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动作”,教好《邓小平爷爷植树》
2020-06-27张荣
张荣
[摘要]《邓小平爷爷植树》突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意蕴深长。教学时,在建构“字、词、句、篇”四个层次学习场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着眼“动作”,通过观察、表演、叙述、拓展等言语实践活动,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好语文。
[关键词]动作;激活;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77-02
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突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邓小平爷爷植树》(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4课)就是其中之一。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描绘了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的情景,意蕴深长。教学本课时,笔者明晰了教学的总体思路,即“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并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学会生字,读记文后四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有条理地叙述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情景,并尝试着说说其他劳动场景。在具体的教学中,重点建构“字、词、句、篇”四个层次的学习场域,着重引导学生抓住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的动作研读植树经过,并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感悟邓小平爷爷的精神风貌。教学策略如下。
一、观察:循规律,明字意
汉字学研究表明,汉字规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表意规律,绝大多数汉字以表意为主;二是系统规律,汉字是具有严密逻辑的科学体系,几乎每个字都从形音义的不同角度与其他字产生联系,从而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各种系统。《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有14个要求认读的二类生字。其中,“握”“挖”“挥”“扶”“选”“移”“填”都是表示动作的生字,而且前四个生字的部首都是提手旁,都表示用手做的动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并引导他们遵循汉字的规律,抓住特征去学习这些生字,掌握其形音义。
教学伊始,在学生能够读准“握”“挖”“挥”“扶”“选”“移”“填”这一组生字的字音后,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握”“挖”“挥”“扶”这四个字上,通过仔细观察以及对“你们发现这四个字在写法上和意思上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这一问题的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弄清这四个字从外形上看,都有相同的部首,都表示用手做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可溯源字理,出示古人造字的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知,如学习“握”、“挖”、“挥”时,同步出示篆文“(
)”,告诉学生古人造字时,左半边的“()”表示的就是“手”,后来的“()”就简写成“,”;教学“扶”,出示甲骨文“()”,观察发现这个字最初是由“()(人)+()(伸手抓持的人)”组成,使学生知道“扶”字最初表示的是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结构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对字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激发起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并使他们对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以及现代汉字所具有的简约之美有所感悟。
二、表演:入语境,悟词义
田本娜教授指出:“汉字学习不能脱离语言和语境学习。学习汉字的一条基本语言规律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汉字学习,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语境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儿童易于接受。”《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中出现的这些表示动作的生字都指向植树,且有动作对象,如“手握铁锹”、“挖着树坑”、“挑选树苗”、“挥锹填土”、“把树苗扶正”等,这些动作相互“配合”,互相“支撐”,展现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场景。教学中,仅从音形义上来学习这些生字是不够的,还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所描绘的植树情境,通过想象、表演、朗读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与感悟老一辈革命家护绿爱绿的质朴形象和品质。
汉字可以二次构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一个字可以组成多个词,因此,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后,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扩词(短语)练习——课件出示:“握()”“挖()”“挥(
)”“扶()”。学生给出的答案有的出自课文,有的源自生活,当学生说出如“握(铁锹)”、“挖(树坑)”、“挥(铁锹)、“扶(树苗)”等课文中出现的短语或“握笔”“挥手(旗)”等课文中没有的词语后,随即让他们展开想象,选择感兴趣的动作演一演,以加深理解并增加一些学习趣味。课文中的“选”“移”“填”也是邓小平爷爷植树中所做的重要动作,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扩词(短语)的方法加以关注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全文,并把文中出现的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短语)有序地排列起来,即“手握铁锹,挖树坑一挑选树苗一移人树坑一挥锹,填土一扶正树苗一栽好树苗”,从而帮助学生厘清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经过。至此,学生由对字词的学习,自然地转向了对句段篇的学习。
三、叙述:练表达,促内化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学习的品质。《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安排了一个有价值的练习——“默读第3自然段。借助插图,说说邓小平植树的情景。”编者安排的这个练习,一是提示了语言输入的内容,明确了学习重点,即认真研读课文最直接、最具体地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段落;二是指出了语言输入的方式,明确了学习路径,即借助朗读、观察插图、尝试表达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重点段落;三是明晰了语言输入的目标,明确了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学习课文再练习表达,先理解再运用,使学生能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积累规范语言,促进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表达。
鉴于此,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并通过有效指导,切实帮助学生说好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情景,使学生既能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又能通过对语言的重组、再造、加工等实践活动,实现语言的同化。第一步,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根据板书“挑选树苗→移人树坑→挥锹,填土→扶正树苗”的提示,概括地说一说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大致经过。第二步,聚焦“扶正树苗”这一细节,组织学生想象并描绘邓小平爷爷看到树苗不很直时可能会想到什么,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把“扶正树苗”这一细节说具体。第三步,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邓小平爷爷给树苗浇水的情景,这个内容是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但是可以通过想象补充着说,使叙述更加具体生动。第四步,运用个人练说,小组交流说、全班展示说等方式,组织学生按照“手握铁锹,挖树坑→挑选树苗→移人树坑→挥锹,填土→扶正树苗→提桶浇水→栽好树苗”的顺序,进行充分练习,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学着说,学会说。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引导他们多用原文语言练说,实现语言的内化与积累;对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既要引导他们说好原文语言,又要鼓励他们能根据插图说好想象性语言,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积累语言,发展语文能力。
四、拓展:忆场景,学运用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对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经过叙述清楚、完整,尤其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准确、具体,这样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值得学习与借鉴。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尝试着运用“抓住关键动作进行有序表达”的方法来说一说生活中的某一个劳动场景,既落实“语用”,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基于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经验与能力等因素的考量,这样的拓展性练习要把握好“达成度”,尤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分别达到“说清楚”“说具体”的不同要求。第二,拓展性练习要循序渐渐,训练要有“梯度”,可先请学生集中观察一个扫地的画面,再引导学生仔细回忆自己扫地的情景,借助“放学后,我留下来做值日生。我先到教室里摆放扫帚的地方( )扫把,然后两手( ),开始扫地。扫地时,我两眼( )地面,一边()-边( ),过了没多久,就把地扫干净了。最后,我把扫成一堆的垃圾( )了垃圾桶。看着扫干净的地面,我
!”这一填空,抓住关键性动作说一说扫地的情景。这一练习能够唤起学生的劳动记忆,激发他们表达的愿望,也能帮助学生强化“借助准确的动作能把劳动场景说清楚、说具体”的认知,提高表达“技巧”。接下去,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场景,自由表达,先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帮助,互相评议,再在全班交流,畅所欲言。这样,由扶到放,由易到难,由浅人深,能够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增长。
总之,教师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要引导学生走人情境,聚焦主要人物,抓住关键“动作”展开深度阅读,让学生既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使语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