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兴村”之路
——崇明区新村乡的实践与探索
2020-06-24■叶斌
■叶 斌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宣言书,也是团结各方面力量决战“三农”问题的动员令。崇明是上海最具乡村特征的郊区之一,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崇明的使命和担当。崇明区委提出,崇明要勇当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一届区委八次全会提出,要培育生态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用心打造更多的优质生态潮品、爆品,让好风景转化为新经济。为深入贯彻中央、市委、区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要求,崇明区新村乡树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理念,尽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打通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稻米全产业链,发展自主品牌,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兴村”之路。
一、新村乡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新村乡位于崇明岛西北端,是上海市仅存的两个“乡”之一,东与江苏海门市海永镇毗邻,南与新海镇交界。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区域面积32.5平方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33公里。辖6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农户4668户,常住人口12057人。近年来,新村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服务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大局,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全生态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土地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确立了以绿色稻米产业为主导,融合乡村振兴、高端不锈钢制品等农旅融合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稻米文化小镇,在乡村振兴上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独特之路,为崇明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村案例”。
(一)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强发展之基
作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有机组成,新村乡始终把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潜心谱写“+生态”文章,持续加强生态建设、环境整治、景致美化,着力擦亮生态新村的“金字招牌”。
1.全区域建设。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按照生态宜居、休闲旅游的定位,全域开展生态新村建设。近年来建成公益林5003亩、公共绿地113619平方米,新增景观廊道1090亩,建设街心花园15亩,撒播野花150亩。高标准推行减药控肥、增绿休耕,年种植绿肥2.21万亩,休耕0.25万亩。
2.全方位整治。着眼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问题,聚焦“一河一路”“一宅一田”,从农宅周边入手,向田间窝棚拓展,开展全覆盖、集中式的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全面完成13家存量中小型不规范养猪场整治,率先全面取缔农村小粪坑,拆除违法建筑6万平方米,6个村全部成功创建“无违建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大力关闭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两违”企业,2017年以来共关停18家企业。
3.全视角美化。坚持一村一规划,尊重乡村自然风貌和生态肌理,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家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三园”建设,打造花园式住宅。聚焦路边、河边、宅边、农田边、进宅路边、单位周边“六边”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三化”工程,开展花宅、花路、花田、花溪、花村建设,美化人居环境。主动对接花博会,围绕人、景、居等元素,聚焦“花田喜地”主题公园、“桂花苑”等生态家园,建设“口袋”公园,打造家门口的“市民公园”。
(二)以特色的生态产业铸发展之魂
1.以建设稻米文化小镇为核心,打造农旅融合产业。坚持在“生态+”上下功夫,牢牢把握水稻产业优势,推动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稻米文化小镇,增强产业发展市场竞争力、美誉度,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做强做精稻米产业。积极推进土地规范流转。截至2018年底,累计流转土地2.2万亩,规范流转率达92%以上,规模型经营主体经营超过80%,为水稻规模化种植夯实基础。针对水稻种植附加值低等问题,发挥适宜水稻种植环境优势,引进优质稻米品种,建设万亩优质水稻方,全乡水稻绿色认证率达100%。通过“家庭农场+公司加工”发展订单农业、智慧农业,建成水稻种源、生长、加工等“稻米DNA”手机一键扫描追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恒温冷链仓储设施,推动稻米产业向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2019年签订了6000亩优质大米销售订单。引入上海君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健康营养胚芽米、精白米等大米产品,全力打响“新村香田园米”“好米畈”等优质大米品牌。二是打造稻米文化小镇。立足自身优势,以稻米文化小镇建设为载体,通过精耕稻米产业、深挖稻米文化、讲好稻米故事,实现从卖稻向卖米、卖米向卖文化全面转变,让“到新村吃一碗鲜米饭”成为新时尚,积极展示新村发展新形象。高标准建设、运营稻米文化中心,融入农耕文化、垦拓文化、稻米文化,集合水稻种植过程可监督、加工过程可视化、售后品质可追溯,打造优质稻米加工基地、稻米文化展示窗口、智慧农业数据平台,一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和学农学生6000多人次。三是打造全域化田园综合体。打造以正大项目为核心、以稻米文化小镇为特色的新村田园综合体,依托新村稻米文化中心,以稻文化、米文化元素进行整体布局,集米食品尝、农村市集、文化展示、农耕娱教、产品游购于一体,打造农旅融合项目,使稻米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统筹融合田园风光、乡村河流、乡土人文等生态要素,发展特色民宿、稻田酒店等体验式农旅项目,举办稻米文化节、米食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全域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田园综合体。
2.以不锈钢锅具品牌效应为抓手,打造工旅融合产业。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新村乡的一家村办企业。经过40多年的创新发展,目前已发展为由9家法人股东共同投资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40多年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冠华公司在中国炊具行业的领先地位,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高端不锈钢炊具生产基地。公司被全国行业协会唯一授予“中国不锈钢锅具中心”。公司党支部主动对标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新要求新标准,及时实施技术改造,加快公司转型发展。一是以生态引领转型。公司坚持走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来先后投入700多万元,用于环保工程建设、安装光伏发电板、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等,做实“生态+”文章。二是以科技推动升级。产品研发是制造型企业生存根本。作为一个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冠华公司研发部紧盯市场、行业变化,结合公司自身特点,抓好研发工作。累计投入7200多万元,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企业由生产研发型向创新创造型转变。产品技术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标准,公司研发制造能力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客户的高度认可。同时,做大做强自主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2018年,为配合崇明“两无化”大米上市,公司集中党员骨干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成功研发生产“稻香锅巴锅”,受到市场好评。三是以工旅提升品质。抓住崇明2021年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机遇,聚焦“稻米文化小镇”建设,以“好米配好锅”的理念,积极探索工旅结合项目,建设“喜时”生活体验馆,融入企业文化及党建文化展示,并以开放式、体验式整体厨房,让游客能看得见、买得着、体验好。自2019年9月以来,目前累计接待游客数量2500人次,新村乡通过深度打造农旅、工旅融合项目,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基本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三)以厚实的乡风文明凝发展之气
