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育之管窥
2020-06-27章师亚
【摘要】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必须确立“人书合一”的教育观念;必须构筑“服务于全面发展,指向于基本要点”的教育路径;必须实施“完美地落实三维目标”的教育策略;必须秉持“不要寄希望于‘语文包打天下”的教育心态。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育观念 教育路径 教育策略 教育心态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也预示着中国教育在未来的征途上将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所担当。该框架由1个核心、3个维度、6个方面、18个基本要点构成,完整地勾勒出了中国学生的发展蓝图。尤其是“核心素养”的提出,给了中国教育一个“航标”。
核心素养回答了教育的终极意义。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即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能够适应社会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但是,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有义务也有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有所作为。换言之,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机制等方面应该有意识地将社会特征融入进去,以期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社会经验,慢慢地成为社会人。这是学校教育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正是核心素养的要义和旨归。
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其实是对学校教育及其实施的一种规定——它规定了人的社会化的教育方向。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在自己的言行当中和与学生的朝夕相处当中自觉地履行“人的社会化”这个职责,那么,这不仅是对核心素养的熟视无睹,还是对教育的亵渎。
当然,学校教育离不开学科教育。没有学科教育,学校教育是“空壳”。因此,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健康发展,必须依赖学校教育中的学科教育。
那么,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旨意是什么?教育精髓在哪里?教育风貌又该如何展现?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育必须确立辩证的教育观念:人书合一
“人”指的是教育对象,“书”指的是课程(包括内容、体系、实施、评价等)。“合一”有三层意思:一是相惜。在对整个教育的履行中,既要有对课程的关顾,又要有对学习对象的观照,课程和对象是骨肉相连的“一对”。二是相融。课程的关顾和对象的观照是融为一体的,不能有先后,也不能分彼此。三是相承。这样的“相惜”和“相融”,要自始至终,善始善终,不能行一时一事之乐。
人书合一具有哲学意义。我们知道,凡学科教育都不可能没有“书”(课程),也不可能没有“人”(对象)。任何只顾“书”不顾“人”或者只顾“人”不顾“书”的做法,都不是学科教育,更谈不上学科教育的科学性和理想化。“人”是共性,“书”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当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书合一不只是一种观念,还是辩证法赋予学科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明确人书合一的具体内涵和哲学意义只是语文教育的逻辑起点。如何将人书合一的教育观念变为真正的、具体的教育实践才是关键所在。这里,不妨借“合一”中的“相承”一说。 “相承”者,“自始至终、善始善终”也。所谓自始至终,就是“贯穿”,即贯穿课堂(就一节课而言)教学的始终;所谓善始善终,就是“贯通”,即课与课之间有连贯,课内外有连通。自始至终是“有”的要求,善始善终是“好”的要求。有而不好,徒有虚名;既有又好,才是众望所归。
例如,一位教师上语文课,给学生提的朗读课文的要求就8个字:端坐,持书,声响,无误。他不是在一节语文课上这样提,每节课都是这样的,课外要求学生读书(只要是朗读)也这样。
这个朗读要求看起来一般,其实不一般。不一般在哪?它实现了人书合一。 “端坐、持书”是读书的“样子”要求,“声响、无误”是“读”的要求,“样子”是针对“人”的,“读”是针对“书”的,既有对“人”的要求,又有对“书”的要求,便是人书合一。但不能不说,这种带有常识性的教育观念,有不少教师还蒙在鼓里——在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始终是唯“书”,而置“人”于不顾,或者“人”“书”分离。这不能不说是核心素养的悲悯和落魄。
二、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育必须构筑务实的教育路径:服务于全面发展,指向于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由1个核心、3个维度、6个方面、18个基本要点构成。笔者认为,核心是上位概念,是语文(学科)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基本要点是下位概念,是实现目标的一个个具体项目。因此,语文教育必须要有一个总的路径:在核心的驱使下,去落实一个个基本要点。同样,这个路径也可以反过来,即通过一个个基本要点的落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这便是“服务于全面发展,指向于基本要点”。
服务于全面发展,指向于基本要点的教育路径,也可以视作宏观(整体)着眼、微观(局部)着手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在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但凡一个设计、一处安排、一次互动、一句评价等都要着眼于宏观(服务于全面发展),着手于微观(指向于基本要点)。否则,语文教育就谈不上对核心素养的担当。
其实,教育一旦有了“思想”,“路径”自然就会有。前面说到的给学生朗读课文提“八字要求”的教师,如果他没有宏观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就绝对提不出“端坐、持书”这样的朗读要求。同样,如果他不清楚在“学会學习”“健康生活”这两大核心素养下面有“乐学善学、珍爱生命、自我管理”等这些基本要点,也不会考虑去要求学生“端坐、持书”。通过一次又一次、一课又一课、一天又一天和一年又一年的“端坐、持书”,学生自然就能习惯成自然。而这,不就让学生具有了“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了吗?
