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障学生数学课堂中“创造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2020-06-27王娟

教育界·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智障学生数学课堂

王娟

【摘要】1933年,陶行知在《教育建设》上发表的《创造的教育》中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单一,传统教学无法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也几乎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轻度智障学生的一个小点子,往往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大作用,他们与教师一起创造的教具“快乐打地鼠”“小小万花筒”“瓶盖对对碰”等,使其在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不断提升“脑力、眼力、手力”,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轻度智障学生在制作教具时的创造力,更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在数学学习中应用的表现。

【关键词】创造教育;智障学生;数学课堂

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获取知识,有知识才能进行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陶行知认为,创造性的儿童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一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尽管部分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偏低,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点子、一个想法、一个举动,往往是他们创造力的表现。而这些创造力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外,还要给他们留足思考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环节,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为他们提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其自我表现的意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此外,笔者结合学情,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初期,都必须依靠感觉,先把具体事物的观察转化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现代教学中,用具体教具进行说明、演示操作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而动手操作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显得更加重要。在主题教学的大背景下,智障儿童的数学课堂除数学知识外,还应有康复等知识。师生共同制作教具并在课堂中应用,让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念从理论走进实践。

一、在“快乐打地鼠”中增强脑部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对智障儿童学习特点的分析,笔者发现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源。要想使智障学生学好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可在课堂中利用学具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小游戏,来替代枯燥的知识讲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

例如,在一次“打地鼠”的游戏中,轻度智障学生偶然的一句:“老师,我们在地鼠上贴上数字来比赛吧”,为笔者的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于是笔者将“打地鼠”游戏带进课堂,在每只“地鼠”的身上,贴上学生在这节课中所要认识的数字,让学生先看着地鼠进行数字辨认。在游戏开始时,学生则需敏捷地找到所要敲打的地鼠,并说出它身上的数字。“打地鼠”游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学生由开始的漏打,到打到地鼠但说不出数字,再到最后能快速地打地鼠说出数字,快乐的学习氛围不仅在课堂中得到体现,课后,学生也乐此不疲地进行“打地鼠大对决”,新知在不断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动手和动脑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打地鼠”中认识了数字,教师顺应智障儿童学习的特点,在快乐教学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从“小小万花筒”中突出视觉效应,提升课堂效率

不同颜色、形状的教具很容易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刺激,从而将这种刺激传递给学生大脑,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分析,再用理性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用教具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智障儿童的计算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计算”时,学生学习起来特别吃力。笔者充分利用学具,在视觉上多花心思,每次上课都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享受,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有一次,一位学生带来了一只万花筒,在玩的过程中,他对笔者说:“老师,万花筒是一种花瓣的组合,我们也可以将数字、加减号排列成各种组合,肯定很好玩。”在学生的建议下,我们集体制作了“小小万花筒”的学具。我们将“万花筒”分为四层,每一层都贴上五颜六色的数字、运算符号,并且都可以单独旋转,通过旋转每一层,得出不同的题目。这个学具一经推出,立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积极举手,你转、我写,一起计算。在万花筒的帮助下,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己动手“拧一拧”,枯燥的计算立马鲜活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明显提高。这样的计算方式,即便是重度智障儿童(他们无法完全读出算式),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到里面的运算符号,课堂效率明显得到提高。教师将“万花筒”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在“瓶盖对对碰”中提高动手能力,助力康复训练

筆者通过对智障儿童观察、评估发现,他们中大部分存在精细动作差、小肌肉发展慢等现象,在主题教学的大背景下,康复训练融入课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智障儿童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手指灵活不灵活,或是手眼协调不协调,如果学生手眼不协调很容易影响其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运算”时,部分学生虽然能用“万花筒”旋转数字,但他们旋转的动作特别慢。笔者观察发现,这部分学生的手指灵活性差,指尖肌肉没有力量。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发动学生找来形状各异的空矿泉水瓶,让他们将瓶盖与瓶身分离,在瓶盖上写上数字,在计算数学题时,学生需集中注意力,看清“万花筒”中的题目,快速算出答案并找到标有正确数字的瓶盖,然后拧回到对应的瓶身上。刚开始运用这个教学游戏时,学生好一阵手忙脚乱,不是算对了题目找慢了瓶盖,就是找到了正确的瓶盖,没找到对应的瓶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将每天下午的活动课定为小组比赛课,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每天都进行比赛。在学具的帮助下,学生由开始的瓶盖嗒嗒响,到现在找得又快又准,知识在每天的“瓶盖对对碰”中得以巩固。

四、在“刺猬摘果子”中锻炼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智障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例如,在教学“5以内减法”时,笔者发现,学生无法理解减法的意义,当PPT中演示物品减少时,他们无法将这个知识与减法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无法突破“理解减法意义”这一难点。有一天,在课间与学生聊天时,学生说:“老师,我们来玩小刺猬摘果子啊,摘了一个,就少了一个。”笔者灵机一动,在学生提出想法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动脑、动手,制作出教具“小刺猬摘果子”,并按智力障碍轻重程度将学生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学生相较B组智力障碍程度较轻。教具一投入课堂,立刻激发了A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而针对B组学生,笔者则采用了“帮助刺猬拿掉果子”的环节。B组学生通过摘果子的游戏,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同时学会了5以内的减法计算。

在智障儿童的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康复+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康复知识融入课堂。在某教具的使用中,A组学生能独立用拇指和食指撕、粘魔术贴;B组学生在肢体辅助下,能利用整只手进行魔术贴的撕、贴,这使学生的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得到训练。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康复训练融入课堂,能让特殊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课堂。

教具的制作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随着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形成,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就会不断迸发出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都必须借助感觉,先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化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認识转化成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所以,动手操作对智障学生来讲,显得十分重要。在主题教学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智障儿童的数学课堂除讲授数学知识外,还应将康复训练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天地,动手操作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这些对智障儿童同样适用。动手操作可以刺激智障儿童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促进其知识的内化,使其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陶行知教授在《陶行知文集》中提道:“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李政道博士也说过:“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朴实的话,道出了深刻的道理。教师应鼓励智障学生学会动脑思考,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学习能力动手制作教具。自制教具在课堂中发挥着很大的效用,发散了智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让特殊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轻度智障学生可以在与教师共同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课堂中充当“小老师”,帮助中重度智障儿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

协康会.儿童小肌肉训练134课[M].香港:星岛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智障学生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智障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
生活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优化仿说句子训练,提高智障学生说话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