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望美人”浅探苏轼在“望”些什么

2020-06-23程杜鹃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5期
关键词:美人苏轼

程杜鹃

【摘要】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可是却依然流连仕途;因政见不合而遭政敌功绩,却始终不放弃美政初衷;心系百姓,即使被贬,也努力做好民生工程。本文将由“望美人”来探讨被贬黄州的苏轼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渺渺 望 美人 被贬 苏轼 圣主贤臣 美政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992-7711(2020)15-066-02

苏轼在《赤壁赋》中有云“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究竟“望”的是谁?

一、所思慕的美丽的女子

这个答案应该是最不能让人信服的。由苏轼当时的婚姻状况来看看,苏轼与第一任妻子王弗二人琴瑟和鸣,感情颇深,但王弗于公元1065年去世。公元1075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时,还梦见又和王弗在一起,只是这次“相聚”的情景格外凄凉,午夜梦回,提笔写下了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此词表达了对于亡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悼亡之情凄楚动人。那么苏轼望的是否是美丽的女子呢?断然不是。如果说王弗对于苏轼而言,是红袖添香的知己,那么王闰之则是继王弗之后,王闰之则是可与苏轼共患难的妻子。在公元1067年,苏轼再娶了王弗的表妹王闰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不久,王闰之由苏辙护送到黄州,王闰之也如王弗那般聪慧,她甘愿与丈夫过清贫的农家生活,。且在担任杭州通判之时,将杭州歌妓王朝云收入室中。王朝云不仅为苏轼浅吟低唱,也陪着他担惊受怕,发配黄州、流放惠州,都陪在苏轼身边。而且苏轼也曾为王朝云写下悼亡词,足以可见,他与身边的每一位红颜都感情深厚。也由此可知,苏轼身边从来不缺知己与佳丽,所以把“望美人”理解为期盼见到所思慕的美丽的女子,肤浅至极。

二、以美人来象征圣主贤臣或者美好的理想

“美人”在现代汉语中理解为“美丽的女子”,而在古文中,其范围更广,“美人”在古文中,有时喻指圣主贤臣或者美好的理想。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屈原在作品中就多次借“美人”象征圣主贤臣及自己美好理想。屈原在《楚辞》中有道“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在《九歌.少司命》中言“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意思是“满堂都是迎神的美人啊,忽然间都与我致意传情。”《思美人》中首句“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意思是“我苦苦地思念美人,收住眼泪,久久地伫立凝望。”学术界常有说法,认为屈原以“美人”比喻君王善政。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不管是直绘美人,还是表达对于美人的渴慕,,都是借美人比喻君王美德。屈原在诗词中对于女性的描写的钟情,以及借美人抒情的方式,奠定了中国人对于“美人”的定义和向往,是继《诗经》对于女性美的定义的又一始祖。也赋予了“美人”以特定的象征意蕴,以美人象征圣主贤臣或者美好的理想,对后世影响颇深。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深植于苏轼的灵魂深处。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既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弃官归隐,也没有像李白那样“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他始终在官场流连,却又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苏轼在政见上的坚守,甚至是改变了苏轼的仕途轨迹。

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北宋名臣,又都是“唐宋八大家”中人。然而他俩早年却是政敌。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时,身为开封府推官的苏东坡与之政见不合,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轼先是旁敲侧击,而后写《上神宗万言书》,对新法进行全面攻击,并把矛头直指王安石本人,因此也引起了王安石的不快。

王安石便通过他担任御史的姻亲谢景温弹劾苏东坡“向丁忧,多占舟舡,贩私盐苏木,及服阙入京,多占士兵”。王安石还下令严加调查,搜集苏东坡的罪证。虽然调查最终无一所得,却使苏东坡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却从苏轼的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出狱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游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诗句。

而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怨恨,并非是二人之间的个人私怨。因为后来苏东坡在王胜之的陪同下,来到江宁城东的半山园谒见王安石,受到王安石的热情款待,王安石曰:“好个翰林学士,某久以此奉公。”王安石还请苏东坡作歌。苏即书曰:“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路,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骈凌紫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苏东坡又即兴作五言诗《同王胜之游蒋山》:“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自注荆公以宅为寺)。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略彴横秋水,浮图插暮烟。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

王安石读后说:“余爱其‘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之句。”他抚摸着几案说:“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接着,王安石又作《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并序》:“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有诗。余爱其‘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之句。因次其韵:金陵限南北,形势岂其然。楚役六千里,陈亡三百年。江山空幕府,风月自觥船。主送悲凉岸,妃埋想故莲。台倾凤久去,城踞虎争偏。司马坝庙域,独龙层塔颠。森疏五愿木,蹇浅一人泉。梲杖穷诸岭,篮舆罢半天。朱门园渌水,碧瓦第青烟。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

王安石与苏东坡彼此沟通以后,有一天,苏对王说:“我欲有话对你说。”王安石以为苏东坡是要算陈年旧账,面有愠色。苏东坡解释说:“我所言天下事也。”王安石说:“姑言之。”当王听了苏对当前时局的一些看法时,王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由,笑而不答。

苏东坡在金陵与王安石一起盘桓了一月有余,王安石对苏东坡更加了解了。他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对王也更加倾慕了,当他读到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词,叹息道:“此老乃野狐精也。”

在金陵,苏、王二人更有唱和。苏东坡在《次荆公韵四绝》中,有一首是和王安石《北山》诗的,他怀着感激之情,真诚地写道: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苏、王在相处中冰释前嫌,成为诤友,演出一曲“卿相和”。

苏东坡离开金陵到仪征时,先后给王写过两封信。其一云:“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闻,慰幸之极。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其二又云:“其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考于钟山之下。既然不遂,今仪征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王安石在复信中亦劝其“跋涉自爱”,意重情深。

在金陵,王安石、苏东坡天天出游,或观赏山川美景,或谈论古今文字。王安石还给苏东坡在秦淮河畔安排宅第,以尽天年。

可见,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怨,只是因为二人政见不合。

而苏东坡遭遇的这一系列厄运,都是他的政敌制造的,可是苏轼却从未因此而改变,他并未被世俗磨圆身上的棱角,忘却心中的美政理想。哪怕多次被贬,甚至遭受牢狱之灾,苏轼也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坚守美政初衷,不愿依附权势。可是这种宏愿的实现,需要有圣主贤臣来成全。所以,以“望美人”来寓指期盼圣主贤臣或美好的理想,这种说法是合情合理的。

浅析至此,有“望美人”来解读苏轼和他的《前赤壁赋》,诗人固然在文章中展现了了自己豁达的胸襟,但同时也表达了处于贬谪之中的苏轼,对于圣主贤臣的期盼,以及对于美好理想的坚守。

猜你喜欢

美人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冻龄美人
神秘的美人鱼
蜕变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创意花裙,美!
争色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