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6-27罗孝国
摘 要: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之下,中国文化与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经典的诗文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而诵读教学法也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仅能够传承国学经典,更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学涵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语文能力。本文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将通过对于农村初中经典诵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农村初中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经典诵读;对策研究
一、 引言
诵读教学法是我国语文教学当中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诵读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情怀的独特表现方式。中华文明当中一些传统的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于各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经典的认知却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初中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课程教学,应当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层面入手,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人的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进一步增强了语文教师教学的人文性,时代赋予了语文教师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而经典诵读教学也将肩负起这一伟大的使命,在这样的条件之下进行经典诵读可谓势在必行。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倡导经典诵读,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当中,经典诵读的队伍也开始不断扩大。根据2019年的调研结果显示,参加经典诵读的初中生在全国范围内超百万名,相对于我国上亿的初中生群体而言,加入经典诵读的学生数量还显得微不足道。在这百万名学生当中,农村初中生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根据相关部门的调研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约有农村中学33.3万所,占全国的82.31%。可以看出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应当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初中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方面
经典诵读是农村初中所承擔的一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教学任务。在课堂当中,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养成更加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走向社会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向上的思考,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当前农村初中所承担的经典诵读形式相对比较多样,但是也只是形式上的精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典诵读的内涵以及经典诵读的魅力,在这样的条件之下,素质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外显化,在活动当中,学生个人的能力培养存在着明显的缺失。经典诵读本应该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却渐渐迷失了方向,逐步偏离了最初的轨道。除此之外,农村初中当中的经典诵读教材都是一些课本上的内容,而课本上的内容,必备必读的古诗占据了主要的条目,所以学校和教师在进行考核的过程当中,往往是以背诵作为唯一的手段,因此便导致了其他的经典难以进入农村初中课堂,学生诵读的数量以及学生诵读的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师方面
农村中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是在教师划定了相关的内容之后,以学生的自主背诵为主,背诵古文古诗的数量是当前的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背诵的过程是极为枯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单纯的只是记忆古诗词的内容,缺乏对于古诗词内在美的深层次探究,缺乏对于古诗词的深层次挖掘,缺乏对于古诗词的延展性探索。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了一些思想境界相对比较深入的国学经典,学生没有能够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停留在对于国学经典的背诵和记忆阶段,并不能够准确地理解这些经典当中所包含的实际含义,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读。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深层次地理解到国学经典当中所包含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都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农村初中开展经典诵读,往往是将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唯一标准,检查的过程当中也只是重点检查学生能够背多少首古诗,这样的检测方法也相对比较单一,以背诵为纲,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这种偏执和单一的检查方式也是不科学的。
(三)学生方面
农村初中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当中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不足,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一,学生在进行诵读的过程当中,缺乏主动的思考,很多学生为了达到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对于很多古诗词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对于其中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深层次的去想,而是浅尝辄止;第二,对于篇章不熟,在背诵的过程当中,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们把一些固定的篇章背诵下来,只是简单地背诵,而并没有重视学生的理解,进而影响了学生素养的提升;第三,阅读量不够,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而在这个时期,该背的东西却没有全部背下来,所以导致了学生在今后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底子不牢的情况。
(四)家长方面
农村家长自身的日常工作相对比较忙碌,而且家庭的文化水平总体上来看参差不齐,家长将更多的时间都花费在了观看手机、电视等现代媒体上了,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地引导学生去诵读经典,这也就导致了家庭诵读的氛围并不是十分浓厚,学生长期处于一个阅读经典匮乏的氛围环境当中。而且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家长一味地将培养孩子的任务放到学校当中,而忽略了家庭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家庭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典诵读巩固不到位,经常出现学了记、记了背、背了忘的情况循环往复,最大限度地打击了学生的背诵积极性,甚至会对于一些国学经典产生厌烦的情绪。
三、 农村初中经典诵读存在弊端的解决对策
(一)营造经典诵读氛围,打造经典诵读文化气质
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当中,要精心策划诵读的环境以及诵读的氛围,以此作为基础,使得学生在浓浓书香的环境当中,实现个人的诗性熏陶与有效启迪。学校要充分地利用学校教室以及其他相关的景观等多种媒介来共同营造起一个经典诵读的浓厚氛围,使得学生身处于一个经典的环境当中,沉浸在传统文化过程当中,浸润在书香里。比如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来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也可以让古诗词以歌谣的形式存在,这样一来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地了解到经典的魅力,从内心深处喜欢上经典,喜欢上诵读。另外,教师还需要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带领学生共同诵读,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国学修养,也向学生传递出一些正能量,能够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境界,由此学生便能够深层次地理解经典诵读的巨大作用,从而爱上经典,喜欢阅读。
(二)扎实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组织教师对国学经典的示范课程和实验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开展国学经典专题研究,通过研究讨论、模拟讲解等多种形式来不断地总结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工作经验,将已经可以推广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邀请国内外一些知名的国学专家到学校来开展座谈会,提升学生对于国学的兴趣、对于经典诵读的认识。组织教师更多地参加一些经典诵读教学的观摩会,让学生来参加一些诵读的汇报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设计优秀的教学案例、优秀的教学课件,通过评比、评选等多种方式来进一步地增加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实验研究课程也可以聘请一些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此作为基础来不断地提升农村初中教师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水平。
(三)开展丰富诵读活动,力求简单高效
作為农村中学,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注意诵读活动的阶段性以及诵读活动的连续性。在开展诵读教学活动当中,不能够急功近利,诵读的活动形式应当不拘一格,保证每周至少一课。教师根据学生诵读和背诵的篇目来进行具体地考察,进行综合地评分,甚至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一些独具特色的诵读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大赛、诵读大赛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之下,通过应用朗诵、吟唱表演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对经典进行全方位的重构重演,以此作为基础来让学生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了解经典诵读的实际成果,通过这种简单高效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经典,从而爱上经典。
(四)建立家长诵读平台,巩固学生诵读成效
学校的经典诵读不能够只是独角戏,应该成为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学校应当承担起自身相应的义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强调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孩子的影响之下,让家长自觉地加入到国学经典的诵读学习当中来,在家庭当中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通过家校联动,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经典诵读与其他多样性、有效性的阅读方式进行良好的融合。不断地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让学生能够通过诵读经典产生一定的审美情绪,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够让农村的初中生更多地去享受惬意的生活,更多地让经典去浸润每一个学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学生诵读的成效便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巩固。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国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如今我国的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全面铺开。在农村初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显得尤为必要,老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要不断地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的有效整合。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经典古诗文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济南.语感与语文美育[J].中学语文教学,2019(11).
[2]刘晓东.“论儿童是成人之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8(4).
[3]郭齐家.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之根:重视对中华文化元典的诵读和教育[J].北京教育,2018(11).
[4]钱逊.关于传统文化的两个问题[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3).
[5]荣长海,蒋小妹.关于民族精神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道德与文明,2018(4).
作者简介:罗孝国,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榆中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