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新校:教育转型期学校形态回溯

2020-06-24陈国安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

摘要:近代以来,我国学校发展经历了过渡学校时代、自然学校时代、名校时代和后名校时代。过渡学校时代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中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并在自然学校时代建立了真正的现代教育。名校时代是在国家优先建设一批重点学校的政策下名校快速发展的阶段,后名校时代则是当下各品类学校正在自我转变、自我革新而逐渐定型的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社会与人和谐共生的自由学校时代必将到来。

关键词:教育转型期;学校形态;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9094(2020)05B-0016-04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责任主要落实于各级各类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样办学校,这是教育转型期无法回避的问题,更是教育目标落地的关键问题。回望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校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学校的基本形态与教育功能。

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1]自此中国现代教育真正开启,进入学校发展史上的自然学校时代。从近代以来中国学校发展史的视角来看,1840年之前是传统学校时代,1840-1911年是过渡学校时代,1912-1961年是自然学校时代,1962-2000年是名校时代,2000年至今是后名校时代①。教育转型期的学校慢慢由后名校时代向前发展,最终将进入自由学校时代。

传统学校时代指的是学校培养国家官吏的漫长的封建时代。过渡学校时代,指的是传统学校(太学、府学、县学等官学,私塾等私学,以及有官有私、官私结合的各种书院)、教会学校、现代学堂共存的晚清近代。在这一时代,培养官吏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培养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才,尤其是通晓西学及实务的人才,成为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目的。自然学校时代指的是各种学校样态自然出现并各自成长,学校培养人才目的呈现多元化态势的时代。名校时代是国家优先建设一批重点学校的政策下名校快速发展的阶段,后名校时代则是当下各品类学校正在自我转变、自我革新进而逐渐定型的时期。自由学校时代将是学校、社会与人的发展和谐共生的时代。

一、从过渡学校时代到自然学校时代

过渡学校时代,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中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最早的是教会学校创办于19世纪中期,如1844年英国传教士施约翰和养为霖在鼓浪屿创办的福音小学[2]。与此同时,女校也相继创办。19世纪60年代,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学校,主要是培养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人才[3]。这样,内外两种力量使得中国传统教育发生变革:继外语教育进入学校之后,“西学”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工业时代的技术如造船、机械、铁路等,也成为教育的内容。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过渡学校时代,学校实行了班级授课制,同时采用了分科教学,现代学校的基本特征形成了。随着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传统学校退出历史舞台,自然学校时代开启。

自然学校时代的学校基本具有了现代学校的所有特征,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学校的结构。这一改变对现代学校师生活动方式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也直接改变了知识传授的过程,其利弊一直被讨论,更有尝试突破者,如留级、跳级、走班、分快慢班等,然而班级授课制始终未被打破。学校中的班主任、年级组长等教师群体,也是随班级授课制而产生的。

自然学校时代的学校里出现了女生,这是其区别于传统学校的显著特征。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一些大家世族的女子随父兄或老师读过一些书,但也只是一点生活的补充而已,如清代吴江的午梦堂叶家的女孩子们[4]。尽管也有一些大儒宿德教过一些女子读诗书,但常常招来非议,如清代小仓山房的袁枚[5]。真正改变学校教育性别倾向的是女校的出现。到后来,男校中出现了女学生,男女混校;当然,女校中也出现了男学生,如费孝通就在振华女中读过书。

自然学校时代起初,英语就成为学校重要科目,其课时甚至超过了语文。1922年颁行的“壬戌学制”,规定中学阶段每周英语的课时数超过国文,使英语的重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6]。设立英语学科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教育改变的社会动力就是要向西方学习科技,而学习西方科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这样的逻辑一直延续至今,如当下研究生考试中外语是必考科目,而且似乎是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基本为传统的文史学科,且不分科。自然学校时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分科的形式占据了教学内容的大半。这些学科的设立,连同分科教学的形式,成为现代教育形成的重要標志,也是学习西方教育的一种外显特征。时至今日,尚有主科与副科、分科与综合等的争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问题在教育转型期将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继续讨论和实践。

自然学校时代现代教育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制的确立。中国传统学校没有学制的概念,六七岁启蒙,私塾之后各种学习阶段,学年多寡并无规定,一级一级考试合格之后便可参加最后一级的考试——殿试。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之前的几个近代新式学制,基本都是模仿日本而制定的,中学4至5年不等。“壬戌学制”则改为采用美国的单轨形式,即“六一三一三一四”制,也就是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大学四年。不仅如此,该学制也奠定了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为主的基本教育模式。[7]某种程度上说,真正的自然学校阶段,或者说中国现代教育的真正转型,是从“壬戌学制”开始的。可见,“壬戌学制”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确立”[8],也是现代学校教育转型过程中重要的节点。

二、名校时代与学校发展困境

1922年之后,“办新校”成为了事实。现代新学校的特征除了上述的班级授课制、女性接受学校教育、外语和自然科学成为重要教学内容、分科教学和学制固定等特征之外,还有一些基本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如学生自然选校,不存在按成绩分校学习的情况;再如教师自由择校从教,教师之间同声相好、嘤嘤相求……

学校开始在教育系统中逐渐分化是从1953年开始的。“1953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教育工作时,毛泽东提出要办重点中学。5月26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充实和重点办好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以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毕业生。同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选定学校,并在此类学校中再选出一二所领导干部、师资质量及设备条件更好的中学作为重点,取得经验,推动一般。”[9]以北京为例,1957年,北京市教育局向教育部上报了18所重点办好的中学;1963年,北京重点办好的小学选定了29所,中学选定了27所[10]。

