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教师阅读成长路径探究
2020-06-26章萍萍
摘 要: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若没有自主的阅读习惯,就很难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教师个体的阅读,在内容上往往以碎片化的阅读为主,时间上也是松散的、非连续性的、没有规律,这些都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阅读,其实质就是学习,一群乐趣相同的人以开放、整合、交流、吸纳的思维整合阅读方式,相互抱团、相互鼓励、相互照亮,以共同体的学习与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共同体;教师阅读;成长;路径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底色。一位教师,只有以读书为己任,才会让教育之树四季常青,才会在润泽学生的同时葱茏自己;一所学校,只有教师热爱阅读,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构建起智慧、和谐的书香校园。为此,学校积极打造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阅读团队,让一群乐趣相同的人改变以往零碎的、松散的读书状态,以开放、整合、交流、吸纳的思维整合阅读方式,相互抱团、相互鼓励、相互照亮,以共同体的学习与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力求教师能从“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走向自觉——走向深度”。
一、 循序渐进 爱上阅读
(一)活动唤醒 点燃内需
热爱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教师的认知规律开始,循序渐进。学校唤醒教师的内需主要通过“师生共读经典”和“师生齐诵美文”两项活动促成。学校开展“一年一活动,一月一队课,一周一展示”的阅读活动,要求教师开展经典导读。导读活动中,各段、各学科教师确定经典篇章、定方案、改细节,与学生共读经典,徜徉书海,一起体验阅读带来的曼妙感觉。学校还开展“师生齐诵经典”活动,每周一晨會进行,每周一个班级,师生齐登台,用声音传递经典,用声音传递美好。在“共读”“齐诵”中,阅读内需被点燃。
(二)推荐书目 激发动机
为了让教师爱上阅读,学校师训处每学期都会推荐教师阅读书目,每学期学校都会赠送每一位教师一本必读书,比如《遇见更好的自己》《心流》《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等等。还以学科组为单位,每学期自行制订读书计划、选择必读书目,开展阅读。采用共同体集中阅读和分散阅读相结合,精读和粗读相结合,线上线下阅读相结合的方式。随着阅读活动的推进,一批教师的阅读动机被激发,由“被动阅读”转化为“自觉阅读”。
(三)完善评价 结伴而读
为了让教师爱上阅读,学校实行个人自我评价与共同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共同体建立阅读微信群,成员每天精读一篇文章,每周一次书聊,每月读完一本书,每学期写一篇文章。教师根据自身每天、每周、每月的阅读时间、阅读量、阅读效果给自己评分,共同体成员间也进行相互评价。
通过自评和他评的监督力量,更好地调整阅读状态,修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了个体与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结伴成长,利于教师阅读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由于共同体间教师年龄、水平、层次的差异,学校对之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年轻教师以激发阅读兴趣为主、鼓励他们在各级读书沙龙上抛头露面,表达观点;对于骨干教师,更多是阅读与课堂的结合;对于名优教师,则是更多发挥名师阅读的引领,带动整个学习共同体螺旋上升的阅读成长态势。
二、 搭建平台 学会阅读
(一)成立书坊 发挥辐射
学校成立了“经纬悦读坊”,一大群中青年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聚在一起阅读。悦读坊提出专注阅读、持续阅读、广泛阅读、精深阅读、快乐阅读五大阅读目标,并围绕着教师阅读两大核心问题——“读什么”“怎么读”展开活动。通过“推荐个人阅读书单——分享阅读方法——畅谈阅读点滴”,把阅读与工作、生活、学习交融在一起。每个共同体中的教师都是获得新知的主体,大家抱团阅读,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循环的、互动的辐射关系,从而更好地学会阅读。
(二)沙龙研讨 答疑解惑
“教育是面对面的精神传递。”课堂上当学生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答疑解惑。阅读也是如此。教育理论专著比较难读,阅读过程中往往不易消化,此时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对话,就是共同体双方的学习方式。共同体成员间的沙龙研讨,有线下的、也有线上的。线下沙龙研讨,既有“悦读坊”全体成员的集中活动,又有分年级、分学科的小型分散沙龙活动;活动方式既有正式的、庄重的专业读书分享会,也有宽松的、不拘形式的、根据自己所读书目畅谈的聊书会。线上的读书沙龙,则以微信“每周书聊”和“钉钉直播”读书沙龙展开。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线下还是线上,每一次的研讨都是在解决阅读过程中的“惑”,大家各抒己见,存疑、补充、交流、解惑,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达成思想的统一。
(三)专家引领 重建自我
教师的阅读内容,往往是零散的;阅读行为,往往是随机的、无规律的,而专家的智慧启迪往往一语中的,能规范教师阅读行为,缩短教师阅读专业化进程。因此,学校经常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来学校为学习共同体成员集中授课。在这样的共同体学习中,刚开始几乎都是聆听专家的做法,并把观点记录下来。随着阅读的深入,共同体成员会进行分析、比较,专家的观点好在哪里,自己的做法要如何去完善。在一次次的学习中,大家开始审视自我,更愿意在倾听后参与交流和探讨。言语的碰撞不仅会产生思想的碰撞,更会让阅读从物质层面直击心灵深处。听了,聊了,辩了,吸收了,才会化作阅读对自我精神的重建。
