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和推进策略
——以福州市为例
2020-06-24李碧珍
陈 轲 李碧珍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把“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上进一步强调了“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显然,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新时代国家教育使命的核心内容。为贯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我国很多城市将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福州市也是其中之一。对于福州来说,作为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使福州市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比其他城市更多出一个窗口的角色,学习型城市建设给福州市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的进步会在区域内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鉴于此,在新时期需要进一步推进福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继续完善福州市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本文从福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反思出发,阐释福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可能问题和现实困境,并探究进一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可行策略,以期对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有所借鉴。
一、福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跟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跟民生福祉相关,学习帮助社会上每个个体获得知识和技能,帮助其建立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和新任务时的自信和能力。而社会的责任就是搭建起能够支撑每个人实现持续学习的体系,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来开发他们的潜能。[1]营造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实现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目标。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支撑,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以教育为产品的教育服务体系,对现有教育制度的体系与结构、目标与内容、方式与方法、沟通与衔接、支持与资源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完善。
(一)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是每个公民在人生的青少年阶段集中接受系统正规教育的时期,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义务教育的社会意义体现在它保障了全体公民基本的受教育权,维护了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鉴于义务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地位和公益性特质,福州市办好义务教育的方向就是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均衡、普惠的义务教育。
福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作基础性、先导性事业来抓,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水平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的增加、对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在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培养体系上的创新。同时,福州市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师培养体系的创新被广泛认可。福州市在城区进行“小片区”管理模式,农村地区推广“委托管理”模式改革在全省推广;“五格”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研训一体,多元发展”的模式开始形成。逐步建立乡村教师交通补贴和生活补贴制度,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进一步配备到位。根据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福州市在2019年已率先完成“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率先在省内实现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二)推动高校向应用型发展转化
表1 “十三五”期间福州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地方高校是一个城市的知识高地,具有服务性,服务社会更是高校立身之本,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开放性,高校科研活动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打造开放的科研平台是高校发展内在要求;地方性,一方面是学术资源地域特色明显,另一方面是高校发展依靠地方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能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重要力量,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智力支撑。[2]
福州市在“十三五”期间对区域内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卓有成效,特色发展成为福州市高等教育发展主要途径,目前福州市高等教育呈现出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强调应用的发展局面。推动高校向应用型发展转化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高校制定不同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起点谋划本科教育,推动闽江学院建设东南区域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阳光学院和福州理工学院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校一特色”丰富职业院校办学内涵,持续推进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继续支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类专业特色发展,实现“一校一政策”。闽江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是福州市提升本科办学水平的重要成果。闽江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但本科教育起步晚,发展短板明显。福州市政府作为闽江学院的主办单位以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定位,为其培育了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学科,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纺织科学与工程,测绘科技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设计学,新闻传播学等六门学科被评为省级应用型学科。推动闽江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正式进入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同年3月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地方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学科结构的优化,使高等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发展中更好地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从知识高地发展为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服务高地。
(三)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终身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打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以及教育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之间的藩篱,构建完善的个人成长体系。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的衔接是被切断的,终结教育的特征明显,使职业教育在招生上面临窘境。[3]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时期,制造业的崛起使我国缺乏技术人才的短板更为凸显,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职业教育体系的改进刻不容缓。
