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0-06-27陈叶
摘要: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和文化思潮,其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等载体,利用网络新媒体等平台传播。对我国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的实际,高校德育模式亟待变革,应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增加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增强教育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高校德育教育;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68-03
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在二战爆发之后的西方世界,呈现出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特征,主张非哲学、解构主义和多元主义方法论等。后现代主义着眼于当代社会的危机进行深刻反思,基础是现代主义,特点是强调整体性和平等自由的观念。20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后现代主义思潮从西方涌入我国,从而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和特点
二战后,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西方社会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思想、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社会矛盾逐步凸显,这些矛盾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的基础。后现代主义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中出现发展至今,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矛盾和冲突凸显出来,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又多元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潮。这种思潮也是人们对现代化进程和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批判和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既折射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又折射了现代社会的自身内部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促使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不信任和对于现代文明的困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特征是反思和怀疑一切,而这正是哲学思想产生的源泉所在,各种后现代主义哲学论述轮番上场,目不暇接。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反对正统而创造出破碎和不确定感;让·鲍德里亚的超仿真论认为当代世界一切都是“拟像”;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现代主义永不完成论、理查·罗蒂的启迪教化哲学、特里·伊格尔顿的文艺理论和安东尼,纪登斯关于全球化及后现代社会的辩论等也都体现了对于传统哲学的反叛和颠覆,以其独特、新颖、怪诞思想冲击着人类社会进程。
高校是一个各类思想的集中地和最易传播地,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但识别能力较差、辨别能力较弱。因此,大学生群体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最大。当前,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在大学生的思维认知领域内逐渐渗透,对他们的思想格局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高校中的传播途径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最初以文学思潮传播的形式登陆我国,凭借着多样化、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和多变的形式,在文化、思想等多领域迅速拓展。在高校,后现代主义思潮既借助传统媒介如绘画、摄影和影视作品等渠道进行传播,同时又通过新媒体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等手段进行广泛传播。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这已成为他们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们通过新媒体来了解社会、掌握各类思想脉搏,也用来表达、传达情感达到交互、交流的目的。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及多元性特征相对传统媒體更具效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影响,挑战着已有的德育模式。
在传播的内容上,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通过碎片化的方式渗透到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开放式的人性自由,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推崇平等对话,倡导批判精神,这些内容对高校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相对主义、怀疑论等消极内容和过分注重、强调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也使大学生容易迷失,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到个人的学习和生活。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也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造成了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思潮和社会现象对我国的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德育影响,有助于改善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挑战,高校德育模式亟待变革
目前高校的德育课程体系相对固化,多采用填鸭式授课,教师主要依靠权威对课堂活动进行控制,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视角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缺乏灵活和批判精神,不能很好地和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结合;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活动不仅缺乏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反馈,教学效果差,而且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使得学生无法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习得。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德育课程的需求,学生希望借助实践活动或者课外活动等第二课堂实践学习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德育知识。
(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冲击,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消极影响。处于多元思潮和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其思想看法和价值观念表现多元化,喜欢追求新鲜感、刺激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容易产生盲从心理,这无形中对我国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主旋律”教育形成冲击。加之德育工作手段的单一,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反传统、反权威意识增强,出现理想和信念弱化,甚至有些大学生无意识中放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丢失了人生方向和精神寄托。因为过于追求人格的独立自主,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的关系时,更看重自我发展、自我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极端推崇,容易淡化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应对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积极迎接挑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符合国情的思想理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圆满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制定丰富的课程内容,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高校要辩证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积极应对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影响,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课程最直观的体现,高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德育教学模式,做到模式多样化,丰富该课程在内容上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设备和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来讲授德育课程、传授德育知识,激发青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而达到正面影响学生的目的。
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德育工作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互动交流,及时推送相关德育内容,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德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德育教育课程的规律,以知识教育为依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在日常可以更多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问题,努力帮助其升华意志品质;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来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高校的德育各环节要系统化运作,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教书育人过程中德育主客体交替互动,做到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二)不断深化思想引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体系,因此,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化思想引领,增加相关的党史、国史讲座,以及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革命纪念馆等环节,加强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爱国、爱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也可与所在省市的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场馆进行共建,利用社会中的馆藏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宽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视野,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帮助高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党性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国家始终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教育和关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勉励大学生要争做“六有青年”,高校要引导教育大学生明确使命和担当,养成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成为有道德有情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六有”青年的提法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一脈相承,从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做好德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行动遵循与目标指向。
(三)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拓展德育教育新阵地
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体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高校具有崇高的使命和突出的优势,其中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个十分的重要环节。在目前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中,“第一课堂”往往能够满足于青少年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但是却不能够完全的满足于德育的诉求,也就是说在传统的课堂制约着德育活动的开展与建设。而第二课堂发展领域较为灵活,不必拘泥于形式,本着以学生为本,符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展开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是理论类、技能类、实践类、竞赛类、志愿服务类,形式可以包括社会调研、参观访问、文化沙龙、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对各类社会思潮的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氛围,净化德育环境,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多组织青年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开展“体验省情服务群众”“四进四信”“争做六有青年”等团学活动;作为青年大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参与“三下乡”“扶贫攻坚”等志愿者服务,从中感受到德育教育实践效果。通过参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弘扬报国情怀,凸显青年使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五、结语
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全方位拓展德育教育新阵地,发挥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高校青年大学生社团建设,有意识、有目的地创建和营造一个现代化校园德育教育氛围,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爱国、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同时积极帮助青年学生自觉抵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错误倾向,不断提升高校德育教育的能力和实践效果。
作者简介:陈叶(1990-),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单位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