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2020-06-24邝小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8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古诗文

邝小捷

【摘要】由教育部统一编撰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于2019年起将逐步在各省市推广使用,其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部分为广大教育者所关注。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运用语文学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语文核心素养”与“传承传统文化”这两大主题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是如何具体呈现的?这将给新高考的语文教学提供什么启示呢?本文将从教材的古诗文数量、选文篇目、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古诗文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的含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成就、紧密关联。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毋庸置疑,古诗文的学习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在语言建构、审美鉴赏以及传承理解文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传统文化

我们经常谈及传统文化,但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什么?这是需要厘清的概念。所谓传统文化,即“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的和流传下来的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升华,包括特定的内涵和基本精神,记录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宏观上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医药、建筑等方面,微观上也包含思想观念、语言文字等。高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传统文化是古文、诗词曲赋,以及生活衍生出来的节日民俗、对联、书法、武术、曲艺等。由此可见,不管是传统文化亦或是语文学科本身所囊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其概念的分析中,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本文,笔者主要选取教材中的古诗文部分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阐释。

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古诗文的呈现分析

(一)数量分析

纵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从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到两汉史论到唐宋的名家散文,从《诗经》民歌、唐代律诗绝句到宋明词曲,从元明的戏曲文本到清的文言小说,都有不同层面地呈现。另外,统编教材还设有4个独立的“古诗词诵读板块”,如此大力度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弥足可贵的。而在必修上册的古诗文共有18 篇,古文为4篇。14首古诗中10首为课文内容,4首为“古诗词诵读”的内容;必修下册的古诗文共有17篇,古文为9 篇,戏剧1篇,小说2篇,其中4首古诗均属“古诗词诵读”的板块。

必修上册古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47.3%,必修下册古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58.6%。在数量上,统编教材必修上、下册的古诗文比例有较大提升。这意味着统编教材的编者极为重视古诗文,究其根源是因为古诗文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等量齐观的重要作用。因此,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引领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古诗文便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也有助于他们领悟古人语言,提升审美趣味,从而达到具备良好的人文积淀,逐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效果。

从必读与自读的角度看,必修上、下册的必读古诗文篇目均为8篇,其余10篇或9篇为自读或诵读篇目。这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掌握必读篇目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发散,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在古诗文上的涵养。而教师更应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在帮助学生读懂读透必读篇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有方法有目的地鉴赏古诗文。这一过程已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带领学生在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又不断让他们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二)选文分析

在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之前,高中语文的教科书版本多达10余种,诸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鲁教版等。而统编教材所收录的古诗文大多是各版本教材共同选取的经典篇目。所谓“经典”即经得起时间冲刷被大众认可的作品。为体现统编版所录古诗文的经典性,可用统编版与人教版收录的古诗文作比较。温儒敏教授建议统编教材的必修上、下册,可在高一进行教学,故选择人教版必修一至四作为比较。经比较可发现,被两套教科书一同选入高一年级的古诗文共有15篇,既保留了《短歌行》《归园田居》《琵琶行并序》《声声慢》等经典诗词,也保留了《赤壁赋》《劝学》《师说》《鸿门宴》等经典古文。

这15篇古诗文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到当代都有涉及,时间跨度较大。统编教材必修上、下册所收录的古诗词有 25篇,其中有15篇与人教版相同,这说明统编教材在选择古诗文的篇目上有很大的延续性,体现了对经典作品的传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除了这15篇古诗文外,其余篇目就不是经典,而是发扬了延续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经典古诗文的优良传统,也反映了编者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

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层面分析,必修上册收录的4篇古文分别是《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内容从思辨说理到写景生情,文章赏析对学生思维与审美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储备更多的古代文字知识,以此来提高自己鉴赏古文的水平和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必修下册收录的古文则范围更广,有选自《论语》《孟子》《史記》等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有选自《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传统古典小说,也有选自唐宋时期的经典驳论文,这就要求学生在积累更多古代(下转第39版)   (上接第38版)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感受到诸子百家的智慧、“史家绝唱”的魅力、古典小说的审美特征、仁人志士的思辨能力,继而树立起文化自信的意识,更自觉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而上下册收录的18首古诗,除了涉及到各个主题不同时代背景的诗歌外,还有8首诗歌专门收录在古诗诵读板块,证明编者非常重视通过“语言”与“审美”的途径来传承传统文化,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象美,也更能体会到诗歌当中的情感美。

(三)内容分析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学习古诗文不仅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与建构,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更能以此提升他们的思维发展与审美情趣,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创造美、展現美。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包括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生活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必修上册四篇古文既有能体现古人教育理念的《劝学》《师说》,又有能体现出古人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必修下册既有能呈现儒道两家传统人文思想的《论语》《庄子》节选,展现我国历史长河花火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又有体现古人理性思考与智慧的《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还对包罗我国传统社会万象的《红楼梦》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可见,统编教材必修上下册古文篇章内容的选择涵盖我国诸多优秀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此,笔者重点论述统编教材必修上册中的四篇古文以及必修下册的四篇古文。

《劝学》是《荀子》当中的名篇,其论点明确,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阐述对“学习”的看法,《师说》则是韩愈发起古文运动后所写的名篇,对先秦古文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论证说理更加直观鲜明,直接对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进行批判。两篇古文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师可需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辩思维能力,并让他们思考这在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这也与本单元的学习任务非常契合,学会学习,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苏轼的《赤壁赋》和姚鼐《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都写在作者失意之时。在引导学生品读古人寓于山水的情怀,体会两篇文章景与情的关系的同时,也要带领他们去感悟先辈处理不公正命运的不同思路,如此方能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当中,而该单元教学任务的第一条编者已经指出即是“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

阅读史传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历史的灿烂文明,而《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分别选自我国著名的史书《左传》和《史记》,这些不同的史传作品不仅呈现了不同的文学风格,教师们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时在史家的春秋笔法生动描写中重新思考中国历史中的思想观念,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中国古代文人以文载道、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在《答司马谏议书》和《阿房宫赋》尤为突出。不管是王安石还是杜牧都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他们或纵横捭阖引经据典以驳斥指责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或文辞华丽极尽铺陈展现阿房宫被毁的根源,在教授这些古代议论文时,除了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说理艺术的奥妙,更要引导他们去感悟文人风骨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力量。

而必修上、下册的古诗从《诗经》开始,汉代文人五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唐诗中“李杜”、白居易等人的名篇、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代表作、元曲的经典唱词均有收录,时间跨度大,内容跨度也大。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积累深厚的古诗词学识,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帮助及带领学生进入到古诗词的世界中,去领会诗人对世间万物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由此观之,统编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领学生学习好古诗文,既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不断地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三、总结

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在不断推进,提升学生在各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已成趋势。而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新课程标准,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培养符合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必然要求。通过深挖统编教材,笔者深切体会到传承中华文化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密不可分。统编教材不仅强化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而且大大提升了古诗文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古诗文的数量、内容及巧妙编排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统编教材通过提升学生的古诗文阅读量,有意识地指引他们体会传统文化的悠久魅力,真正地让文化自信的根深埋于心,继而更为自觉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朱于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东北林业大学,2006.

[3]温儒敏.普通高中教材语文必修上/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