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观融入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6-27郭英策
摘要:习近平青年观为当代青年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是做好当代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因时而新、因势而新。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与研究型高校大不相同,探索将习近平青年观与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相融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观;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47-04
青年是社会发展变革的主要力量,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对青年发展重视的历史传统,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对青年的成长和成才,青年所担当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逐步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站在新时代发展角度上,围绕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特点,挖掘习近平青年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是当前应用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
一、用习近平青年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青年观主要指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青年培养和教育、青年的使命和担当以及青年工作等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理论。习近平青年观是在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青年思想理论基础上,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发展。通过对习近平青年观丰富思想内涵的梳理发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主要包含青年成长观、青年工作观、青年成才观。
(一)“拔节孕穗期”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青年成长观
“拔节孕穗”本意为禾谷类作物从起身拔节开始至抽穗开花前这一阶段,水稻想要高产,就要在这一时期做好搁田、施肥等关键措施。青年一代是“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青年时期就是人生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青年自身能否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15岁跟随知青下乡,面临着城市和乡村的落差,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轻的习近平很失落。作为年纪最小的插队知青,他因为无法适应陕北高原的环境和生活的艰苦,半年后偷跑回了北京,刚到了北京的习近平却被家人严厉教育。少年习近平被父亲在延安的革命事迹所感动,再次返回陕北梁家河的习近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自己的思想跃变,干农活、自己做饭,在村民的帮助下度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完全融入了陕北人民的生活。也是在陕北插队期间,习近平入了党,用一颗赤子之心和踏实苦干实现了从一名城市小伙到人民勤务员的转变。直至22岁,习近平走出窑洞到清华大学求学,七年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走好人生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看习近平在“拔节孕穗期”的转变,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学生的“拔节孕穗”的肥料,高校思政工作者就是“拔节孕穗”的“耕耘人”。
如果说“拔节孕穗”体现了习近平对青年成长规律的了解和重视,那么“穿衣扣扣”理论则比喻在青年时期培养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自始至终保证高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正确政治方向。
(二)做大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领路人”的青年工作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针对性,随着“95后”“00后”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力群体,研究和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和需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要求思政工作者“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做青年朋友知心人”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走进青年,熟悉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始终尊重和肯定青年,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在做人做事、干事创业上开展对应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在时代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价值。
“做青年朋友热心人”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关注青年的切身利益和现实困难,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利益诉求实际。直面当代大学生所面临完成学业、创新创业、毕业求职、社会融入、恋爱心理等方面的现实困惑和难题,亲近学生实际,回应学生关切。
“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要求把握大学生人生发展航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擔任时代使命,不断创造价值,实现理想。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发展趋势和要求,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青年观的情感认同,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
(三)“培土、浇水、施肥、打药、整枝”的青年成才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培土”工作,就是营造“大思政”氛围,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思想,抵御各种社会诱惑,增强抵御困难的信心;做好“浇水”工作,就是既要不断增长青年专业知识,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功夫,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打药”工作,就是进行思想隐患排除和成长环境建设,增强大学生面对风险的抵抗力;做好“整枝”工作,就是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惩前毖后”,对大学生各种不良行为进行矫正,“治病救人”,严格大学生管理。通过“培土、浇水、施肥、打药、整枝”的一系列工作,完成青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我国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很多学校根据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面向行业设置专业,构建课程,确定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与专业建设发展速度相比,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发展略慢,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应用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发挥出更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的学生思想波动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变化是相伴相生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暗潮涌动,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当代大学生既经历着经济发展、技术变革带来的便利,也受到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带来的影响。
新时代大学生更加热衷于参与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讨论,在线上表达自我观点,在线下参加各种活动。“95后”“0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既会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就感到自豪,也会因为各种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感到困惑。应用型高校如果重视专业和实践教育,轻视人文素质培养,继续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达到预想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应用型高校快速发展中被弱化
当前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仍处在摸索阶段,暂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中的矛盾逐渐显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在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发展速度过快的矛盾中被弱化。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通常受制于地方政策约束,在人事任免、资金支持、专业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自主权较小。地方政府的行政化管理和应用型高校自主发展的博弈一直存在于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
此外,应用型高校还要面对转型过程中旧的管理模式和新的办学方向上的冲突,要面对地方管理部门对于建设更高层次的国家级的学科和平台的要求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这种大踏步的发展很可能引起应用型高校转型中只重视学校发展速度,轻视人才培养质量,再加上应用型高校自主办学权受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个应用型高校建设中并未得到相当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体系下也很难进行深度的改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
(三)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共青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其中,高校思政教师和高校辅导员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一是转型前原有高校的教师,二是在扩大规模和转型过程中引进和招聘的人才。第一类教师沿用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深刻。第二类通过引进和招聘的教师,年龄结构集中在35岁以下的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的教师。总体来说,应用型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存在着或教学观念陈旧、或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人,对学生思想状态、日常生活、校园活动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引导和树立学生“三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来看,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管理多数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思想引导有限。此外,应用型高校对于辅导员角色定位上依旧存在偏差,行政事务重叠和繁多也造成应用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困惑,工作热情不足,出现职业倦怠,引起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自身发展受限,这些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习近平青年观融入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青年观是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的一部分,是与新时代发展变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要求结合的产物,是党关于青年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将习近平青年观融入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需要找准路径,寻找对策,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将习近平青年观与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结合
习近平青年观为青年成长和发展工作提供了顶层设计,但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实践仍存在一定距离,应当寻找到具体的结合点才能发挥作用。首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落实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其次,将做大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领路人”的青年工作观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做到从课内到课外,从入学到毕业。最后,当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是以是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能力培养,应将习近平“培土、浇水、施肥、打药、整枝”的青年成才观融入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断优化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格局。
(二)将应用型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结合
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動性、创造性”这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标准和期望。将习近平青年观融入应用型高校发展建设,依赖于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学生情怀深厚、思维与时俱进、个人视野广阔、人格魅力正派的思政教师队伍。
一方面,应用型高校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在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思政课教师数量标准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思政教师发展融入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在学习培训、课程创新、个人发展、科学研究上增加对思政教师队伍的支持,这样既能提升应用型高校思政教师的建设标准,也能更好地践行习近平青年观的核心要义。另一方面,要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课程创新上下功夫,思考将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和思政课程建设融合,与应用型高校学生发展相结合,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科特点,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思政课程教育实际效果,推进习近平青年人才建设观的融入。
此外,提升高校思政队伍建设效果,离不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工作格局的构建。应用型高校发挥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作用,需要建立符合本校发展的辅导员发展规划,明确辅导员工作者职责,建立严格辅导员准入制度,合理分配和归口管理辅导员工作,推动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符合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实际的辅导员队伍。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抓好在学生思想价值构建的每个时间段,真正实现应用型高校学生工作贴近大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
(三)应用型高校应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和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衔接,需要将培养价值观念和专业能力放在同等重视位置,用“三全育人”的标准和要求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构建青年人才培养格局。
首先是面向应用型高校学生实际,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媒体平台。多元思潮的冲击和学生思想活跃特点,要求应用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关注网络,关注学生舆情,主动占领各种媒体平台,用多样的活动和新颖的图片视频来传递思政教育内容。其次是面向应用型高校专业发展实际,构建和企业协同的青年育人平台。充分利用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平台,思想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运用在学校选择学生实习、就业、合作企业中;通过思政教学中的职业理念树立,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过改善和优化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反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观念。
作者简介:郭英策(1989-),男,汉族,山西晋城人,武汉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