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特征比较与风格演变

2020-06-23刘凯童永生

美与时代·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特征

刘凯 童永生

摘  要: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一方面,应采用沃尔夫林五对概念对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与伦勃朗的《夜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这两种风格各自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结合14至17世纪的欧洲社会时代背景,探究绘画艺术从文艺复兴至巴洛克风格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沃尔夫林;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特征;风格演变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分别是欧洲美术史上两种伟大的艺术风格,前者崇尚理性和人文,后者追求情感和运动。沃尔夫林在《美术史原理》一书中,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比较分析确立了五对范畴:线条与涂绘、平面与纵深、封闭的形式与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统一与同一性统一、绝对清晰与相对清晰。这五对范畴有助于深入剖析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各自的特征。

一、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特征比较

(一)线条和涂绘

《维纳斯的诞生》(如图1)属于线条型绘画。波提切利通过线条来表达客观事物,人物边缘轮廓清晰,好像每一种色彩都是被一条清晰的轮廓线分割开,具有强烈的塑形感。画家对人体边缘线的线描处理,将人物与背景明确区分开来,例如维纳斯白皙的肌肤与天和海没有丝毫的关系,而是各自有明确的领域,没有相互融合的地方,给人一种持久、平静的感受。在用笔上,基本看不到笔触,色彩过渡均匀。波提切利力求画面形象给人以可触摸的知觉。

《夜巡》(如图2)属于涂绘型绘画。伦勃朗表现的是视觉的感受,有较强的画面氛围。画面上的笔触是明显的,人物看不到坚实清晰的线条,不稳定、不规则、不清晰的色块和阴影主导了整个画面。形体与形体、人物与背景之间没有清楚的轮廓线,用明暗块面将二者相互融合,部分人物直接与背景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在绘画内容上,画家没有选择理想的、唯美的、偏装饰性的事物,而是选择易于“入画”,即容易产生画面效果的事物。

“线条风格和涂绘风格的强烈对比,原则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关注世界的方式。”[1]44线条风格便于表现圆满凝定的形象,涂绘风格呈现的是一种动感的印象。线条风格的画家强调边缘线,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颜色一一并置,色彩缤纷。到了巴洛克时期,画家以场面表现事物,轮廓线被摒弃,涂绘风格的产生使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解放,它们不再被轮廓线所囿,开始相互碰撞,从而使画面变得漂浮不定。

(二)平面和纵深

《维纳斯的诞生》属于平面型绘画。四位人物有序地被安排在画面中按横向空间各自排开,彼此平行,与背景平行,并且与画面本身的表面平行。作为背景的树和草坪做“平面化”的处理,没有明显的后退效果。观赏者对其进行欣赏时,视线是从图像的一边转移到另一边,即横向的水平视觉移动,从而造成平稳的画面感受。形体用线条勾勒与缺少明暗关系也会使画面显得二维、静止,画中人物仿佛被永久定格在画面上。

《夜巡》属于纵深型绘画。众多人物以层层递进的方式纵向安排在画面之中。人物布置错综复杂,但是主次分明,观众的视线会迂回穿插于画面中,深邃的背景会将观众的目光往后无限延伸。主要人物的精致和次要人物的简略,外加光线阴影的运用使画面有了强烈的对比和前后关系,同时赋予了这幅作品明显的纵深感。

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偏平面的“浅浮雕”式效果发展到巴洛克时期极具纵深感的“圆雕”式效果,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明暗分布、冷暖色调和透视画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认为光的作用就是使画面呈现清晰的效果;在巴洛克画家眼中,光的地位大大提升,明暗对比有助于增强形象的立体感与错觉性。文藝复兴绘画色彩并置,像平铺在画布上一样;巴洛克绘画则用色彩的冷暖来区别前后。

(三)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

《维纳斯的诞生》属于封闭型绘画。画家将维纳斯安排在画面中心,其他人物都是以维纳斯为中心分列在左右两侧。维纳斯和其他人物分别充当了支配画面的垂直线和水平线,这使作品显得庄严、对称。处在画面中心的维纳斯支配着全局,画面上的其他事物旨在吸引观者注意维纳斯,即维纳斯是画面中独立的统一体。

《夜巡》属于开放型绘画。画家没有让人物有序地排列在画面上。主次人物在画面中相互影响、相互干涉。两位主要人物在画面中与周围人物和环境是有联系的,但不具有统领全局的核心地位,即没有一个能成为画面中独立的统一体。《夜巡》中的人物各自朝着不同方向,举止打扮也各不相同,外加黑色幕布般的背景,仿佛在出演一场话剧,画面有一定戏剧效果。有些人物是不完整的,比如靠近边线的只有上半身在画面内,远处人物描绘得比较虚,这种不完整性仿佛使画面可以得到无限的延伸。

