发生共鸣的过程。

培养良好的外在听觉能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完成外在听觉至内在听觉的转换,最终完成音乐听觉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是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为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能力支持,培养学生通过音响感知较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依靠长期的听觉积累、艺术积累和实践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内心听觉,建立对音乐的最深层次的思考,发挥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心感于外,情动于中。于鲜明有序的教学节奏中,陶冶性情,增益心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樂鉴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恒,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

猜你喜欢

听觉初中音乐素质教育
歌唱心理感觉对歌唱的作用
准确的心理节奏带来听觉美感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奏响低年级节奏教学“四部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