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实证研究
2020-06-27熊映莹齐宁
熊映莹 齐宁
摘要:通过对689名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业倦怠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两者在性别和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回归模型显示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业倦怠有预测作用。因此,建议从学校资源、时间节点、性别差异、年级特点四个方面建设“积极心理资本—学业倦怠”预防体系,重点培养学生适当的乐观态度,避免盲目乐观,同时重视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健康人格、塑造良好心态。
关键词:积极心理资本;大学生;学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71-03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学业倦怠是学生长期受课业负担和压力所扰,以致精力耗竭,对学习活动逐渐丧失热情,对待同学保持冷漠态度疏远,以及对学习持消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这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良好心态的塑造,直接关系到高校良好学风的建设,影响大学的教学成果与质量。本研究从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业倦怠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为高校建立“积极心理资本—学业倦怠”预防体系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上海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89份。其中,男性227人,女性462人;汉族620人,少数民族69人;独生子女520人,非独生子女169人;637人来自双亲家庭,52人来自单亲家庭;346人来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219人来自一般城市(地级市、县级市),88人来自县城,36人来自农村;一年级学生200人,二年级学生200人,三年级学生185人,四年级学生104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包括基本情况、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学业倦怠量表。
1.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涉及两个部分内容:一是年龄、性别、民族、年级、所学专业、生源地等基本人口学特征;二是大学生相关信息,如:是否担任过班干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校园人际关系等。
2.积极心理资本量表。本研究主要采用张阔、张赛和董颖红开发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包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四个因子;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增加感恩和合作兩个因子,问卷共40题,包含1道测谎题,7道反向计分题。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1-7分,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系数=0.931,量表信度较高。
3.学业倦怠问卷。本研究采用连榕(2005)等人编制的《学业倦怠问卷》,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因子,问卷共21题,包含1道测谎题,8道反向计分题。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1-5分,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a系数=0.909,量表信度较高。
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人口学特征
1.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性别特点。表1显示,积极心理资本在自我效能、韧性和感恩三个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自我效能和韧性得分,男性得分高于女性,而感恩得分则相反。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相一致:一般而言,男性更加勇敢坚强、吃苦耐劳,而女性更加温柔、乐于助人、富有情感性。
2.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年级特点。表2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得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四个因子上随着年级增大得分递减,说明学生整体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呈下降趋势,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感恩和合作呈稳定的发展趋势。
3.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家庭结构特点。表3显示来自单亲和双亲家庭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后者显著高于前者,说明完整的家庭关系对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4.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生源地特点。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生源地对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塑造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综上,男性大学生自我效能、韧性得分明显高于女性大学生,感恩得分则相反;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呈现下降的总趋势;来自双亲家庭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单亲家庭大学生。
(二)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人口学特征
1.大学生学业倦怠的性别特点。表4显示男性在行为不当因子上得分明显高于女性,在成就感低因子上得分低于女性。这说明男性的学业倦怠更多表现在行为方面,而女性则表现在成就体验方面。
2.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年级特点。表5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深入分析发现一年级与二、三、四年级都存在显著差异,后三个年级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大一至大二是学业倦怠水平上升的关键期。
3.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家庭结构以及生源地特点。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发现家庭结构和生源地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得分不存在显著影响。
(三)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为深入了解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
1.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业倦怠的相关分析。表6显示积极心理资本的四个因子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业倦怠的三个因子间呈显著正相关,而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业倦怠因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得分越高,学业倦怠水平越低。
2.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业倦怠的回归分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表7显示:希望、韧性和自我效能能预测情绪低落,解释31.8%的变异;希望、自我效能、乐观和感恩能预测行为不当,解释37.3%的变异;自我效能、希望和韧性能预测成就感低,解释39.7%的变异。
同时有趣的是:乐观对行为不当起正向预测作用,即学生的积极归因水平越高,产生更多厌倦、逃避学业的行为,这可能因为当学生持过分乐观的态度,反而不在意学习的好坏,所以行为上表现不当;另外,感恩对行为不当存在显著负向预测,可能是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倡导下,学生非常重视对社会、父母、朋友等的感恩之情,这会激励学生朝正向的一面发展。
综上,男性大学生行为不当得分明显高于女性,成就感低得分则相反;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业倦怠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大一至大二是学业倦怠关键期;积极心理资本能较好预测学业倦怠水平。其中,乐观对行为不当起正向预测作用,感恩对行为不当起负向预测作用。
三、讨论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能较好地预测学业倦怠情况,而积极心理资本的可塑性、可改造性强凹,提示我们可以将心理资本作为切入点,采取“多方式、多途径、多渠道”综合发力,减轻学业倦怠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建议从以下四方面逐步建立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学业倦怠”预防体系:
一是整合学校资源,加强协同“心理育人”体系化建设。高校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挖掘现有资源,梳理工作流程,通过部门间协同合作,将活动效益最大化;加强协同“心理育人”体系化建设,安排专人负责,加大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的基础上,创新感恩、合作的主题活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资本教育。其中,尤其重视宣傳适度的乐观态度,避免盲目乐观带来负面学业影响,同时强调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对同伴、家庭、社会的感谢之情。
二是把握时间节点,完善“学生-学院-学校”三级培育网络。大学生时常面临学业、情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应激事件,易造成负面情绪和行为,因此要提前布局,把握重要时间节点,提高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意识至关重要。
对学生而言,利用班级骨干带动同学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院系实际出发,形成学院负责的管理机制,实时把控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留意特殊学生问,比如父母离异等;由学校主导,组织校园宣传普及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引导学生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
三是重视性别差异,因材施教开展指导。面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培育工作。面向男性,重视感恩教育和实践活动,助其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产生责任感和价值感,关注行为表现,改善外在消极的学业倦怠表现;面向女性,重视自我效能和韧性相关的素质训练,辩证地看待自身能力,做到精准评估,提高抗挫折、抗压能力,获得积极的学业体验。
四是细分年级特点,采取分门别类的培育路径。充分考虑不同年级的学情,制定配套的教学内容:新生入学持续推进“新生适应”系列活动,缓解入学适应困难问题;针对中低年级大学生,组织学业辅导班,围绕学业焦虑、学习方式等举办主题活动;基于毕业生的就业、考研等压力,举办交流谈心、自我探索等活动;细分年级因情施策,改变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下降趋势。
此外,需高度重视大一、大二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业倦怠情况,这一关键时期学生的行为举措、情绪化体验、成就感、价值感等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制度到位、职责明确、监管得当,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熊映莹(1994-),女,汉族,江西南昌人,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资本。
齐宁(1982-),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政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