采用封闭形式构图的绘画展现的是一个独立充满秩序的世界,采用开放形式构图的绘画表现的是一个偶然间戛然而止的场景。即前者追求永恒;后者追求瞬间。对称构图适用于文艺复兴表达庄重理性的美,走煽情生动路线的巴洛克艺术则避免纯粹的对立,会选择一部分进行侧重和夸张描绘。

(四)多样性和统一性

《维纳斯的诞生》属于多样型绘画。画面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表现的是协调的并列关系,画家对每个人物进行描绘时一视同仁,主次人物都得到精细地刻画,如果不看位置很难判断他们的主次。所有物象单独看都自成整体,又统一于一个大的构图中,例如把花神或天使单独拿出来看,也能成为独立的一幅画。即每一个局部单独都具有独立性,它们之间不受牵制,因为画面需要组合在一起。

《夜巡》属于统一型绘画。画面人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他们排列得高高低低、姿势各异,画家处理得有主有次,表现出的是局部服务于整体的从属关系。局部丧失了独立性,画家运用光线强调了画面中的主要部分,使他们在整体中得以突出;其他次要部分用阴影表现,有些直接融合在背景里,从而增强了主要母题的表现力。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文艺复兴时的并列,转变成巴洛克时期的局部统一于整体,从而形成一种绝对的统一性使主要母题受到极大的强调。巴洛克绘画中,光线是统一的,画家喜欢将光投射或聚集在一个点上,就像舞台剧一样,灯光师总会将光笼罩在主角头上。色彩是统一的,“17世纪的绘画使用的是某种明确的色调,这就意味着对色彩的局部否定”[1]192。构图是统一的,人物虚实分明,有明显的纵深关系。

(五)绝对清晰和相对清晰

《维纳斯的诞生》属于绝对清晰型绘画。画家用流畅的线条赋予了形体清楚肯定的轮廓,力图把每一个形象都做到清晰的描绘,无论是人物的头发、手指,还是衣服的褶皱、花纹等细节皆是精益求精的,人物身后的背景画家也进行了清晰的刻画。总之,画家力求和真实的事物做到一致,没有近实远虚的概念。

《夜巡》属于相对清晰型绘画。整个画面朦胧晦暗,画家利用强烈的光影对比,使画面有了明暗和明确的前后关系。画家将主要人物安排在光的照射下,对他们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描绘,至于大部分的次要人物则被安排在大面积的阴影中,并用色块模糊他们的边缘线,没有过多的刻画,有些直接画在了灰暗的背景中。整幅画近实远虚的处理让画面显得深邃,引观者产生更多遐想。

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追求极度清晰;而巴洛克时期则回避极度清晰,这表明清晰性已不再是画家的目标。艺术不再以呈现客观事物为第一任务,而是向传达感情的方向发展。巴洛克朦胧晦暗的风格解放了光线、色彩和构图这些元素。“构图、光线和色彩不再无条件地为确定形式服务,而是具有自己的生命。”[1]31

“风格是人类生活模式发生变化的反映”[2],它会为适应社会和时代所需而进行相应的转变。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前者是静止的、严谨的、克制的;后者是运动的、自由的、情绪的。艺术从文艺复兴至巴洛克,其风格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结合这一时期社会的各方面因素,研究其风格演变的原因有利于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二、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演变原因研究

(一)科学的进步

绘画从文艺复兴发展至巴洛克,画面空间感越发明显、人物比例越发协调、色彩越发和谐、明暗和虚实对比越发强烈。总之,画家技法和绘画表现力得到了巨大提升,这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运用几何学和数学发明了比过去短缩法更为科学的线性透视法,随后马萨乔将线性透视法应用到绘画中。若干年后,阿尔贝蒂在其著作《论绘画》中对透视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并提出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科学透视法。弗朗切斯卡撰写了《论绘画中的透视》,将透视视为绘画的基础。画家吸收、运用了透视理论体系,由此渐渐掌握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表现规律,从而使画面具有明显的纵深感。

文艺复兴提倡的人文主义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人本身,解剖学也随之发展起来。大学开设解剖课程,解剖学著作相继诞生,例如蒙迪诺的《解剖学》、贝伦加里奥的《人体解剖学入门》、维萨里的《人体构造》等。多纳泰罗、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丢勒、提香、伦勃朗等艺术家通过解剖了解人体骨骼、肌肉、器官等组织。解剖学的发展使画家笔下的人物比例更精准、形象更真实、姿态更自然。

“达芬奇观察大气,发现了空气有可见的厚度,因而创造了绘画上的‘空气远近法——物体愈远,就愈隐没在淡蓝的雾气中。”[3]75他观察光与色,发现了阴影中存在的色彩,还提出物体之间相互反射会使物体难以显示其固有色。这些发现使画家意识到颜色受到光、空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冷暖之别,这促进了色调的产生,从而使画面颜色更和谐统一。

中世纪至十五世纪的画家多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绘画,即蛋彩画,优点是能长久保持画面的稳定和颜色的鲜艳;缺点是干得快、颜色覆盖性较弱不易融合、难以表现透明的暗部等。杨·凡·艾克首次将油作为颜料调和剂使用,这次革新成功地表现出了精确的色彩、颜色间的柔和过渡、暗部与亮部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增添了绘画的张力和活力。

