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06-23刘光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5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能力培养高中化学

刘光

【摘要】  新时代素质教育学习要求学生不能仅机械地掌握理论知识,还应该学以致用。针对化学这一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开展知识迁移教学更能扩展学生学科视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理解思路。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环节没有走出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学生课堂探索意识不足,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质成为高中生化学素养提升的教学重点。本文主要从学生知识迁移的课堂建造方式出发,为教师提供趣味化学课堂开展思路。

【關键词】  高中化学 知识迁移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5-120-01

高中化学核心知识点以宏观微观现象、化学反应平衡和实验探究精神为主,对学生思维理解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提出较高要求。然而目前学生对高中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从概念到习题练习环节,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面对开放性问题学生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针对这种现状,高中化学应从现存理论教学模式挣脱出来,在课堂上提供形式多样的知识迁移环节,真正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最终提高学生化学实践能力。

一、从生活出发,增强化学教学趣味性

为提高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过程中增加知识迁移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化学基础原理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案例也能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化学是一门与自然现象息息相关的学课,如以走进化学科学这一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就自然界中的溶洞产生现象中蕴含的化学原理,进行知识迁移,比如溶洞的增长与溶解,通入二氧化碳后出现沉淀为溶洞固体,而二氧化碳含量过多时则又生成可溶解的碳酸氢钙,对这个现象的分析教师可以使用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介绍溶洞产生原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道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题目,比如:1生石灰遇水放热;2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较长的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浑浊;3炭火烘烤新涂石灰浆墙壁,墙壁变得湿润;4溶洞里钟乳石的形成;5久盛石灰水的瓶内壁有白色固体。针对这些生活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找出各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化学原理,A学生表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墙壁变湿润以及石灰水试剂瓶内壁出现白色,这些都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B同学说石笋和钟乳石形成则是因为碳酸氢钙分解为碳酸钙。C学生表示生石灰是氧化钙,遇水变成氢氧化钙并释放大量热。

二、结合实验,提高学生理论到实验迁移能力

前文说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时间迁移能力,开展有效的实验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结合简单通俗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际过程,进而比较不同化学物质形态性质的差异。

以下将以必修一课本中比较氧化钠和过氧化钠这两种物质为例,探索化学实验中教师如何展开对学生迁移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让学生观察两种物质的颜色差异,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物质认知途径,之后在探索性质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两种物质化学式,判断其与水反应产物,A学生认为可以将过氧化钠类似为钠与水的反应,产物有氢氧化钠,既然过氧化氢分解能形成氧气,那么过氧化钠应该也能生成氧气。教师结合学生类比迁移对产物的猜测开展实验,实验结果表示两种物质一个产生气体,一个不产生气体。学生表示产生气体的是过氧化钠,因为过氧化物性质活泼。之后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产物,C学生提出产物有氢氧化钠,作为一种碱,可以用酚酞变红来验证,可以先用排水集气法判断气体溶解性,如果不溶解的话,初步判断为氧气,再看是否能让熄灭的火柴复燃这一现象进行判断。

三、增强讨论,集思广益化学宏观微观理解思路

提高课堂讨论环节能有效避免,学生因为被动学习难以开发迁移思路。教师面对抽象概念教学时,应主动结合课堂讨论的方式,由学生集思广益讨论、理解思路,比如可以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将微观概念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出来,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化学概念。

比如以《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这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C60、石墨、金刚石三种不同类型的碳单质过程中,因为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是陌生领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棍棒模型搭建三种碳单质的结构,同时结合多媒体直观展示其微观性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另外,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C60的结构就像是足球,因此被称为是足球烯,而石墨则是层状结构,比较润滑,而金刚石由于原子排列方式,具有较高硬度。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外迁移为学生提供莫氏硬度,让学生了解金刚石的硬度。另外教师在学生谈论过程中,还应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引导学生结合原子键与分子键的不同概念,让学生建立对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分析,使学生建立起用宏观视野看待微观物质的意识;最后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小组回忆以前学过的氯化钠等晶体,对其进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分类,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开展小组讨论的方式实现课堂集思广益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深度,同时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学生学会从不同层面整合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结语

贯彻高中素质教育,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化学迁移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学生能从不同层面了解知识蕴含的化学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讨论的方式渗透化学归纳,延伸方式,提高学生把握化学本质的能力,提高化学学习有效性;最终在高中化学兴趣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王雪.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实践研究[D].延边大学,2019.

[2]肖波.提高高中学生化学知识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计许婷.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能力培养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