福州市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在2015年开始探索区域职业院校“集群发展”模式。福州市政府主导下,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联合福州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福州财政金融职业中专学校,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福州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福州文教职业中专学校,福清龙华职业中专,长乐职业中专学校,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等八所中职院校一道整合组建成为福州职业院校联盟。一方面,体现在政府引导建立的联盟理事会能够对联盟内部的专业布局直接进行统筹协调,各院校发展各自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化联盟内的专业结构布局,有效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同时避免了教育资源无谓的损失。另一方面,联盟内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各中高级职院联合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贯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中高级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打破了职业教育以往的“断头教育”印象,实现了人才培养和成长渠道的畅通。职业院校联盟让职业教育内部实现了向上流动的机会,甚至是向上流动到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可能,能够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探索“养教一体”的老年教育
终身教育并不是终身的学校教育,而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所处空间的变化,所接受到的不同形式的教育服务的总和,能够浸润人的一生,促进个人的持续发展。[4]老年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终身教育体系重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终身教育内涵的一环。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福州市的数据(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 60岁及以上人口为860, 140人,占12.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4, 126人,占8.21%。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标志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福州市已步入了严重老龄化社会,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福州市的老年教育从2017年开始进入快车道,截至2019年底在老年学习平台搭建和资源供给上都有一定成绩。福州市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的老年学习平台。计划在2020年底实现全市所有街道(乡镇)、60%以上的社区(村)建立老年学校,每个区(县)都要建成一所能为本区域提供学习资源和活动指导的老年学校。鼓励老年教育和养老的结合,丰富老年教育的内涵。根据福州市老年教育规划,全市有30个养教结合的学习中心将在2020年底建成,这类养教结合的学习中心是在养老机构中设立老年课堂等学习场所,配备教学设备,通过日常课程、热门知识讲座、展示学习成果等形式来推动养教一体化。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二、不断创新学习型城市的治理机制
(一)多元主体共建共享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多部门、多机构的共同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机制的设计,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团体和公众在内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是更好整合和调动社会性学习资源、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5]福州市由政府主导,调动高校、职业院校、成人继续教育学校、老年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学校、志愿者协会、文艺家协会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形成了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福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格局。为了调动各类型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福州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灵活地使用政府购买政策,通过竞标的方式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加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广师徒制,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发展。[6]
(二)提升平台资源整合能力
建设学习型城市需要汇聚全社会优质的学习资源。福州市在实践探索中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在平台搭建上积极评价并运用互联网资源,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搭建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治理优良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2010年福州政府以福州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平台成立了福州社区大学,通过该平台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形成了包含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教育学习点的一套完整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2013年由省教育厅牵头联合各相关部门联合开通了福建省终身学习在线。该平台下辖各地市子版块,如福州终身学习在线。该平台现有老年教育、女职工周末学习、人人五分钟、智能社区等数字化平台,截至2019年11月,该平台开放的课程包含社区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农业科技继续教育等10个一级分类,能满足各个学历层次、年龄阶段和各专业领域人群的学习需求,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三)大数据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
大数据就是互联网时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大数据在收集、整合和利用资源上优势明显,帮助许多行业解决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实现了转型升级,使其在国内诸多城市受到追捧。[7]福州市是国内最早布局大数据的城市之一,并且把“数字福州”和“海上福州”“平台福州”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目前,福州市已经建成清华—福州数据研究院、百度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产学研用平台,并在利用大数据服务城市应用平台上已积累一定经验。在此基础上福州市率先建成全国第一家专门从事终身教育大数据研究的科研机构——数字福建终身教育大数据研究,把大数据应用于终身教育建设上。大数据中心和福建省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合作,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市民提供普惠、共享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大数据中心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数据,能为福州市市民提供多样化、准确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教育服务更有效率,教育资源更好分配。大数据的应用创新了全民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服务能力,为提高福州市的终身教育水平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强化榕城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内涵建设
“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它是城市精神风貌和市民素质的综合表现。[8]福州市通过开展系列市民文化活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平台,打造福州特色的品牌项目,营造学习氛围,推进富有榕城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内涵建设。
福州市把福州元素渗透在城市学习氛围打造、古城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把每年10月定为读书月,全市学校、企业、社区、机关等各个领域共同参与筹办“文明福州,书香榕城”等系列活动,引导市民在深入了解福州文化的过程中为学习型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发挥学习型城市由多方参与共建的优势,鼓励社会公益性的学习性空间,如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向居民开放,开展一系列推动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全民素质。融合古城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福州市把榕城特色和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品牌。其中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名声最响,社区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三坊七巷的历史渊源、传统建筑、民间文物、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基地。引入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是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的重要实践,转化活态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三、福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习型城市品牌建设滞后
