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0-06-24李红芳刘小娟
李红芳,刘小娟
(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程迁延、进展缓慢、具有衰退趋向的精神疾病,约占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50%[1],其复发率、衰退率较高,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是精神科医务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2]。有研究表明,户外活动能有效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身心健康[3]。但国内尚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研究,我院于2018年10月组织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奠定基础,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50人)和研究组(50人)。入组标准:(1)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4]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住院治疗4周以上,病情相对稳定,自知力大部分恢复;(3)病程≥3年;(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年龄 25~65 岁;(6)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排除标准:(1)合并脑器质性疾病及严重躯体疾病者;(2)酒精及药物依赖;(3)其他精神障碍。脱落标准:(1)入组后由于各种原因要求退组者;(2)入组期间出院无法参加活动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在普通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工娱治疗。
1.2.2 研究组干预方法(1)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工娱治疗。(2)每月组织1~2次社会公益活动,由护士和患者共同策划,提前做好协调安排,其服务内容多种多样,形式也因接受服务患者个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服务时间可长可短,服务地点灵活,在室内或室外均可,服务内容通常包括帮助在院患者、服务社区及弱势群体、打扫卫生、同伴支持服务、协助医院食堂择菜、发放传单等。(3)活动结束后组织大家讨论总结,分享活动心得体会。
1.2.3 研究工具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6]评定活动效果。评定前由经统一培训的护士给予统一指导。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组脱落2人,脱落率为4%,对照组脱落3人,脱落率为6%,总脱落率为5%。成功完成评定患者95例,研究组48例,对照组47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前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后第一个月、第二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得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后第三个月、第六个月,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s,分)
组别ADL评分干预前对照组研究组tP 23.83±5.858 23.54±5.239-0.253 0.801第一个月22.49±5.381 22.00±4.663-0.474 0.637第二个月21.49±5.094 19.96±4.297-1.585 0.116第三个月20.04±5.090 18.17±3.651-2.067 0.041第六个月18.62±4.959 16.35±3.159-2.658 0.009
2.3 两组患者SDS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后SDSS评分比较: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前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后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得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后第三个月、第六个月,研究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SDSS干预前对照组研究组tP 10.47±3.175 10.75±3.021 0.443 0.658第一个月9.72±3.027 9.81±3.146 0.141 0.888第二个月7.74±2.878 8.65±2.847 1.534 0.128第三个月7.34±2.807 6.17±1.971-2.362 0.020第六个月6.49±2.595 5.21±2.021-2.688 0.009
3 讨论
3.1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能增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就感、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出现负性情感多、自卑感强、精神紧张度高、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满意度低、自我效能感差,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7]。有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增强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8]。雷志洁等[9]报道搭乘训练对增强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帮助。叶郁葱等[10]报道工娱治疗可以增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与社会接触增多,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自身价值,增强了患者的价值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也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患者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3.2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由于疾病的自身特点及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由于患者家属及所居住社区居民对该疾病知识缺乏,存在严重的社会歧视和偏见,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理解和接纳,也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和回归社会[11]。研究结果显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可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表2、表3可以看出,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后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研究组患者ADL和SDSS评分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两组住院期间接受相同的工娱治疗、健康教育有关。但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后第三个月、第六个月,研究组ADL、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与两组接受不同的康复训练有关,研究组定期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在患者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锻炼了患者的沟通能力和劳动能力,说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