一是倡导群众自治共治。组建69支以村干部、党小组长、群众代表等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团队,实行全日制、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日常巡查和问题处置常态长效机制,做到小事不出网、难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外来人员较多现状,以党员引领壮大基层治理力量,探索打造“新悦坊”生态自治家园、“冠欣苑”微社区等新型治理模式。二是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四个全覆盖”为抓手,激发村民在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等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环保、低碳理念。引导有威望的村民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参与方案制定、开展整治、化解矛盾,调动积极性、发挥影响力。创新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方法,引入智能化信息管控系统,在全区率先实施“撤桶”计划,试点定时定点投放,实现村民垃圾分类理念、垃圾收集模式“双转变”。三是深入倡导移风易俗。广泛推行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小事不办承诺制,推动形成勤俭节约、崇尚科学的文明生活方式。以文明系列创建为推手,广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崇明人”等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新村围垦移居50周年等主题活动,使讲文明、树新风成为群众自觉追求,为美丽新村建设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四)以有力的党建聚发展之力
新村乡党委始终把加强党建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围绕发展大局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为新村发展集聚正能量、奏响同心曲。一是统一思想强定力。针对位置偏远、人才匮乏、产业不强等发展瓶颈,乡党委于2017年底、2018年初连续召开干部思想务虚会,持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教育引导干部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发展信心。经过讨论,大家深刻认识到,“美丽新村、幸福小镇”目标契合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大局,必须保持定力,在服务大局中加快自身发展;新村的美好未来要靠奋斗开创,必须拿出“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的魄力,勇于创造“新村案例”。二是建强队伍增动力。唤醒干部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明确干部要有“我是新村人”的乡土情结,把“我能为新村做些什么?留下什么永久财富?”作为责任和义务。抓好乡干部“中坚”工程,实施干部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差额绩效考核、能上能下考核机制,推动干部队伍面貌更新、干劲更足。抓好“头雁”工程,做强村党组织书记和主任“一肩挑”,整合区双联系工作导师和乡插村领导、挂职干部、党建督导员等力量,用好社区党校、瀛洲书记工作室等平台资源,提高村干部抓发展的能力。三是夯实基础添活力。树立“党建+”理念,依托稻米文化中心和米食文化中心项目,成立米业协会党支部,推动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拓展党建联盟、搭建产业平台、列出服务清单,实现党建与产业有机融合。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依托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党组织,大力实施党建“三大品牌工程”:党建“加速度”工程、党建“提速器”工程、党建“经纬度”工程建设,为企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使公司一跃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二、新村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启示
(一)抓住重点,拓展产业空间,坚持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没有乡村产业的兴旺,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要整体谋划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村乡党委、政府正是抓住了产业兴旺这个重点,做强一产——稻米产业,做优二产——不锈钢锅具,做活三产——农旅、工旅融合,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贯通,深度融合,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为实现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创造了条件。
(二)坚持绿色发展,注重开发保护,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不是无视乡村原有的特色风貌,大兴土木,重走城市化道路。它提倡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居环境绿起来、美起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但生态环境保护不是消极保护,而是要通过激发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变为资本优势,变被动保护为积极保护,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新村乡正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机制创新,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
(三)坚持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坚持走个性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必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新村乡党委和政府,坚持区域规划领先,根据新村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乡村振兴,不能搞去“农村化”,照搬照抄城镇模式,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种格调,而应类型多样、特征鲜明、风貌各异、多彩多姿。注重乡愁文化传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保护保留乡村原始风貌,打造绿色环保、美丽宜居的乡村,让广大农民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态效益。新村乡的乡村振兴不是“单项推进”,而是“内外兼修”,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美其美”,不是“人有我有”,而是“人有我好”,不仅仅是“物的新农村”,更是向“人的新农村”迈进,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而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