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yper-Flexibility Blended Learning模式下全媒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应用
——“管理方法与艺术”课程个案研究

2020-06-24黄伯平黄健新王凌宇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媒体化课程体系学习者

黄伯平 黄健新 王凌宇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全媒体概念也由传媒领域向教学延伸,微课、MOOC、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对于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面授教学及在线学习模式对于学习者的吸引力逐渐出现瓶颈,混合式学习理论需要新的探索并呼唤全媒体视野下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体系。

一、混合式灵活学习模式的内涵

1999年,混合式学习的概念正式提出。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定义版本众多,也产生了诸多教学模型和因素。如数字工具的创建和使用,适合数字环境和传统教学的独立教学计划,在线驱动教学与面对面驱动等等。但基本聚焦于三个特征:教学方式或教学传播媒体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在线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的混合。[1]

美国Badrul H. Khan在数字化学习八维度框架基础上提出混合式学习的八角形框架,从教育学、技术、接口设计、评价、管理、资源支持、伦理、组织机构八个方面为混合式学习的计划、开发、管理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指南。

然而也必须指出混合式学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包括高度依赖教学的计划性和执行程度,高度依赖提供混合学习经验的技术资源或工具。这些工具必须可靠、易于使用、新颖,以产生对学习体验有意义的影响。IT技能的熟稔程度,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及是否容易获取、技术支持服务是核心问题。这些局限性从实践上要求数字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传播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成为混合学习环境的关键要素。

以面向远程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对混合式学习模式予以改进,创建灵活的、高可适配的混合式灵活学习模式(Hyper-Flexibility 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灵活学习不仅是在线学习和传统学习的混合教学方式,更强调由此产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传播的混合。第一,首要要素是课程体系的混合式设计,确保能够支撑混合学习,而不是在传统学习资料教学支撑力的限制内涵下进行教学方式的混合。常见的谬误是单纯将文本电子化,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或电子阅读设备进行学习,以此认为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或者虽然开发了具有一定教学设计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本身并没有潜在的教学模式导向,缺乏同时具有教师主导学习和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的条件和可能。因此,混合式灵活学习的混合设计,首先要求对传统学习资料进行混合式学习方式适应性再设计,可推荐的方式是对文字教材进行问题、个案式编排,并直接采用跨媒体的出版手段,对于静态出版物不宜直接展现或表现力不足的部分,可通过移动终端直接获取扩展性学习资料,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学习路径指引。其次,对匹配全部课程内容的呈现媒体进行资源拆解、开发,如与课程大纲、知识点集群紧密对应的微课视频、交互性媒体或者资源学习包、低知识密度的小型测验等等。即在课程资源的开发阶段直接对应实际学习发生时潜在适用的教学模式。

第二,教学模式的灵活适用性和学习路径的可自主选择性,这不意味着在某种教学场景中在线或非在线学习、教学内容的单向传播与知识的社会建构必然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即,要摒弃旧有观念,在某一群体或某一阶段的学习中一定要同时有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方式才能称为混合;在知识传达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情境支撑,学习者没有明显的自我建构或社交建构就不能称为混合。这两种观点曾深入人心,然而实际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其实并不必然正确。对于以自我学习为主的远程学习者而言教师是隐形的,学习过程需要高度自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过程性服务至关重要;对于有充分面对面接触机会的学习者,线上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无论是学习方式的不同还是知识建构过程的发生都无法截然分开。

因此,混合式灵活学习其一囊括课程资料对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支持,既包括网站、视频、新媒体等在线方式,更包括传统教材的远程学习式设计;其二意指在线方式的支持自主学习设计和支持现场授课的混合设计。基于这两层含义,使得学习模式可以根据学习对象和学习场景进行灵活选择,支持灵活的学习评价,包括在线与非在线,也包括评测的自主化、碎片化、小步调。

传统的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无法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学生的水平层次不齐,不可控,而教学设计却要预设学生的基准水平,导致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需求。而混合式灵活学习不预设学生的前置知识门槛,可以广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混合式灵活学习是远程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实现混合式灵活学习的重要前提有两个,一是媒体资源的极大丰富,二是教学路径的极大丰富,这要求知识点的科学合理分割和教学传达路径、学习者选取路径的多样性。

基于此,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也必须予以更新进而支持混合式灵活学习模式,全媒体课程资源为这种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可能。

二、全媒体化课程设计的内涵

(一)传媒行业的“全媒体”概念与启示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四大传统媒体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种类迅速増加,新媒体不断涌现,已经形成了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交互融合——全媒体。[2]

“全媒体”是近年来传媒行业广泛使用的热词,相对于媒介实践的热衷,学术研究与定义略显滞后。主要观点认为“全媒体”是媒介运营、媒介整合、媒介形态等。其最大特点是媒体传播的集成性,对人类信息感知的全面实现,对信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全面整合。[3]数字学习资料及数字教育出版物不仅是将传统的文字内容数字化,而是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于一体,为多介质提供多媒体内容。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首要是获取信息,信息承载媒介的丰富性将极大影响内化到图式的效果,全媒体的媒介丰富和集成性对于信息流的传播、内化到认知结构的转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认知过程中人的主动性往往并不仅限于个人对自己的学习预期,学习环境的友好和学习路径的丰富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全媒体环境和手段对于提升学习动机的支撑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全媒体化课程设计、编制不仅对于学习资料的开发起到引领作用,更能够有效支撑混合式灵活学习模式。