邵艳红、高华老师撰写的文章《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是对“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中的“批判质疑”这个基本要点所作的研究。作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1)教师首先具备批判精神;(2)在课堂中营造批判氛围;(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批判能力;(4)借助语文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这是一篇高质量的关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文章。但笔者同样认为,倘若教师没有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就不可能去关注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不能提出这么有效的关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操作路径。
因此,在语文教育的整个时间、空间上,即便是在细微的具体操作中,教师的脑中一定要装有全面发展,而手上则必须持有一个个基本要点。
三、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育必须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完美地落实三维目标
社会是发展的,教育也是发展的。发展以时代特征为标志。社会发展如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硅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等;教育发展如落实双基时代、语言训练时代、三维目标时代、核心素养时代等。但发展都不是否定前者或将前者彻底推翻。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核心素养不是对三维目标甚至对语言训练和落实双基的否定。不管何种发展,或者是什么情况下的发展,都是对先前的继承和完善。这应该是“发展”的应有之意。我们清楚地知道,“核心素养”从根本上说是指向于“人”的——围绕着“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核心展开学科教育;三维目标也有很重要的“人”味,因为三维目标中有“一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指向于“人”的,并且,与其他二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构成系统成为指向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完整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育的有效策略便是完美地落实三维目标。
但是,不得不说,自三维目标问世以来,语文教育在落实三维目标上基本上是“纸上谈兵”,只是在备课纸上写写而已。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目标,在真实的课堂上几乎看不到有落实。这便是提出“完美地落实”之缘由。
完美地落实,一是要落实,二是要落实得完美。落实是“有”,完美是“好”。“有”是就预设而言的,即在文本的处理和教学的考虑上必须完整地体现“三维”;“好”是就生成而言的,即在课堂活动的行进中和主体行为的把控上都要让“三维”有实打实的着落。就目前情况看,“有”不是问题,问题在“好”上。明明在设计上写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形成价值观,可一节课下来,却丝毫不见对学生有情感的熏陶、态度的指导和价值观的引领。
更为不完美之处,是检测的不顾与不及。书面检测中几乎看不到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题目,能够涉及 “过程与方法”方面内容的测试卷也不多见;口头测试呢,又没有多少学校愿意做和能够做。这种在评价上的去“三维”,是导致三维目标不能完美落实的主要原因。
因此,完美地落实三维目标,概括来说,就是践行三句话:备课时想到,上课时做到,检测时顾到。
四、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育必须秉持良好的教育心态:不要寄希望于“语文”包打天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为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人”而做出的总体规划。环拱着“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由“3个维度、6个方面、18个基本要点”建构起作为“社会人”所需要的素养体系。这个素养体系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供了思想、观念、心理、情感、能力等全面的物質准备。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具备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内给定的基本素养(6个方面、18个基本要点),那么,从理论上说,他就可以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这给定的基本素养,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便是“庞杂性”(多、全、细、深)。而学科教育是有局限的,其作用只是将它的个性特征加以“披露”。学科教育的这种现状,对于给定的基本素养来说,出现“顾此失彼”或者对有些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在所难免。因此,语文教育就只能在语文的可控范围施展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教育来说,也不是语文独担其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各学科的通力合作,需要各学段的齐心协力,甚至需要课内外、校内外的兼顾兼施。唯此,才有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章师亚.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6(9).
[2]周一贯.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J].小学教学参考,2016(9).
[3]章师亚.在“三学”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7(4).
[4]邵艳红,高华.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J].小学语文,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