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古诗的美 提高学生素养

2020-06-27董茂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诵读语文素养

董茂宏

[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思想深邃、情感真挚,富有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以及思想美。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吟咏、用心品味、想象联想、赏析意境等,使学生走进诗歌,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教学;语文素养;诵读;想象;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26-02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剖析,细细品味,把握古诗的美,从而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诵读吟咏,领略古诗语言美

(一)重视诵读,感受音韵美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是诵读的极好材料。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巧用多种诵读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诵读,掌握语气、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技巧,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古诗音韵流转的美感。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村居》一诗,诗中“天”“烟”“鸢”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认读生字;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大声、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稚嫩的童声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在课堂上回荡,让人沉醉其中。

(二)涵泳揣摩,品味文字美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字斟句酌。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反复涵泳、仔细揣摩、细细品味,體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感悟古诗的文字美和诗意美。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望天门山》一诗,语言精练,画面感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一个“回”字,写出了江水奔腾回旋的壮阔气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个“出”字,逼真地表现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蕴含舟中人喜悦的心情。在教学时,笔者在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吟诵品味,品出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

二、用心品味,体悟古诗情感美

(一)紧扣诗眼,把握诗意美

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或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它是使全诗生辉、通体生动的焦点,也是洞察诗词旨趣的重要窗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巧抓诗眼品读全诗,用心体会,走进诗文背后,触摸诗人的心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江雪》一诗,以“独”字为诗眼,统领全篇。从诗意上分析,“独”字承接了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渔翁冰雪独钓图”;从诗情上分析,“独”字准确鲜明地刻画出诗人远离尘俗、清高孤傲、坚毅不屈的性格特征,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二)知人论世,体味诗情美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是生命的宣泄,是诗者生命体验的高度概括。只有尽可能地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思想倾向、政治态度、品行个性和人生追求,联系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古诗,把握诗情,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悟和鉴赏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以其人观其诗,体会诗人的情感,体味古诗的情感美。例如,李白这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天真烂漫、洒脱不羁的气质,孤傲独立、藐视权贵的人格,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诗风,因此他的诗多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想象奇特夸张,语言清新飘逸,风格豪迈奔放,富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在学习他的《夜宿山寺》一诗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人豪放的气质,体会诗人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三、想象联想,把握古诗画意美

(一)启发想象,再现画面美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以诗歌的语言为依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放飞想象的翅膀,用简笔画勾勒出诗中的情景,把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感受古诗丰富的色彩、巧妙的组合、无尽的画意,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画面优美,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时,笔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驰骋想象,再现画面美:“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一下:‘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会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一张张碧绿的荷叶像个大力士,你挤我,我挤你,紧紧地挨着,将湖面盖得严严实实。”……然后,我让学生以简笔画的形式将自己脑海中“看到”的美景画出来,使他们体会到古诗的画面美。

(二)再造想象,领悟含蓄美

古诗的魅力不只在于它简练生动、精美绝妙的语言文字,更在于它空灵含蓄的留白艺术,给人无穷的遐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古诗的留白,引导学生想象,填补空白,点燃学生充满童真的创新火花,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含蓄美和情感美。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小儿垂钓》一诗,充满童真、童趣。在教学时,笔者借助文本留白,引导学生放飞思绪,展开想象,填补空白:“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儿,正在河边钓鱼,眼看鱼儿就要上钩了。这时有一个人路过这里,向你问路。此时,你会有何心情?”学生纷纷表达他们的心情。然后,我让学生根据填补的内容,设计对话情景,进行角色表演。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含蓄之美,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赏析意境,体会古诗内涵美

(一)捕捉意象,把握意蕴美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是诗人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具象表现。在古诗中,诗人的情感并不是直接流露,而是托物言志。不同的意象,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如,古人以月寄托着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盼,以流水表示时间流逝和繁华如烟云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了解意象的审美内涵,从而正确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蕴美。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枫桥夜泊》一诗,意蕴丰厚,情景交融。诗人巧用“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多个意象,营造了凄清寂寥、空灵旷远的意境,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和家国之忧。

(二)着意延展,感悟哲理美

有些古诗不仅有景、有情、有意,而且诗中有理。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延展,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领略古诗的哲理美和思想美。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意蕴丰厚,引人深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勇于攀登,奋发向上。

总之,古诗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选择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感受美、领悟美、内化美、创造美,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责编韦雄)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诵读语文素养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