(二)全媒体化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

全媒体化课程设计首先是教学(学习)材料编制的全媒体化,包括纸媒学习材料(传统文字教材和教辅材料)和教学网站、系列微课程、新媒体材料。

教学内容编制的全媒体化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实现了媒介本身的全媒体覆盖,表现为纸媒、微课、网站和新媒体的全覆盖;二是在编制上立足于全媒体化传播视野,将其贯穿所有资源的编制过程。文字教材、视频教材在设计上自成体系,视频教材并不是对文字教材的简单视频化,而是根据远程学习、碎片化学习的特点进行重新设计,可以分开独立使用。[4]此外,进行编写路径创新,即从编写纸质教材,到为教材提供辅助资源,进而将辅助资源独立再加工,形成全媒体化课程体系,并进行教学互动设计。

图2 全媒体化课程设计要素关系

其次,全媒体课程设计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全媒体化,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课程网站开展教学,注重全媒体教学的跨媒体开展,学习者可使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开展自学,教学者在面授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全媒体资料构建教学情境。通过全媒体方式开展教学支持服务,既包括远程教育层面的学习支持,也包括面授教学的非现场支持。使用网站和新媒体等全媒体途径展开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实现教学支持服务和信息传达的全媒体化视野,并为教学评价提供全流程依据与条件。

“‘管理方法与艺术’全媒体课程体系及应用”系列教学成果是由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管理方法与艺术”课程团队对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的改革探索,目前形成了 “一本教材、一套微课、一个网站、多个终端、多种路径”的全媒体化课程,具有全媒体化的课程设计及应用特色,本研究将其作为个案进行探讨。

三、“管理方法与艺术”全媒体课程设计特点

(一)文字教材设计特点

文字教材在内容编写上进行创新,区别于传统管理学教材偏重理论,从管理者视角出发,立足于各层次的普通学习者,预设零基础的知识储备,以方法和实践为主,采用引导、培训而非灌输的编写模式。编写语言采用“简书”式写法,进行合理的案例编排,交互式的问题设计,是典型的远程教材写法,实用、易读。既可作为课堂教材,也适合自主学习。精心的内容编排和系统的呈现方式有力地保障远程开放学习的质量。

其中案例部分具有代表性。素材的选择直接导向教学目标,来源于工作实践的背景素材,保障了案例教学的实战性。案例包括了面临的问题与决策,有让学习者做决策的 “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开放决策方案。

图3 文字教材内容结构

(二)微课程体系设计

以碎片化、实用性、人性化、促进学生自学为基本原则来组织和传递教学内容。依托多种电子终端设备,加强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和实用性设计,运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形式,通过数字故事将理论体系拆解为最小化的独立单元,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并产生共鸣促进认知转化。

在微课资源设计上,对管理方法与艺术课程进行综合梳理和合理切割,形成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的知识点,分别设计时长控制在3~7分钟之间的动画视频30个,做到简明扼要、生动活泼,使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各种设备、在不同场景下方便地进行学习,并能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每个教学资源结束后有完备的教学辅助拓展材料,精心设计的“微量”练习强化了学习效果又降低了压迫感。紧密结合的微型考试针对性强,学科内在呼应性高,既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又切合了成人学习者“脉冲式”学习现状特点。

表1 “管理方法与艺术”微课列表

(三)支持多种学习活动设计的网络课程平台

课程网站“管理方法与艺术”(http://gl.fjrtvu.edu.cn)基于开源系统EduSoho框架构建,采用类似MOOC式学习平台的极简UI设计,具有支持多终端、高交互,学练测一体化的特征。

依托课程平台开展学习活动,主要包括:1.利用承载平台,通过动画视频和教材,实现学生全面自主地学习课程知识,满足灵活自主学习的需要。2.支持网络讲解、直播,并可在面授讲解中使用,与动画视频相结合,系统讲解管理方法与艺术中个人管理、团队管理和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实时讨论与教师评点,进行实时互动,通过网络现场答复学生问题以及重难点专题评点。3.通过课程平台非实时的答疑活动,平台自动抓取高频问题向主讲教师推送,即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4.网络小组模拟教学,通过虚拟场景模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5.通过学习平台支持的线性学习流程、非线性选择学习路径,“微学”“微练”“微考”的模式不仅解决了信息传达的过程性问题,更使得“我不学”转为“我要学”,进而达到“容易学”“学得会”。

