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2020-06-27赵明钟晖
赵明 钟晖
【摘要】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相关工作者必须从最基础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抓起。那么如何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呢?本文选择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这一论点,从协同发展的内涵开始,探讨其内在、相互作用的四大要素和应用前景。经过学校、家长、社会及学生四个方面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协同发展理念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应用前景;实现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YQJK128)的研究成果。
中小学是艺术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探知欲望既新鲜又迫切。如何抓住学生特点,培养优秀艺术人才,使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艺术方面的知识,这是中小学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迫切又繁重的任务,也是本文选题“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理念的概念
“协同教育”是协同教学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而形成的新的教育理论。本文研究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为终极目标,其协同对象是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有机集合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这一理念打破了过去这四大要素各自为营的局面,特别是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家校联系日益密切,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随时沟通学生的情况。例如,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但又担心会耽误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因此时常感到矛盾。自从建立了这种协同沟通网络机制,学校教师和家长普遍反映如今的沟通变得十分便捷,教师可以定期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情况和艺术课程教学情况发布在系统网络中,家长随时可以通过系统网络了解孩子文化课程和艺术课程的学习情况。由此可见,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协同发展,就是为了取得艺术教育的最佳效果,通过网络系统将原本松散的学校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家庭艺术教育及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进行有效整合,开展艺术教学。这种模式的艺术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协同发展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学校艺术课程的系统学习,参加社会举办的艺术表演,激发了学习艺术课程的兴趣,提高了自身的艺术素养。第二,协同发展的快速反应性。由于协同发展理念科学地融合了现代信息网络系统,看似分隔的四大主体能够通过信息网络迅速沟通,从而达到意见统一。第三,协调发展的可操作性。无论是学校艺术教学,还是家长对艺术教学的支持,其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因此,可操作性比较强。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理念的应用前景
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理念对今后艺术教学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协同发展理念不仅为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当前阶段,一些学生出现“高分低能”情况,其综合素质和抗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此外,也有一些学生综合素质比较高,这部分学生多是经过“协同发展”教育的,他们不但学习方法灵活,学习目的明确,而且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很强。具体到艺术教育中,这些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专业课程和艺术修养的关系,做到专业、艺术学习两不误。
第二,学校、社会、学生、家长学习艺术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协同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重任,社会需要学校输送大批的艺术人才,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懂艺术的多面性人才,学生自己也有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这为“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此,学校愿意引领,家长愿意投资,社会愿意提供舞台,学生愿意刻苦学习。
第三,“协同发展”理念为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首先,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艺术教育有了新的認识。这种认识既有来自学校的,又有来自家长的。学校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以单纯的分数划分,而是在关注文化课成绩的同时,也注重艺术课成绩,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客观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也改变了对艺术学习的刻板认识,鼓励孩子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学好艺术。其次,艺术教学模式有了新的拓展。艺术教学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辅以业余补习和社会实践,这会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最后,艺术教学的前景会越来越宽广,因为学生是学习的需要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家长是学生学习的保护者,社会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这些都是中小学艺术教学“协同发展”的动力。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
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实现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把握“协同发展”的四大要素。
1.坚持学校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美育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重视和加强学校的美育教学。中小学艺术教学活动主要通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简单来说,组织形式就是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即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与教师互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采取的相互配合的方式。教学手段指在艺术教学课堂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采取的物资和精神条件的展示。由此可见,在中小学艺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从笔者所在地区中小学开展艺术教育教学的情况看,总体发展呈现健康趋势。部分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艺术教学,尝试开设了一些艺术类专业课程,如器乐、舞蹈、绘画、书法课程等。这些学校基本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如开办的绘画专业课程多是大课形式,器乐课程一般是30人左右集体学习,舞蹈课程一般是5~10人集体学习。这种转换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呆板状态,一方面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热情,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络。
2.家长是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家长在学生艺术学习中的影响与作用是巨大的。第一,家长的经济能力是学生学习艺术的重要保证。据调查,教育投资约占一个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到了寒暑假艺术考级时,投资费用还会增多。家长愿意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学习艺术的机会,圆孩子的艺术梦想。第二,家长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艺术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小学生艺术学习上,父母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学生的最终选择。据调查,家长对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影响大致有三种。一是所谓的跟班思想。看到其他孩子学习艺术,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家长自己喜好艺术,不管孩子有无爱好和兴趣,就让孩子参加,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三是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学习艺术,满足孩子心愿,以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为目标。家长的三种影响说明了一个道理:父母的意识作用对孩子的艺术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上,家长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家长绝不能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愿望,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3.社会艺术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艺术教学的有效补充
社会艺术教育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艺术技能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各种业余艺术考级、艺术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当下,社会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一对一的社会办学形式,即学生家长和学生在社会上寻找的艺术培训机构,这种培训机构一般是师范院校、歌舞剧院的专业舞蹈教师或即将毕业的学生个人开办的,专业水准比较高,教学方法基本是一对一,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和家长也比较满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灵活,能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缺点是学习费用比较高,一般家庭难以承担。第二种是学校举办的兴趣小组、艺术社团等第二课堂业余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师资多是本校的艺术类教师和外聘艺术机构的专业人员。教学内容由学校安排,与课堂教学相衔接,可视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4.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艺术教育的内在动力
在中小学艺术教学的基础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开展艺术教学的关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真正具有文艺天赋的学生较少,因此,学校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利用元旦、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在校园、班级内定期举办如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文艺会演、师生书画作品展、小型演唱会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当学生有一些进步和成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器乐课堂教学要将唱、奏、演、赏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教师交流、互动,用乐器进行平等对话。学生通过乐器学习,踏入音乐殿堂,汲取音乐艺术的养分,通过个体简单的演奏、群体多层次的合奏得到美的熏陶,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器乐的内在动力,体验学习音乐的无穷乐趣。教师应让学生的器乐学习始终处于“兴趣—参与—成功”的良性循环中,形成轻松识谱、小组合作、表演实践的快乐音乐新课堂。另外,音乐教学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方向发展;由“唱歌”向“音乐”过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
综上所述,中小学艺术教学的协同发展理念应坚持学校艺术教育是主体,家庭艺术教育是重要支柱,社会艺术教育是有效补充,学生自身学习兴趣是内在动力的基本原则。协同发展内涵及四大要素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是科学的,应用前景也是极其广阔的,中小学艺术教学的协同发展理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能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改革创新,就会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刘晓慧.积跬步,至千里——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协同发展新探[J].美与时代(中),2016(06):79-81.
时晓楠.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143.
杨思帆.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其经验——以密西西比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04):99-105.
朱敬.论中小学教师发展之MOOC路径——兼议基础教育与高校协同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7):21-25.
赖荣幸.艺术教育与协同创新——对美术院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思考[J].西北美术,2015(02):52-55.
王伟,杨光.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高校艺术专业师资人才协作交流途径探析[J].中國市场,2016(3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