学习型城市品牌有助于全体市民认识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和终身学习理念,培育市民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心理认同,使市民自主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从而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福州市的学习型城市品牌塑造与其完善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相比明显滞后。
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为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福州市在全社会开展了各类社区学习活动,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号召,此类活动对市民吸引力不够,活动参与率不高。导致了福州市内社区文化学习活动开展一直依靠政府发起、政府主导、政府推动的局面。目前,福州市民的文化生活中,除了政府推动终身学习周之外,缺少市民自发组织、大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学习活动。此外,由于缺乏品牌的流量带动效应,政府搭建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知名度和利用率不高。尤其是福建省(福州市)终身学习在线(福建省的终身学习平台是整体搭建的,各地市拥有子版块)访问量与北京的“京学网”、上海的“上海终身学习在线”等互联网平台相比差距较大。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浪费了庞大的人力物力。
(二)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在学习型城市的语境中,学习代表着一个地区所有的部门共同协作去计划并实施的实现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这要求各部门都在这种新的文化下根据不同经济、社会、文化基础构建新型关系。学习型组织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组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9]
目前福州市的学习型组织的发展现状是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已开展了学习型组织建设,且这些部门学习型组织有很好的发展。以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的学习型组织为例,该部门的学习型党组织有明确的目标:丰富的学习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业务能力,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知识,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知识等;多样的学习形式,注重交互式学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习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并落实在工作中。但福州市目前的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只局限在上述部门,没有覆盖福州总人口中占大多数的非公有制部门的从业者和基层社区中的退休群众。广大市民对学习型组织不了解、不参与、不关注,是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推动非公有制部门和基层社区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将是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的突破口。
(三)地方法规和政策亟需完善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一项复杂且长期的任务,需要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实现多方参与、多元共建,这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来支持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个机制的良好运行。[9]
目前,福州市尚未制定明确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政策法规和规划纲要,学习型城市建设政策上的保障都依赖于福建省出台的政策。这些政策为福州市学习型城市早期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制度保障,让福州在近十年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福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深入,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特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地结合福州的实际,制定出符合福州市学习型城市发展规律的政策和规划,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目前受制于福州市政策配套的滞后,让福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多个方面的推进受阻。
四、进一步提升福州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的建议
(一)打造有福州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品牌
全民终身学习是学习型城市的核心,这种全民终身学习强调的学习行为是全员、全程参与,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原则。[1]目前,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和终身学习理念认识的下沉是国内许多城市在进行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上海、北京和广州在学习型城市这个方面的建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汲取上海和北京的经验,福州市学习型城市品牌的建设可以通过打造品牌产品,打造满足不同年龄市民、不同类型需求的多个品牌产品形成一个使用便利、服务立体的品牌体系。通过品牌打造能够让学习型城市为城市提供产品具有更强的渗透性,能够有效扩大群众参与。品牌建设的两个原则:以服务为导向;突出福州特色。确立以服务参与者为导向的原则,学习型城市是典型服务型公共产品供给,学习型城市品牌是典型的服务性品牌。保障福州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教育服务),重视公共产品在消费环节的评价,认可口碑在人际传播中对公共产品品牌和学习型城市品牌的宣传作用。突出福州特色,在品牌建设中加入体现福州特色的元素(如闽都文化),同时体现福州的城市定位东南名城、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个性。通过品牌理念传播,使福州市民系统地认知学习型城市的内涵,认可政府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行为,从而形成学习型城市的心理认同和行为追随。
(二)完善基层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福州市完善基层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有两项任务,一方面是数量上增长,即增加非公有制部门和基层社区的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指导学习型组织高质量发展。基层学习型组织应该以满足全体成员的终身需求为基础,实现人与社会同步发展,同时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部门的特点形成不同形态的基层学习型组织。福州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家庭、社区和私有制企业内推动建立学习型组织,以此推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的形成。福州市学习型城市的推动者应以好口碑的学习活动为突破,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多样的经常性的学习机会,让市民在活动参与中深化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引导市民塑造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同时辅以其他的宣传方式,如社区和企业内的宣传栏、标语和简报,明确学习型组织的愿景,鼓励市民将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结合,把终身学习理念贯彻个人和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学习型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注重学习型组织氛围的培育,在组织内部培养团队学习理念;创新学习形式,根据学习型组织的不同需求鼓励互动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和反思式学习。[10]以此推动福州市学习型组织在基层扩张的同时实现学习型组织的高质量发展。
(三)健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政策法规
目前福州市的学习型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从零到一,而是如何向更高层次发展。面对越来越复杂化专业化的问题,政策制定需要有对福州的学习型城市发展水平有深入的研究,同时制定本土化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学习型城市发展水平的量化。[11]福州市学习型城市指导政策的出台要坚持两个原则:问题导向,以解决具体问题的需求来制定政策;学习借鉴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先集团(上海、杭州、广州)的经验,出台适应福州发展的规划纲要或指导意见。以此为完善体制机制、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减少阻力,为福州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保驾护航。另一方面,立足城市本身的发展状况,着眼顶层设计制定,制定本土化学习型城市的评价指标。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吸取国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评价指标的设定原则上应遵循四个原则:系统性,各个指标间自洽;可操作性,指标便于获取和理解;国际接轨;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作为重要指标。以此形成兼具可操作性与国际接轨的指标体系,指导福州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