四、全媒体课程应用方式与效果

(一)全媒体课程的应用方式

全媒体课程的应用方式为多终端、多路径应用,进而为评价和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支撑。多终端、多路径不是狭隘的使用多种终端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而是在混合式灵活学习的支撑下,采用联通主义教学理念和“翻转课堂”形式,使用全媒体的手段引领评价,培养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1. 联通主义视角下全媒体课程学习、支持与评价

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提出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Connectivism,也作关联主义),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不仅是发生在学习个体内部的社会建构活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大量知识节点相互连接组织知识网络的过程。[5]

图4 课程平台主要功能界面

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了课程网站、网站手机端、微博、微信等全媒体手段,创建课程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型社交组织,在社交群组中进行学习引导和案例讨论,并提供学科知识之外的信息支持服务。形成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课程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多维沟通、服务社交群体,教学支持服务全媒体渗透,直接导向问题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者。

全媒体课程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过程中合作至关重要并依赖社交小组完成;学习评价既有自我评价也有同伴评价,既有形成性评测也有终结性评测,其中在线评测没有固定时间限制。

2.全媒体环境下的教学重构——翻转式课堂

所谓“翻转”并非教学正规用语,通俗的说法是“先学后教”,本质上还是混合式灵活学习,利用微课视频和全媒体媒介开展,形成线上线下互通的学习效果。[6]

“翻转”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面授教学为主体的翻转。这种授课模式下,通过学习材料指导学习者预先通过微课视频和微练习开展自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以案例分析、组织辩论进行思维引导,同时通过课程网站进行现场评测。将学习者的注意力紧紧掌控在课堂之中,教学传达集中。[7]

另一种是远程学习模式的翻转。通常的远程学习者都是以自学为主,通过在线学习完成主体学习过程。翻转的远程学习模式不是抛弃在线学习方式,相反更是充分利用在线手段,以学习社群为主要学习环境,教学者通过在线直播、在线讨论,非在线指导等方式进行教学传达。通过无教师的在线评测环节后,组织开展面授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的案例剖析进行更高阶的思想碰撞,由教师进行现场评测。

(二)应用效果分析

“管理方法与艺术”课程是面向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开设的通识课,以远程学习为主;同时主讲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在某农林大学开设面授课。应用效果分析中的有关数据来源于课程网站平台、课程微博、课程微信公众号及现场授课的问卷调查,时间分布由2010秋季学期至2017年春季学期。课程网站及新媒体平台中的数据包含全国电大系统选用本课程体系的用户数据。

1. 全媒体课程体系整体评价

自2013年至2015年共计4个学期的课程体系方式实践,通过对学习者、辅导教师、有关专家的问卷调查,去掉重复数据并进行有效性检验后得到以下评价。

图5 课程调查问卷统计

可以看到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在线媒体的运用整体上得到使用者的认可,可见文字教材的设计与选用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更高的评价,通过分析可知在课程应用模式尚未完全开展前,传统学习模式中的学习者最先接触到的是文字教材,全媒体理念下的教材编写方式更容易获得学习者青睐。对于全体学习者,全媒体中的新媒体媒介使用及教学支持服务广受好评。

2. 混合式灵活学习模式下微课视频使用效果

通过对远程学习者和面授学习者持续10个教学周的跟踪调查,微课程的在线使用频次与一次性通过率具有正相关性,并随教学周推进呈一定上升趋势。其中面授学习者的使用频次较低,推测原因是面授教学教师现场播放了有关视频,网站只体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播放记录。

图6 微课访问频率

图7 一次在线通过率

微课的开发与使用直接支持了面向远程学习者和面向面授学习者的两种翻转模式。对于远程学习者,微课程视频及配套的辅导材料、微测环节对于提升在线通过率具有明显作用;对于面授学习者,对于提升学习动机,维持持续学习专注度有积极效果。

3.教学网站影响

教学网站是全部自主学习活动和网络组织教学的载体,也将传统教学中不可见的教学要素予以记录并可视化。同时通过手机端、微信、微博的引流,在线学习社区的建立对于学习交流和相关支持服务具有直接激励作用。

两种学习者对于网站的使用时间随教学周的开展,总体趋势为加长,体现了对于课程网站的使用逐渐熟练,也与终结性考核直接相关。其中在线学习讨论区的驻留时间与发帖数,在终结性考试前达到高峰,总体数量上远程学习者较大幅度超越面授学习者,体现出两种学习模式下对于全媒体课程使用的依赖性有所不同。

图8 平均在线时间趋势图

五、结束语

混合灵活学习模式下全媒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应用通过进行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力争在教学内容、学习活动、教学资源的“合一设计”上有所创新,促进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工作内容与课程知识相互融合。实现了多元化的知识传达;应对成人学习者时间碎片化的客观情况,通过脉冲式、快餐式的学习方式灵活地解决工学矛盾和学习倦怠问题;用全媒体的视野建立教与学的新模式,并获得了一定经验。

猜你喜欢

媒体化课程体系学习者
平台媒体化与媒体平台化建设的研究——由《新媒体广告》课程改革引发的战略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黄龙戏的媒体化传播策略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浅析利用媒体影响强化高校后勤管理建设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