三、 形成文化 走向自觉
阅读是需要氛围的,教师个体的阅读,往往因为不专、不精、不持久等因素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情况下,如何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文化,让教师既能教书育人,又能教书育己,实现“他育”和“自育”的双向改变,这也是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教师阅读成长的最终目的之一。
(一)阅读对象的群体化
如果说个体阅读是单枪匹马,学习共同体的阅读已经走向群体。群体的前行目标和动力,必将带动团队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二)阅读时间的有序化
区别于个体阅读时间上的零散、无序,学习共同体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固定的学习时间,让教师能静下心来到徜徉书海,感悟、思考。
(三)阅读内容的专业化
一名好教师既要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人文视野,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自觉的阅读。学习共同体中个体共读的书目,在内容选择上更精准、更专业,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阅读走向的螺旋化
教师学习共同体内部活动丰富,有各种形式的沙龙、聊书会、专家报告会。各种活动,让教师的阅读不再停留文字的表面,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的互动不仅仅是关于书籍的交流,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换、思维的碰撞。在不断的亲近阅读中,教师的内化是螺旋式上升的。
所以,当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阅读文化悄然而至。
四、 融会贯通 走向深度
(一)“读”以致用 生成“教学力”
教师的专业阅读若要走向深度,必然要和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结合在一起,读中带着问题,读中带着思考,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阅读不是“为读而读”,而是讲究“读”以致用,阅读中汲取到的观点要落地,阅读中吸收的养分要转化为“教学力”,从而将阅读成效渗透到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产生更大的效能。因此,教师共同体读书活动必然与学为中心的课堂紧密关联,致力规范“学习—实践—研究”的研学流程,在学习→研讨→实践→再学习→再研讨→再实践的过程中,将阅读素养转化为无形的生产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读”以贯通 反思生智慧
教师的专业阅读若要走向深度,“读”以贯通勤于反思是必要途径。教师阅读的理论知识是指导实践的,运用到课堂并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后,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会产生新的想法和认知,更能帮助教师把两者合二为一。因此,学校每学年都会编写教师专业阅读案例集,鼓励教师把阅读、实践、反思、总结的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写是读的高阶表现形式,写的过程就是对阅读深入思考和行为转化过程,是从单纯的阅读者向阅读自我建构者的转变,更是自身专业化升华的转变。学校还鼓励教师撰写课题、论文,助推阅读往纵深发展。
(三)“读”以整合 形成课程群
教师的专业阅读若要走向深度,更要进行课程群的建构,实现各门课程“一家亲”。教师要打破学科与学科的界限,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重新梳理、定位,建立清晰的学科逻辑,并创造性地进行整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比如,我们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课程化,以课程来形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体系。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每年级段的阅读课程,充分发挥各學科教师的优势,学科穿插、互为融合,课外阅读课程里既有经典文学作品单元,又有展现数学思维趣味单元,还有奇妙科学单元,各单元有计划、有内容,有检测。阅读从“学科阅读”迈入了“开放阅读”,教师也在课程开发中,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提升了能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之路上,学习共同体不断坚持,相互鼓励、相互照亮,必将推动和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致教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34-39.
[2]俞蔚.教师阅读:区域教育攀升的根性需求[J].教育视界:智慧管理,2016(9):69-71.
[3]吴成业.教师专业阅读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学校管理与发展,2013(3):15-18.
[4]何绍波,王秀杰.教师有效阅读的实践策略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6(8):37-40.
[5]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
[6]苗培周,何俊华.基于问题的学习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8).
[7]汪明帅.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可能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1(4).
作者简介:章萍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