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植语句训练的语境沃土

2020-06-27朱云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运用语境

朱云丽

[摘要]语句练习是铸造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树立利用语境进行语句训练的意识,引导学生链接生活画面,在鲜活的情境中丰满表达意蕴;感知句式变化,在联系对比中探寻表达秘妙;进行实践运用,在习作修缮中巩固落实运用。

[关键词]语句训练;语境;链接生活;感知句式;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50-02

语句练习是铸造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很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句表达训练时,常常是为练而练,机械生硬,训练价值不大。为此,教师要树立利用语境进行语句训练的意识,让学生在可感语境中尝试语句训练,体悟语句表达的作用,为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链接生活画面,在鲜活情境中丰满表达意蕴

中年级是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对语句内涵的感知与理解应结合丰富、可感的画面进行,在具体情境之中感知其内在意蕴。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园地”为例,编者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罗列的八个ABB式词语,思考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并选择一两个词来写句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表演等不同的形式来唤醒学生内在的记忆画面,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使学生能够从感性的角度来品悟词语的丰富内涵。

首先,紧扣画面进行感知。以词语“懒洋洋”为例,很多学生朗读这个词语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动画片中的懒羊羊,并显示出一副兴奋的样子。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对懒羊羊的印象,很多学生在分享中都提到了“胖”“懒得动”。但“懒洋洋”仅仅是指胖或者不想动吗?对比之下,学生意识到并非如此,人在懒惰、无精打采的时候都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从学生一开始的交流来看,他们对于“懒洋洋”一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懒”的层面上,完全将其与“无精打采”画上了等号。于是,教师相机出示一组伸懒腰的动态图,让学生认识到“懒洋洋”一词并不完全是贬义词,也还有可爱、天真的意蕴。

其次,借助动作强化体验。在进行画面拓展补充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尝试做几个舒展性的慢动作,对词语进行更加立体而多维的体验:“你看,我们举举手、抬抬腿、扩扩胸、扭扭腰,这怎么是懒洋洋呢?我们都在自由地做运动呢!”此时,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仅放松了身心,而且对“懒洋洋”一词的理解也在丰富的动作体验之中走向了深处。他们纷纷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勾连,并运用“懒洋洋”进行说话练习:上学高峰期,道路上堵车了,汽车都在慢慢移动,就像一只只懒洋洋的乌龟在爬;我家的小弟弟刚刚学会走路,到哪里都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借助画面初步感知、借助动作活化理解,使得词语在学生的意识中鲜活起来。所以,最后的解詞说句练习,就不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而是学生自己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加鲜活的认知体验。

二、感知句式变化,在联系对比中探寻表达秘妙

相同的资源、相同的意蕴,借助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其展现出来的表达重点、形成的表达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仅仅是就形式而教形式,学生就会变得兴味索然,最终只能是在无奈的应付中被动地完成任务,不能真正地感受句式变化所带来的表达精妙。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园地”在“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在朗读之后模仿教材中的句子结构,针对所要表达的意思写出具体翔实的语句。教师在语句训练时,不能仅让学生将语句补充翔实、具体就可以了,还要引领学生尝试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使学生的语言不断趋向精彩。

首先,借助语境进行感知。教师先从生活中选择一组语句引领学生感知:“张老师很生气”与“张老师气得怒目圆瞪”有什么不一样?张老师“怒目圆瞪”是怎样的?张老师为什么要“怒目圆瞪”?借助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将句子补充完整的层面上,而是关注句式变化之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得()”的句式结构能够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呈现得更加清楚而具体。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自己的习作本中挑选出一句话来进行修改,利用学习过的方法将原本的语句写得更加清楚而翔实。

其次,在对比中深入感知。在语句训练中,反问句与陈述句之间的切换是一个老题型,我们不能将修改之前与修改之后的语句割裂开来看待,而要结合语句所呈现的具体语境,让学生在完成转换之后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转换?转换前后,哪一种句式更加适合这样的意思表达?比如,本单元《不懂就要问》一文中“孙中山想:这样稀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一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之后,将其反问和陈述两种句式进行对比,从而意识到陈述句所展现出来的语气较轻,与当时孙中山内心的疑虑、情感并不匹配,而反问句恰好将人物内心的无可奈何表达了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步认识到反问句和陈述句并不存在着优劣之分,关键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选择最适合的语句形式。

纵观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引领学生借助鲜活语境进行对比感知,既使学生明晰了语句形式转换的根本价值和意义,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了紧扣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句式的表达方法,从而推动了学生语句表达能力的高效发展。

三、推进实践运用,在习作修缮中巩固落实运用

语文学习,尤其是词句段的训练,都应遵循从感知到积累,最后到实践运用的基本规律。前期的感知与积累,旨在丰富学生内在的表达方式,为学生表情达意提供丰富、多样、适切的载体。教师可以尝试将语句的训练与真刀真枪的表达整合起来,为推进和落实学生的认知体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词句段运用”为例,其中有一项与“顶真”修辞手法相关的训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词语的反复与重复有着巨大的不同:适当而巧妙地重复可以让语句的表达更富有节奏感,且对于所要表达的意思还能起到强调的作用;而借助反复想要达成这样的表达效果,一般需要进行三次重复……教学至此,教师如果就见好就收,学生对于这种修辞手法的感知就只能停留在认知性层面,其积累的是一种信息和资源,却无法形成真正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搭建运用修辞手法的实践平台。首先,出示一幅公园景色图,在组织学生进行细致观察的同时,让学生说说从图片中观察到了什么,为实践运用明确写作的内容;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中的景色,明确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先从公园的整体景色人手,聚焦到中间的小河,然后由桥到河,由河水看到碧绿的小草,最后从小草中看到金鱼。教师要求学生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进行表达时,尝试运用这样的顺序。这样,教师巧妙地指导学生将内在的感知和积累扎扎实实地运用在表达实践中,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定了基础。

纵观整个过程,教师借助教材中朗朗上口的语句形式,指导学生在诵读感知、辨析积累的过程中进行表达训练,在模仿中创生,使学生感受到了多元化的表达乐趣。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教师要避免语句训练的生硬和机械,切忌将语句训练异化为繁重的任务,而需要借助可感、鲜活的情境,让学生积极感知、广泛积累、深入实践,从而为他们语句表达能力的提升助力。

(责编刘宇帆)

猜你喜欢

实践运用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