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对接,并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拔尖”学校。1963年,这一政策开始实施。自此,学校发展进入名校时代,学生不再是自然入校,而是按照成绩严格分校。因为大学录取绝对数量不大,所以中小学不得不通过小升初、初升高来筛选出“尖子生”,让学校形成“小宝塔”结构。“这种突出重点、培养尖子、为升学服务的‘精英主义路线,导致了基础教育阶段具有高度的竞争性、选拔性、淘汰性,学科知识的难度和深度都很大”[11],其惯性至今未消。

1978年,教育部又颁布《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名校时代逐渐成型,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学校发展的问题不断累积,学校之间因为差距拉大而不断分化:一些普通中学转办或兼办职业高中;少数名校垄断优质生源,享受教育政策倾斜的红利;职业中学因为大专学校升格产生新的压力而步履维艰……诸多问题至今未被梳理清楚。要解决问题,先要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因此有必要对名校时代的基本特征做一些客观描述。

标准化是名校时代的一大特征,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办教育建学校的通则。自然学校时代,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共存。以北京为例,1949年底,北京的私立中学占中学总数的81%,在中学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私立小学占学校数的28%,占城区小学的55%[12]。这一时期,不同的办学主体按各自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去建设学校,学校建设标准自然不一。1952年私立学校开始被接管,1956年私立学校全部转为公立学校,学校发展的统一标准也就呼之欲出了。与此同时,在名校时代,受制于经费的不足,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只能加大投入,重点办好一部分学校。如何选择学校予以重点建设?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升学率和优秀率来作为标准是当时不二的选择。政策的倾斜使重点中小学发展迎来黄金期,并加剧了普通学校与名校之间的差距。政策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主要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行政化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是名校时代的又一特征,其影响直到当下的教育转型期仍然很大。

唯分数论既是标准也是表象。因为遴选重点建设的学校需要有一个标准,升学分数和人数相对来说最为客观。升学情况成为衡量学校的重要标准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获取分数,获取怎么样的分数。当分数成为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时,非常态地追求分数就在所难免了。在教育政策将学生按照分数人为分层之后,学校不得不追求在原有分数上的增值,因为只有有了分数的增值,学校才会受到更高的评价,获取更多的资源。这样形成的魔咒成为名校时代所有学校不愿面对而又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且学校各有各的难,也许名校更难。

三、教育转型期学校的理性发展

“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学校选择功能的过分强化,但从实质上考察却是学校选择功能发挥得不够全面和正确。”[13]学校以学业成绩为主要依据来选择学生,这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方式。理性对待学生学业成绩,是一所学校成熟的标志。教育是为了人的成长,有了个体(包括学生和老师)的成长,学业成绩才会有肥沃的土壤;没有个体的成长,片面追求分数,便是偏离教育的正常轨道。

学业成绩要成为反映成长并指导成长的信息,而不是简单地被作为升学的指标,这是教育转型期学校需要慢慢确立起来的“成绩观”。在教育资源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今天,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的需要一个过程。学校在外部环境没有改善之前,只有从学生成长的规律出发,不陵节而施,让学生在不同的生命时节出不同的成绩。在可以预见的自由学校时代,成绩将不再是学校背负的压力,而是引领和激励一个人成长的动力。

在教育转型期,学校除了树立理性的“成绩观”,还要不断强化办学独立性的理念。这二者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只有脱离了唯分数论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才有可能形成学校办学的独立性。如果学校真正恪守了一切对人负责,做到了一切为了人的成长,那么就有自己独立的教育判断并进而确立办学的独立性了。1968年,美国为打破学校与居民区(学区)关联和促进种族融合,创办了第一所磁石学校——麦卡夫小學。至2008年,美国磁石学校发展到5000多所。每一所磁石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磁石学校有70多种类型,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来读书。如纽约布朗克斯科技高中以“科技”为办学特色,波士顿拉丁学校以“拉丁语”为办学特色,芝加哥航空科技学校以“航空航天”为办学特色,曼哈顿表演艺术学校以“艺术”为办学特色,等等。“磁石学校与早期特色学校也存在区别,即磁石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14]卅以办学独立性为基石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单纯以成绩来选择和培养学生,这值得我国中小学借鉴。

叶澜先生指出,教育体制改革30年来,名和利使中国教育怪象丛生,“我们今天面临的不仅是没有完成的任务,还有如何消灭这些怪象,让教育回归其本质”[15]。回归教育本质,突破转型期发展困境,绝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全力支持。我们期待,自由学校时代早日来临。

参考文献:

[1]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66.

[2]乐丽婷.厦门近代中学教育发展历史探略[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10.

[3]章小谦.为什么清末教育机构被称作“学堂”?——民国元年学堂改学校考(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58.

[4]叶绍袁.午梦堂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前言1-7.

[5]王英志.袁枚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3.

[6]陈雪芬.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JL版社.2011:125.

[7]李欣荟.“壬戌学制”颁行期间中学英语教育研究( 1922-1927)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1.

[8]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

[9][10][11][12]隋子辉.“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 1949-1966) [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66,68,74,54-56.

[13]鲁杰.论学校的选拔[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16.

[14]于婷.公立学校改革:美国磁石学校发展历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27。

[15]晋浩天,邓晖.三十年,教育改革再出发[N].光明日报,2015-06-02(13).

责任编辑:杨孝如

作者简介:陈国安,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副教授,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语文教育学和基础教育。

①关于后名校时代,参见拙文《百舸奋争流万类竞自由——论后名校时代》,刊于《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第2B-3B期。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
体育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浅谈学校工会在学校发展中的职能
中学体育在学校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教育转型期校长当谋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