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2020-06-23沈亚强王保君张红梅徐卫国高培国程旺大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环沟嘉兴市虾苗

沈亚强,王保君,张红梅,徐卫国,高培国,程旺大

(1.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嘉兴 314016; 2.嘉兴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嘉兴 314001;3.嘉兴市秀洲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 嘉兴 314001)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的一种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还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1]。稻渔综合种养由传统的稻田养鱼演变与发展而来,与之相比,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突出以稳粮为主,兼顾促渔、增收、提质和生态效益[2-4],养殖对象也由原来的单一的常规鱼类向高价值名特优水产品等转变,且发展主体以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发展势头强劲。根据《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5],至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187万hm2,并已逐步形成稻-蟹、稻-虾、稻-龟鳖、稻-鱼、稻-贝、稻-蛙及综合类等7大类24种典型模式。这其中,稻-虾连作、共作模式已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之一。

红螯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我国俗称小龙虾。在分类上属十足目,拟螯虾科,红螯螯虾属。红螯螯虾原产于澳洲北部的热带区域溪流,是目前世界上最优良的淡水虾类之一[6],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红螯螯虾肉质结实、滑脆,味道鲜美香甜,与海水龙虾肉质相似,其出肉率高,平均可达30%左右,远高于克氏原螯虾(14.4%)[7]。而且其个头明显大于国内常见虾类,在市场上颇受青睐。近年来,受南美白对虾以及罗氏沼虾等主流品种养殖效益下降以及小龙虾市场需求量大增等因素影响,掀起了一股红螯螯虾养殖热。红螯螯虾主流养殖模式为池塘精养,近年来,不少地区也开展了稻田养殖红螯螯虾的探索。2019年,作者在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古塘基地开展了稻田养殖红螯螯虾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结合嘉兴地区其他养殖主体经验,就有关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种养设施的构建

1.1 稻田的选择及改造

选择环境安静、无污染、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田底肥而不淤、旱季不干涸、雨季不淹没、进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的水稻田作为综合种养田。考虑到设施成本、管理等因素,田块最好长方形,单个面积以0.2~0.67 hm2为宜,长宽比1∶3左右。在稻田四周开挖一条宽1.5~2.5 m,深1.0~1.5 m,坡比1∶1.5的环沟,作为红螯螯虾栖息、活动以及高温避暑的场所,环沟面积控制在整个田块总面积的8%~10%。面积超出1 hm2的田块,可再在中间开挖一条宽0.5~1.0 m、深0.8~1.2 m、两头贯通的十字交叉型鱼溜。环沟内可适当种植空心菜、菱角等水生蔬菜或水花生、凤眼莲等漂浮植物,起到遮光降温和遮藏的作用,其覆盖面积不超过环沟水域面积的1/3。

环沟开挖时,将挖出的泥土直接用于加高加宽堤埂,并夯实,使堤埂平面高出稻田面0.8~1.5 m,堤埂面宽达1.0~2.0 m。要确保堤埂不裂、不垮、不漏水,以增加堤埂的保水和防逃能力。挖沟作业最后,在稻田一面保留一段宽3.0~5.0 m的土坡,作为机械下田作业的通道。

另外,可再在稻田四周做一条宽0.4~0.6 m,高出稻田面0.3~0.4 m的小田埂,以便于机械翻耕、施肥(必要时)作业时将稻田与环沟隔离开,从而减轻这些工序对环沟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稻田内合理设置若干个进、排水口。进水口通过管道与灌溉机房相连接,排水口则通过管道与外渠相连。所有的进水口均用80目的涤纶网布套住,所有的排水口则用40目的涤纶网布套住,以防野杂鱼等进入及红螯螯虾逃逸。

1.2 设置标粗暂养槽

红螯螯虾苗标粗时环沟水深控制在0.6~0.9 m,每投放1 000尾虾苗(规格0.8~1.0 cm)需7.5~10.0 m2水面,根据这一比例按所需投苗量确定环沟内标粗暂养槽长度后,在稻田一侧环沟用20目涤纶网布隔出该长度的一段环沟直接作为标粗暂养槽。涤纶网布隔断底部及两侧埋入泥中30~40 cm并压实。

