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现状及对策
2020-06-23王亚明
王亚明
[摘 要] 为了深入了解海南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现状,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海南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海南省中职学校德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室对省内的中职学校进行思政教学评价状况调研。通过调研,全面了解了海南省中职学校思政教学评价现状,发现了海南省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进行思政教学评价改革的建议。
[关 键 词] 思政课;中职學校;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2-0234-03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了解海南省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现状,从而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4月,海南省中职学校德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室组织了海南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线上问卷调查。本次调研的海南省中职学校39所,占中职学校的78%,其中公办学校29所,民办学校10所,共发放345份教师问卷,有效问卷345份,占中职德育教师的85.6%;发放8728份学生问卷,有效问卷8728份,占中职学校在校生(不含顶岗实习学生)的10.2%。工作室成员做了详尽收集、整理,并对各种原始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探究分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海南省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到了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策略。
一、海南省中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理念:教师本位主义浓厚
作为教学评价,教师的理念就是以任课教师的评价为主,且多集中在教师课堂教学成果的学生掌握程度的评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75.36%的教师认为现在实行的教学评价是满意的。同时,我们从学生提供的数据中发现,79.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即来源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这无疑体现了在评价理念中教师本位主义色彩浓厚的特点,即完全以教师的评价旨意去评价学生对该门课所学的结果,教学的评价标准全部掌握在教师手中,忽略了在评价过程中其他要素存在。
(二)评价主体:缺乏参与深度和广度
调研数据中,83.41%的学生均表示目前评价的主体为教师(包括班主任),而家长、企业、学生等其他要素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可以看出,海南省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主体主要以教师为主,而学生是被动的被评价者,没有参与评价的资格,而作为思政课教学成果检验者的企业、家长等也同样被排除在外,这不仅使得中职思政教学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失去了评价一名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客观性。
(三)评价过程: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从调研中发现,目前教师们认为评价的内容79.42%都应在评价道德认知上,且对道德实践等其他方面的评价相对较少,也就是说思政课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上,其实思政课程的性质本身就决定其考核标准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考核上,这种忽略学生品德修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过程,会使学生不断地关注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知识整体运用,造成“知”与“行脱节的现象。
(四)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结果
从调研中发现,海南省中职思政课73.39%的教师使用评价方法均集中在期末的一纸试卷上,可以看出非常注重量化结果的作用,但是却缺少对定性分析方法的采用,且集中在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上,即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笔试方式。在调研中,仅有20.66%学生表示笔试是有效的评价方法,而51.52%学生则表示更希望通过综合表现来评价他的学业水平。也就是说,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并不认同笔试是评判他道德水平和思政素养高低的方法。
(五)评价功能:弱化改进与激励功能
调查中发现,海南省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调研中学生针对今后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建议,大多集中在应该改变通过期末成绩来决定思政课学业成绩的观点上。其实,这种以期末考试为唯一评定标准的弊端就在于容易在思政课程评价时注重共性和普遍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个性的不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还容易压制学生各项才能的发挥,违背思政课程的核心理念,使得评价变成了典型的终结性评价,从而偏离了思政课程评价过程的改进、激励和导向功能。
二、制约海南中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因素
(一)主体因素
在海南中职学校中,思政课为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人们对思政学科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从调研数据中发现,海南省中职思政课教师毕业于本专业的仅占27.25%,且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教龄3年以下,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经验不足,还有42.9%思政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对专业教学缺少应有的热情和思考。以上这些数据说明海南省中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个主体因素是严重影响教学评价的因素之一,教师整体素质及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亟待提高。
(二)技术因素
在进行德育课程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方法与标准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保证德育课程评价客观有效的重要标尺。目前,思政课的评价方法多集中在纸笔测试这种量化考核方法上,而这种考核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养,量化评价忽略了思政课中不容易测量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重要保障,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影响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评价指标应该具有系统性、可测性、可观察性。然而,目前,德育课评价标准缺乏系统性、实践性,而缺少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无疑导致目前评价结果的缺失。
(三)环境因素
一方面,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其中重要的功能就是导向功能,因此,其教学评价应突出其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方面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另一方面,当前,经济领域的变革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进入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職业能力。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中职生思想道德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或创设职场情境、突出实践取向,注重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高度重视思政教学的环境因素,与社会、企业接轨,才能达到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海南省中职思政教学评价改革建议
(一)走向学生本位
思政课教学评价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评价工作往往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而忽略了本应思政课最需关注的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发展需求上。因此,要改变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心理状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所体现出现的道德素质加以关注,要使教学评价活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目的,走向学生本位主义,使评价活动能够达到满足不同个体需要的目的,促进思政课教学更加具有职业特色。
(二)走向多元化主体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决策权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氛围上,而这种单向的、线性的、孤立的评价自然使得教学评价呈现片面性与独断性的特点。因此,要想实现思政教学的客观、真实性,就应该将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评价主体不仅要以教师和中职学生为主,更应该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结合不同层面的评价者,如企业、家长等主体共同参与、讨论、评价。因此,只有类似于下表中的来自于思政成果检验者等不同的多元主体的评价,才能使得评价更加客观而真实。
(三)走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这无疑给中职思政课程课教学方式、方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一轮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培育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制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在今后思政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侧重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走向不同场景获取信息
目前,德育教学评价方法多集中在笔试上,并以量化评价为主。这样的做法使得思政课这个具有复杂本质的活动简单化了,或者说只是评价了简单一个人的思政知识掌握情况。而最有意义的,或许是最根本的道德实践却被单一的量化评价屏蔽掉了。因此,中职思政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除了采用对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之外,要学会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展开,应摆脱唯考试论的束缚,从更广泛的社会、家庭、课外活动等不同场景中获取真实信息,通过学校开展的视觉空间、人际、言语等形式多样的非智力活动获取多样化的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
(五)走向激励与促进
教学评价不仅要在甄选过程中发挥既有的作用,也要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激励和促进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得教学评价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升、职业成功发挥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转移到学生的发展、教师水平提升和学校发展上来,明确了学业质量要求,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从而达到教学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使得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更为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学生思政水平,强化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02.
[2]高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