(二)对人和生活的关注

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世俗生活渐渐超越宗教神话成为绘画最主要的题材。题材的世俗化与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罗马教会的统治走下神坛,市民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提高了人对自身和生活的关注。

文艺复兴运动动摇了基督教会封建的独裁统治,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和对人文主义的倡导使人们把目光从神坛投向自身,发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尽管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内容并未彻底摆脱宗教神话题材的限制,但与中世纪相比,耶稣、圣母等形象的神性减少了,人性的意味增多了。文艺复兴画家笔下的圣徒更像“理想化的、具有相当修养的‘普通人”[3]130,而非中世纪漠视人间的圣人。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教会不再是艺术家唯一的雇主,“他们的新雇主,多半是像美第奇家族这样——从市民阶级出身,因经商致富,靠资财和权术而攫取到政权的新贵族”[3]70。在享乐主义的影响下,画家开始表现现实的美好与世俗的欢乐。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人们在思想上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那么宗教改革便是人们在行为实践中践行了根除封建制度,发动资产阶级。”[4]16世纪由马丁·路德、加尔文、茨温利等人主导的宗教改革运动最终瓦解了罗马教会的集权统治,极大地削弱了天主教势力并诞生了新教。新教继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精神,倡导“信徒皆为祭祀”“因信称义”,以及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等教义观念,使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得以普及。改革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宗教和社会的世俗化进程,并从根本上解放了人们的封建思想。人们为现世而活,积极创造物质财富,肯定人生價值。画家挣脱了宗教的桎梏,收获了创作的自由。巴洛克时期,画家仍然会描绘神话和圣经故事,但是画面上的神和圣人被注入了世俗的情感。广阔的生活才是画家最热爱的题材,小市民肖像、静物、乡间风景等绘画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们更关心世俗生活,不仅歌颂生活的欢乐,也敢于表现生活的阴暗,忧郁的老人、贫穷的乞丐、弱小的侏儒、质朴的农民等皆是画家表现的对象。

(三)动荡的时代环境

与文艺复兴绘画推崇的静谧优美的氛围不同,巴洛克对富有戏剧性、冲突性和力量感的绘画情有独钟,审美观念的变化与欧洲步入“扩张的时代”后动荡的时代环境不无关系。

15至17世纪是欧洲的“扩张的时代”,为发展新生的资本主义和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欧洲各国相继派出船队开辟新航路。1487年,迪亚士率船沿非洲西海岸一路南下发现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船跨越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1498年,达·伽马率船抵达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些地理上的大发现扩大了商品贸易市场,欧洲人通过殖民掠夺等手段将财富引入欧洲,财富的骤增使享乐主义蔓延、奢侈之风盛行,人们毫不避讳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使人发现了自身的强大,激发了人们的自信心和冒险精神,越来越多的船队带着征服欲出没于大洋之上;另一方面,各国为了夺取更多资源而引发的海上称霸战争和殖民地争夺战争,加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唤起了人们的民族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匍匐在教皇脚下,开始为民族独立、自由而反抗权威。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欧洲分为新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双方因无法解决彼此间的教义纠纷。加上诸国对霸主地位的垂涎以及各民族矛盾,终于在1618年引发了波及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混战令欧洲时局更加紧张焦灼。

巴洛克时期正处于扩张时代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向外扩张给社会带来了财富和厮斗,因宗教间的冲突与民族间的矛盾而爆发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欲望、硝烟四起的时代。身处在革命和战争频发,风雨飘摇的时代环境里,冒险、拼搏、不妥协的精神得到提倡。文艺复兴绘画里柔和的线条、平稳的构图、克制的情感、优雅庄严的氛围已无法与时代精神同步,更满足不了整个社会的审美需求。人们的审美观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已然发生了改变,转向欣赏那些运动激烈、起伏变化的事物,并从中领略到一种矛盾交织但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的美,这种美展现在巴洛克绘画里就是富于张力的构图、奔放的笔触、强烈的对比以及充沛的人物情绪。

三、结语

艺术风格没有高低,但有差异。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文艺复兴艺术由线条勾勒形象,擅长表现明确的事物,是平面、冷静、理性的艺术;巴洛克艺术由笔触涂绘形象,适合表现印象的场景,是纵深、动感、激情的艺术。时代在发展,艺术风格也在变化,从文艺复兴演变至巴洛克,绘画形象从优雅转向生动,绘画题材从宗教神话转向世俗生活,绘画氛围从和谐融洽转向紧张激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和世俗生活的关注以及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都是推动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沃尔夫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M].沈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M].洪天富,范景中,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31.

[3]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姜守明.欧洲宗教改革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124-128.

作者简介:刘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童永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特征
华丽巴洛克/莹润光泽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miumiu艳遇巴洛克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