1.3 架设微孔增氧装置及防逃设施

在稻田合适位置架设微孔增氧装置。根据养殖面积大小选择合适功率的罗茨鼓风机,并在稻田环沟内设置多个微孔增氧盘,微孔增氧盘通过输气软管及进气阀门与罗茨鼓风机下端相连。

红螯螯虾攀爬能力很强,在夜晚或阴雨天喜欢到陆地上活动,因此需架设防逃设施。架设防逃设施后也可防止青蛙、老鼠、蛇类等进入稻田。防逃设施材料可采用塑料膜、网片、石棉瓦、硬质钙塑板、砖墙或铝塑板等。逃膜/网/板埋入田埂泥土中15~20 cm,地面上留 30~50 cm,每隔1.5~3.0 m用木桩或者铁管固定。

2 种养技术

2.1 清塘除杂

直接采用漂白粉(含氯石灰)对环沟进行清塘除杂。采用漂白粉清塘一方面可以杀灭水体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以及各种野杂鱼、螺、虾、蟹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水体中的钙,以达到肥水、增加矿物质的效果。每667 m2(按1 m水深算)泼洒35%有效氯含量的漂白粉60~70 kg,或泼洒28%~32% 有效氯含量的漂白粉75~85 kg,泼洒6~7 d后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或有机酸类解毒。

2.2 投放虾苗

投放虾苗前10~15 d 向环沟内投放腐熟的有机肥或肥水膏等以培育浮游生物。环沟水深0.6~0.9 m,水温20~25 ℃时投放虾苗。苗种规格为0.8~1.0 cm,密度按稻田每667 m2投放1 cm左右大小的虾苗1 500~2 500尾,若养殖经验较为丰富,则可加大至4 000~5 000尾。放苗于晴朗天气的傍晚或日出前进行,放苗时要求环沟内水温与虾苗袋水温之差小于2 ℃,放苗前用少量环沟水徐徐加入虾苗袋内,直至两者水温接近,然后将虾苗袋放置在环沟内10 min后,再将虾苗放入环沟水体。

红螯螯虾对溶氧要求较高,水中溶氧必须保持在5 mg·L-1以上。投放1周内保持24 h增氧状态,其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启微孔增氧装置。放苗后逐步提高环沟内水位至1 m以上,虾苗在标粗暂养槽内暂养20~25 d 后即可撤掉隔断,期间保持水质清新活爽。

2.3 日常投喂及管理

红螯螯虾放苗第2天开始投喂澳龙专用饲料,将饲料均匀投在环沟坡岸的浅水边,每天清晨7:30及下午17:30左右各投喂1次。放苗初期日投喂量控制在750~1 250 g每万尾苗,后根据摄食、天气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红螯螯虾苗种投放后45 d内主要以投喂澳龙专用0号饲料为主,长至2~3 cm规格后即可转用1号料。

日常管理要注意水质调节,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透明度30~50 cm。当环沟水色不够鲜活时要及时换水,水位下降及时加注新水,在养殖中后期及高温季节保持环沟内水深1.2~1.5 m。每10 d投放1次离子钙制剂调节水硬度,每半月使用EM 益生菌调节水质、改良底质。坚持每天巡塘,注意观察虾的活动、摄食及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2.4 成虾捕捞

