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品那一缕书香

2020-06-23郑佳惠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职生

郑佳惠

摘要:在中职学校,语文阅读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获得必要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会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中职学生中也有不少人书籍阅读量相当可观,但由于阅读质量不高,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本文就如何实现中职生阅读质量提升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与实践,在对现阶段中职生阅读现状剖析的基础上,进而谈谈自己在提升中职生阅读质量方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生;阅读舒适区;有质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6-0004-01

读书,不分年龄大小,贫贱富贵,在学生时代,则更应有大量的积累,然而,“中职生”这样一个在阅读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又该如何提升阅读的能力,达到向有质阅读的飞跃呢,它是我们每一位中职教师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1.现阶段中职生阅读现状剖析

1.1 学生现状。

(1)学生思维定势。这或多或少与我们的教学有关联,当下的阅读教学过分地强调认知上的求同取向,以标准答案一统天下,造成学生机械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囫囵吞枣,也逐渐缺失批判质疑的能力,丧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进而影响了阅读质量,阅读的受益程度。

(2)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中职学生的阅读处于浅层次化状态,处于随文逐流的阅读舒适区,阅读量即便再高,质量却毫无体现,此外,审美趣味、阅读水平都有待提高。

1.2 教师现状。

(1)不少教师缺乏应有的文学理论知识,对于教材吃不透,无力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分析,难于驾驭新课程教学。

(2)教师教学方法程式化,倾向于照本宣科,在内容分析和结论得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对作品的理解单一化、浅薄化,把自己和学生都阻挡在文学审美之外,课堂活力缺失,语言魅力不现。

(3)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2.提高有质阅读能力的几点建议

2.1 学生方面。

(1)走出阅读舒适区,攻坚克难,挑战理解力。

中职学生的阅读大部分只是停留在阅读舒适区,这是中职语文课堂上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学生眼睛盯着课本,大脑则处于停止“运转”状态,似乎一堂课的阅读成效对于他而言是无关紧要的,简言之,他们待在理解力的舒适区,这是一场不需大脑配合思考的阅读!

(2)精选读物,良书亦师亦友。

要读书,必先选书。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首先来自他的选书。我一直认为,读书本身,其实不见得是个什么优点,它跟玩游戏、抽烟、喝酒之类的愛好没啥两样。一个爱读书的人也未必就是文化人,或者品德高尚的人。关键,还是看他(她)读的是什么书。书的内容和品味,才真正反映了这个人的水平。

阅读书籍的面比较广,作品的体裁多样,内容广泛,这要求我们学生应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例如文学作品,史料故事等。有些报刊如《学生阅读》、《读者》等,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扩大知识面也大有益处。在阅读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逐渐增长,也许那时的你又进一步扩大了阅读舒适区,而这时你就要尽可能的选一些更有深度的作品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思考力,从中汲取更多于自己有益的养分。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难读的书犹如难啃的工作,有时无法一口气完成。这时你完全可以采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化整为零的方法。先开个头,读一点,而后在有精力和心情的时候,再读一点,一点点来,慢慢的你会发现阅读会变得顺畅起来,书不再那么难读。理解的能力其实跟工作的能力一样,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而且,理解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强。

2.2 教师方面。

(1)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心理研究表明,人对于悬而未知的事物总是怀有一种好奇的心理,学生也是如此,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悬念,能“吊着他们的胃口”,激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欲望。

(2)创造性阅读,鼓励个性化解读。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造阅读是教师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阅读心理来看,阅读不是单纯把文章读出来,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夹杂了读者自身的思考、感知、判断、想象等过程。这种阅读心理就让创造性阅读教学成为可能。所以,创造性阅读为学生创造张扬个性的舞台,多元化解读课文,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受、体验、理解课文,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有效地阅读,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努力营造阅读氛围,激励并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阅读活动中,时常发现我们的中职生阅读毅力不够,有些学生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夸奖和激励。教师也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例如,可定期在班级举办“读书会”,在会上,鼓励学生介绍或是推荐优秀书籍;每次上课前,可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鼓励学生上讲台展示他们的读书成果,可以是讲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的读书感受;每期期末,可在班级中评选“读书之星”,表扬爱读书的同学,激励学生们把阅读坚持下去。

结语

以上是笔者的几点不太成熟的思考,总而言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广泛地汲取文化成果,不断地积淀智慧养分,接收知识的洗礼,让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发展,让我们一起关注孩子们的有质阅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意纯.微阅读时代“深阅读”推广模型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7):23.

[2] 刘井双.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对语文课外阅读的探讨[J].2018.

猜你喜欢

中职生
广西中职生耐挫折能力提高的措施研究
中职生教学实习的挫折教育
酒店专业“假日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太极拳文化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