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下之教师人文素养
2020-06-27刘琼朱乾坤
刘琼 朱乾坤
[摘 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好学生关键要有好教师。好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崇高的人文情怀、积极的人文行为、博爱的人文精神,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教学,铸就学生良好的能力与品格。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政治教师;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5-0073-02
新修订的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如何把这些核心素养“落地”,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主体,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故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和教师拥有什么样的素养。好教师一定要有高素质,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若从人文素养的角度来看,表现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和人文行为,而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
一、用豐富的人文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养成科学精神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与天文相对,人文的作用在于“化”,含有文化、教化之意。人文知识即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相对,包括政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法律等一系列知识。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人文行为也成了矫揉造作的摆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应当多学习、多读书。有人说读书就是一场精神的修行,能邂逅更美的自己。读书就是和伟大的灵魂在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我推荐大家读四种书:历史书、哲学书、儒家经典、古典诗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哲理使人深刻,读儒家经典使人习儒雅之风、养浩然之气,这正是读书人的精神境界。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书贵在坚持,贵在学以致用。
深厚的人文功底不仅赋予教师完善的人格和个性修养,还能提高课堂魅力和吸引指数。如果教师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知识面宽泛,人文造诣深厚,上课就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毫无拘谨紧迫之感。若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所建树,善于发现,乐于研究,成为业界精英或小有名气,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心生敬佩、羡慕、仰慕之情。“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而然把老师当偶像,当人生楷模。“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好老师不仅拥有渊博的知识、过人的本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用崇高的人文情怀,铸就理想信念,提升政治认同
所谓“人文情怀”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胸襟和情怀。它关注人的生命的存在感、价值感和幸福感,透射出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尊重与维护、关注和展望。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首先要善于接纳自己,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不追名逐利,只为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次要关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人,殷切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自我发展和未来命运。教师要进行爱的教育,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启发心灵,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自由、健康而充实的发展。再次要有对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人类命运的积极关照与终极关怀。作为政治教师,应该有敏锐的时政触觉,关注国内外重大时政动态,倾听世界的声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
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因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教师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教师要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大格局、大情怀。教师不仅要关注当下的社会,聚焦时政热点,关怀国计民生,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还要看国际风云变幻,关注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所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当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教师用全球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胸怀来看待世界,用大视野和大情怀来铸就学生的中国梦、世界梦。
三、用积极的人文行为,弘扬社会正能量,培养法治意识
首先,要立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慎思笃行,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一言一行,都要谨小慎微;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仪。
其次,要自省、自律。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并在学习中注意反思反省。《礼记·学记》中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此外,教师的社会身份也暗示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圣人不惭于影,君子慎其独也。”就算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倘若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正人君子,在学生背后却是另外一副德行,是所谓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样怎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呢?怎么能教育学生诚信友善、礼义廉耻呢?
最后,德行的修养还要靠法律法规。在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着力突出宪法教育的核心地位,着力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学校主阵地作用,着力抓好教育系统干部和教师的法治教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教师要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增强法治观念,遵循本职业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从教。教师只有法律意识浓厚,法治素养高,才能引导未成年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信奉法治的权威,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四、用博爱的人文精神,唤醒主体意识,体验公共参与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主体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和充分肯定,对生命的尊严、意义、价值的维护与实现,对理想、信念、自由、平等的执着与追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教育以“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目的,培养人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享有课堂的“选择权”“参与权”“话语权”。教师是主导,是教学内容的计划者、编排者,是教学活动的协作者、促进者,是学生心灵的开启者、诱发者。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成果展示,让课堂里洋溢着欢快与喜悦、激情与挑战,体现出开放与包容、自由与平等,竞争与合作代替孤傲与冷漠、批评与否定变成欣赏与接纳。这就是所谓的生命课堂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抒发、“三观”得以养成、生命品质得到升华。
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要善于构建生命课堂,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生命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主场,学生可以尽情领略知识,表达自我,释放个性,展现价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人,认可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会感到非常快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生命的存在感和幸福感,学会积极参与、主动承担,并愿意与他人共同协作、分享成果,养成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心态。这样的学生一旦走进社会,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定能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成为有责任、有担当、努力奉献的人。反之,如果课堂给学生的是压抑、权威、服从,是简单化、机械化、程序化的死知识,这样的学生何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来公共参与并担负民族复兴之大任?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他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的不息动力。”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具备整条河的流量,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自己就要吸收一片海洋的光芒。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责任编辑 谭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