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钻头说话的“硬核”科研团队
——记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石勘院安第斯项目技术支撑团队

2020-06-27张海霞程力沛通讯员田承帅

中国石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硬核油藏勘探

□ 本刊记者 张海霞 程力沛 通讯员 田承帅

“团队聚焦一系列制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开展技术攻关,为安第斯项目增储上产、提质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安第斯项目技术支撑团队成员在外方专家办公室论证井位部署方案。叶双江 摄

南美厄瓜多尔境内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终年湿热,沟壑纵横,中国石化安第斯项目就驻扎在雨林深处。

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安第斯项目技术支撑团队深度融入生产现场,成为全链条支撑的“战地参谋部”。截至2019年底,助力项目产量与效益双丰收。近两年南部区块更是实现产量翻番,是目前国勘公司海外效益最好的在执行项目之一。

技术支撑项目增储上产

技术要用钻头说话,支撑聚焦储量产量,这是团队一直坚持的原则。安第斯南部Kupi油田属于低幅构造岩性油藏,埋藏在地下3000米的油藏厚度只有3~5米,寻找低幅薄层油藏就像拿着放大镜在一堆黄豆里挑出几颗小米渣,难度极大。油田自1994年投入开发以来,西方石油公司先后在该地区钻井3口,但2口钻空,油田长期处于单井开发的窘迫状态。

团队从2017年开始全面负责Kupi油田勘探开发技术支撑。石勘院副院长王光付高度重视项目进展,提出了综合利用沉积相和地震属性预测M1薄储层思路,要求按照系统评价、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动态跟踪、及时调整的思路开展Kupi油田井位部署和开发方案设计。石勘院海外重点项目中心负责人孙建芳时常来到技术人员工位前一起对比测井曲线,讨论地震剖面,审定井位部署方案。

团队通过地震、测井、地质和油藏等多学科融合,高分辨率处理地震资料,有效提高地震波信噪比,研发基于沉积微相和地震多属性约束的薄储层预测技术,有效定性定量预测储层分布范围,提高了Kupi油田钻井成功率。2018~2019年,团队助力项目公司在Kupi油田先后成功完钻并投产7口新井,实现了Kupi油田从早期的单井生产向区域整体连片开发的历史性转变,揭示了该地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近年来,针对安第斯南部区块低幅、薄层、高含水等开发难点,团队技术人员围绕技术瓶颈持续攻关,不断探索和发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逐步形成了基于古构造控藏理论的圈闭评价技术、3~5米薄储层预测技术、特高含水期油藏“控水稳油”技术,以及多层系复合油藏高效立体开发技术等适应安第斯南部区块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体系,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相关成果经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团队创新技术的强力支撑下,2019年,安第斯南部区块勘探开发取得突破。安第斯石油公司2019年向团队发来了感谢信,写道:“团队聚焦一系列制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开展技术攻关,为安第斯项目增储上产、提质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项目管理深度融入现场

过硬的成果离不开深度融入现场的项目管理。团队强化“勘探开发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前线后方一体化、竞争学习一体化”理念,管理向国际化、信息化、精细化迈进。团队采用国际化标准管理,各专业间使用国际统一的数据格式、数据图形、数据表格,保证中方与外方能够实现成果无缝衔接。同时,严格按照合同执行计划,定期组织团队阶段工作推进会和成果质量检查会,保证了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国内与现场两地时差13小时,为确保前方与后方无缝衔接和强化技术支撑效果,团队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邮件不过夜,问题不积压”,准确掌握生产所需,时刻与前线保持同频共振。他们通过轮流值守现场、定期互访、视频及电话会议、邮件等方式,确保深入现场、沉到一线。“小到一口井的开发动态分析,大到年度勘探开发方案的部署和编制,都要及时跟踪反馈,跟上生产节奏。”创新团队带头人李发有介绍。

每次去厄瓜多尔首都基多进行项目汇报都像一次大考。员工单程航空路途就需要34个小时,当地海拔2800米,时差、高原反应、满满当当的工作汇报讨论行程成了员工在项目现场的“三重奏”。有时候,团队成员还会因为水土不服出现眼睛红肿、全身疱疹等不良反应,但他们仍然坚持深入现场。在今年1月的一次行程中,7天时间5场汇报,他们累了就在办公室的靠背椅上眯一会儿。直到回国前的几个小时,团队还在为Kupi_05井侧钻方案与甲方团队沟通交流。

安第斯室负责人叶双江深有感触:“我们代表的是石勘院,代表的是中国石化,必须认真对待每一场汇报。”

团队建设握指成拳聚合力

创新团队的成员分属不同专业,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握指成拳聚合力,多专业的协同和严细实的作风有力提升了工作效率。团队秉承“跨行不跨界,共享不占有”的理念,打破技术壁垒,共享知识成果,跨专业的深度融合增强了团队战斗力。

从事勘探地质的孔凡军有着丰富的油田一线工作经验,对安第斯南区构造岩性圈闭识别和成藏模式造诣颇深。从事地震薄层综合预测的徐海钟情于深度解读地震波隐含的地震地质信息,自创组诗《震波之情》。他说:“震波真的很美!”从事开发地质的陈诗望是一名安第斯“老兵”,南区6个在产油田地质特征如数家珍。从事石油地质的孙钰,再复杂的砂体和流体分布,通过她的精雕细刻总能揭开神秘面纱。从事油藏动态的刘亚平是团队里的“活字典”,上百口井的数据全部在脑子里。从事测井解释的吴洁深耕特殊岩性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用生产验证过的解释成果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外方专家的高度认可。

团队始终把创建一个好班组、培养一支好队伍作为团队建设的重要目标,量身定制适合团队发展的“比学赶帮超”实施细则。通过“师带徒,传帮带”促进岗位能力衔接和业务传承,团队定期开展专家课堂、双模沙龙、劳动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提升团队成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多年来,安第斯团队先后培养和锻炼了20多位懂技术、善管理的专家、主任师、教授级高工等国际化人才。

安第斯项目技术支撑团队向安第斯石油公司领导汇报Kupi油田井位。叶双江 摄

14年的支撑,安第斯技术支撑团队精诚协作,接续奋斗。“安第斯项目犹如一次长跑,这么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严谨地解决生产问题,培育了技术,提高了产量,锻炼了队伍,锤炼了作风,希望‘安第斯’团队的创新精神能够带动一方,影响一片。”王光付说。

如今,安第斯团队已成为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新的历史起点上,还有更多的科学难题等待团队科研人员们去挑战、去破解,还有更多的油气藏等他们去攻关、去发现。

猜你喜欢

硬核油藏勘探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硬核爷爷炼成记
疫战中的“硬核”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勘探石油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