红螯螯虾个体规格达到50 g以上时,即可捕捞上市,采用地笼起捕。待地笼基本捕不到时,最后将环沟水排干,干塘捕捉。

2.5 水稻种植

水稻品种宜选择抗病、抗倒伏且米质优的品种。直播或移栽,适期早播,浙北地区一般 5月底至6月初播种。每667 m2用种量直播田块常规水稻品种3~4 kg,杂交水稻品种0.75~1.5 kg,鱼塘专用水稻品种0.2~0.35 kg,早播用种量宜低,迟播可适当增加用种量。常规和杂交水稻品种移栽行距20~30 cm,株距15~30 cm,每穴2~3 株,鱼塘专用水稻品种移栽行距50~60 cm,株距50~60 cm。另外,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通则》(SC/T 1135.1—2017),稻渔综合种养应保证水稻稳产,平原地区水稻产量每667 m2不低于500 kg,丘陵山区则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为保证产量以及绿色栽培,建议在水稻种植前,每667 m2施用商品有机肥0.5 t,后期可视水稻长势酌情施肥。

3 红螯螯虾品质

分别对稻田综合种养与池塘单养模式红螯螯虾的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1)表明,稻田养殖的红螯螯虾品质与池塘养殖的相似,部分指标如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甚至高于池塘单养模式。

表1 稻田养殖与池塘单养模式红螯螯虾品质表现

注:2 种养殖模式均未检出汞、砷、磺胺类、呋喃唑酮代谢物、己烯雌酚、氯霉素;-表示未检出。

4 产值与效益

根据作者于2019年开展的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试验,所种植水稻品种为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优质软香晚粳品种浙禾香2号,每667 m2投放虾苗1 500尾。

每667 m2产值。水稻按净面积,每667 m2产量达557 kg;环沟面积占比为10%,按田块总面积计,每667 m2产量达501 kg,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要求。稻谷出米率按70%计算,销售价格按平均10元·kg-1计,稻米销售产值达3 507元,较传统水稻单种模式效益明显提高。红螯螯虾按田块面积计,每667 m2产量达27.5 kg,销售价格按平均100元·kg-1计,红螯螯虾产值达2 750元。两者合计6 257元。

每667 m2成本。田间设施改造以及增氧设备等基础设施按10年折旧计算,每年折旧费约1 500元,虾苗及水稻种子成本930元,饲料成本330元,肥料及水产药品成本180元,水电费用100元,整田、机械收割以及运输成本100元,人工移栽、除草以及管理成本640元,土地流转费用1 000元,合计4 780元。

每667 m2效益可达1 477元。

5 小结与讨论

嘉兴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稻作历史悠久,一直是浙江省最大的粮食主产区,水稻生产在全市乃至全省占有重要地位。2018年,嘉兴市水稻播种面积8.72万 hm2,总产量67.09万t,分别占全省的13.4%和14.1%。嘉兴境内河网密布,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嘉兴市既拥有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及产业传统优势,又有提速增效的巨大潜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既能满足“菜篮子”“米袋子”“钱夹子”等多种需求,也是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几年,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尤为迅速。截至2017年底,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已达1 962 hm2,农作物产量达18 083 t,渔业产量达11 741 t,总产值达7 38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嘉兴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也已从单纯稻鱼共生,逐步发展成稻鱼、稻虾、稻鳖三大类型,形成多种本地化模式。

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水产动物的排泄物以及残饵增加了稻田水体及土壤的有效养分,从而减少了肥料的投入;而水产动物对水稻的病虫草害也有较好的生物防治作用,能降低农药用量;使得产出的稻米以及水产品均能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符合当前广大市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因此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作者开展的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试验来看,在投放较低密度虾苗的情况下,每667 m2能获得近1 500元的收益,较水稻单种模式效益明显提高,且水稻产量也能获得保证,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环沟嘉兴市虾苗
2022虾苗采购指南全新出炉!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
嘉兴市第一医院
不降价,不促销,业务员仅3人,他们一年却能卖出虾苗50多个亿
嘉兴市第一医院
2021虾苗采购指南出炉了!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
嘉兴市第一医院
青虾育苗新模式
——环沟直放抱卵虾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稻田养殖小龙虾 冬季温棚育苗技术
育苗成活率平均提高10%!拜耳打出“王炸”,联手诺维信双雄出击,在虾苗行业祭出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