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理实一体化的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研究
2020-06-23王胜兰
王胜兰
[摘 要] 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十分复杂,但大致可以分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在具体教学中这二者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这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首先简单介绍了目前中职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后对优化教材结构与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等理实一体化的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新课改;理实一体化;中职电工电子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2-0020-02
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普通高中有所差异,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更加关注学生实践能力能否得到锻炼,因此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促进电工电子专业教学发展势在必行。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中职院校的电工电子教学更是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在确保学生理论学习效果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做好基础准备。
一、中职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与实践未能结合。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都属于脱产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活动都基于教师的讲解和介绍,这显然不利于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在电工电子教学工作中,过去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实践教学缺失的情况,理论知识教学也格外抽象,本来应该进行实物展示的内容都由电气符号代替,各种具象化的数据也都变成了单一的数字,这必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度下降。更重要的问题是,一些中职教师时至今日未能意识到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中也没有这方面的尝试。第二,教学设施设备稍显落后。电工电子教学工作往往离不开各种高新技术和设备的支持,中职院校开设电工电子类科目就必须要拥有配套的高科技产品,否则学生的实践学习将会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中职院校管理人员需要组织好教学设备的定期维护,从而保证教学进度能够与预期一致,另外还需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对教学设备和相关产品更新换代,使之保持行业的先进水平,否则实践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在设备采购、设备维护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就存在一部分中职院校不愿意及時更新设备、为节约资金延长设备使用年限的情况,这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学生就无法接触到电工电子类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实践教学将难以进行,理论教学也会无处验证,这显然不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落实。第三,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目前有一部分中职院校教师的理论知识积累十分成功,却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支撑他们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因此他们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往往也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有意无意地忽略实践教学,而这则导致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脱节、综合素养难以提升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二、新课改下理实一体化的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材结构与内容
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教学工作情况不难发现,中职院校的电工电子专业教材都是国家统一修订版本,然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具体情况,使用同一本教材必然会出现某些方面的不贴合,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方法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教材的本质,它并不是奉为圭臬的真理也不是置之高阁不容触犯的经书,只有敢于对教材进行调整,对书上的内容进行改进,结合本地区电工电子专业具体情况提升教材的合理性,教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辅助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引导,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教材中的内容才能延伸出来和学生以后的就业相挂钩,学生的长远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把学习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而自己则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理论知识,把握好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升。在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始终秉持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以实践操作为基础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前提下掌握更多的理论重点,保证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举个例子来说,在带领学生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电子器件的制作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根据电路图对元器件进行焊接,并且完成后续的测试工作,如果学生遇到了自己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而教师则需要第一时间给出精确的解答,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提升,特别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基本都能对所学知识有充分、深入的了解,整体的学习效果将会有质的飞跃。
(三)加强师生互动
实际上,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成长和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教师有必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他们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把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各种难点和问题结合总结归纳起来,并且根据这些问题做好备课工作。在教学的时候,则需要做好和学生的互动,以加强互动为基础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教学反馈来掌握学生的薄弱之处,而后对这些重难点进行反复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所学内容,提升电工电子类专业教学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在课程结束以后,教师同样需要做好后续的沟通工作,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对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实践操作方法进行讲解,做好答疑工作,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中职电工电子类专业教学工作的内容十分专业且复杂,电路基础知识、电子模拟技术等都难度非常大,从教材内容体系来看,其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中职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实际上并不支持他们自主学习和分析这些内容,即使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也仍有一部分内容难以理解。所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中职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积极作用,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功能做好教学工作,把抽象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通过具象化的视频、音频、图片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中的重难点。举个例子来说,在带领学生学习正弦交流电路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PPT帮助学生理解正弦交流电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原理、构成元件等,将电阻和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准确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
(五)定期更换教学设备
校方开设电工电子类专业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加大投资力度、购进更多教学设备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另外,校方还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给学生营造先进的、与社会相统一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其他方面资金支出的有效控制,为科研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提升基本的教学工作保障,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在中职院校更好地落地生根。同时,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也是保证电工电子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执行质量的必然选择,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构建一体化教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积累实践及理论知识,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对现有教学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支持,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实践操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而做出改进。
(六)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中职选择电工电子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工作十分繁忙,没有太多的业余时间可以用来提升自我,在理实一体化模式落实的今天,基本无法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提升在岗教师的培訓力度,组织他们进行再教育势在必行。学校方面可以聘请专家到学校开讲座,把最新的、最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传达给教师,也可以让专家制订具有专业性、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工作方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另外,教师还需要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优势进行分析,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采取措施引导二者的结合。除此之外,在组织教师参与培训以后,学校方面还需要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从而了解他们的现有能力水平,对学习效果不佳的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保证每个教职员工对理实一体化模式的理解程度,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条件。
(七)引入多元评价指标
理实一体化模式在中职电工电子类专业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从实际的执行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评价都停留在传统模式下,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尽快引进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指标,根据理实一体化模式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评价,从理论学习情况、实践操作能力、日常学习态度等方面分别入手,确定细致的评价指标。在设计考核方法的时候,也需要对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给予相同的关注,在评价结束以后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本次考核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保证理实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效果。
中职院校电工电子类专业教学内容主要由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构成,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柱.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4).
[2]孙晓龙.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9(36).
[3]刘银仁.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理实一体化的导入实践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35).
[4]张春宝.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教育,2019(46).
[5]张炼.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理实一体化的运用分析[J].南方农机,2019(12).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