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配合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2020-06-23张卫东刘文晶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9期
关键词:火针湿疹皮损

杨 凯,张卫东,刘文晶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湿疹是诸多不同内外因素导致的一类炎症性皮肤病,具有明显渗出倾向。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可演变为慢性湿疹,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湿疹发病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血液循环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内脏病变;外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及气候条件刺激、细菌及病毒感染、药物因素等,其病理原因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1]。目前,西医治疗湿疹主要以抗感染、抗过敏为主,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镇静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激素类药物虽短期有效,但不良反应大且易复发,外用药物长期应用也会出现耐药性[2]。中医认为,脾虚和血虚是慢性湿疹的内在因素,治疗时可采取火针结合穴位自血疗法。临床研究表明,火针治疗慢性湿疹,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散结、祛除湿热的作用,穴位自血疗法属于非特异性刺激手段,可发挥非特异性脱敏功能,强化白细胞吞噬,提升机体免疫功能[3]。本研究在前期临床观察基础上,观察火针结合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针灸医院国医堂及皮肤科收治的60例慢性湿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0岁,平均(41.52±5.62)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9年,平均(39.87±6.34)个月。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9岁,平均(40.63±6.1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平均(38.30±5.14)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湿疹的相关内容[4]:急性或亚急性湿疹长期未愈且不断复发可演变为慢性湿疹,或发病初始为慢性湿疹;皮损或见于多处,或见于一处,泛发性/局限性浸润肥厚,见棕褐色(或带灰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有小部分鳞屑分布于表面或为苔藓化,大多并存丘疱疹、抓痕、痂皮,存在湿润趋势,大多高复发,或轻或重,存在阵发性瘙痒表现。

1.3 纳入标准 年龄18~60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湿疹;治疗前2周内未口服抗组胺药物,未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前1个月内未系统接受免疫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皮疹局部合并严重的细菌或真菌感染者;合并心脑血管、内分泌、造血、肝肾系统等重度原发病、恶性肿瘤、精神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不能坚持火针和自血治疗者;未按时复诊及自动终止治疗者;孕妇或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选穴:阿是穴、肺俞、膈俞、脾俞、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冲。操作方法:患者取伏坐位,常规消毒后,于阿是穴皮损边缘围刺,针尖向皮损中心处斜刺,各针相距2 cm,足三里、阴陵泉用0.35 mm×40 mm毫针针刺30 mm,余穴用0.35 mm×25 mm毫针针刺20 mm。采取平补平泻导气手法,得气后留针0.5 h。每2 d治疗1次,治疗4周。

2.2 治疗组 采用火针结合穴位自血疗法治疗。①火针疗法:取湿疹局部阿是穴为主穴,肺俞、膈俞、风市、血海、阴陵泉、三阴交为配穴。操作方法:碘伏消毒湿疹部位,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持细火针(0.50 mm×25 mm)针柄,左手将已点燃酒精灯趋近施术处;将针身放在火焰上烧红至发亮后迅速刺入湿疹皮损处,点刺深度为5~7 mm,随即出针。在皮损边缘围刺,保持约1 cm的针距间隔,手法宜轻。配穴常规消毒,用火针垂直点刺10~15 mm。每周2次,治疗4周。②穴位自血疗法:取穴为双侧曲池与足三里。操作方法:碘伏消毒施术穴位,用无菌注射器(10 mL)抽取8 mL肘部静脉血,立即刺入穴位;慢速进针达一定深度,患者局部感酸麻胀痛即可,待回抽无血,将血液注入穴位,每穴2 mL出针后按压约针孔3 min。每周1次,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湿疹面积: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评估[5]。临床症状评分:红斑、丘疹、表皮剥脱、苔藓样变等临床表现按严重度计分,无计0分,轻计1分,中计2分,重计3分;湿疹面积评分:将身体分为4个部位,即头颈、上肢、下肢与躯干,将患者手掌面积设为1%,根据我国“新九分法”变换为皮损在此处占比计算各处的面积评分,无为0分,<10%为1分,10%~19%为2分,20%~49%为3分,50%~69%为4分,70%~89%为5分,90%~100%为6分。根据身体各部位面积在全身面积占比指数(头颈:1/10,上肢:2/10,躯干:3/10,下肢:4/10)计算EASI总分:EASI总分=0.1×头颈部面积评分×头颈部严重度评分+0.2×上肢面积评分×上肢严重度评分+0.3×躯干面积评分×躯干严重度评分+0.4×下肢面积评分×下肢严重度评分。②瘙痒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以2013版《湿疹中西医诊疗指南》为评估标准[6],备一游动标尺(长100 mm),两端各对应0分、10分,0分为无瘙痒,10分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瘙痒,患者标出体现自身瘙痒状况的相应部位,按mm读取,并记录评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综合EASI及VAS评分总积分评定临床疗效。痊愈:皮损彻底消退,症状消失,积分下降值达95%及以上;显效:皮损大部分消失,症状明显减轻,积分下降值为70%~94%;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积分下降值为50%~69%;无效:未见明显皮损消退表现,症状无缓解,或更为严重,积分下降值在50%以下。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湿疹面积和瘙痒程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EASI、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湿疹患者治疗前后湿疹面积和瘙痒程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慢性湿疹患者治疗前后湿疹面积和瘙痒程度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EAS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6.90±1.32 1.62±0.73△▲ 2.16±0.73 0.64±0.31△▲对照组 30 6.93±1.17 2.52±1.06△ 2.28±0.56 0.90±0.43△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湿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通常认为是在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缺陷等机体内部因素基础上,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湿疹属中医“湿疮”范畴,慢性湿疹发病主要因先天缺陷、后天饮食不节,使内生湿热、风湿热邪外侵,两邪互冲,导致肌肤受损,长期伤阴化燥,使经络受阻,造成血虚风燥或血不荣肤,引发此病。火针善以热引热、开门祛邪、借火助阳,具有活血通络、引湿热之邪外出、消肿散结之效。慢性湿疹的痒症通常受风邪影响,借助火针开门祛邪的作用,直接疏泄腠理,祛除风邪,同时借火助阳,使血热而行,血行风灭,实现止痒目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火针可调节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并通过增强机体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促进代谢与细胞修复,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恢复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8]。20世纪中期,穴位自血疗法开始在临床推行,目前该疗法已发展为一项独特疗法,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穴位自血疗法能刺激体内抗原,介导不发热的蛋白应激反应,促进抗体生成及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分泌溶酶体抗外部变应原刺激,促进患者痊愈[9]。火针配合穴位自血疗法集中医传统的针刺、放血、穴位注射于一体,引邪外出,湿毒尽除,达到祛风止痒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火针结合穴位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佳,维持时间长,安全有效。但由于火针及穴位自血要求患者有一定的耐受度,故治疗前需做好患者心理辅导,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同时,慢性湿疹的复发周期较长,临床应进一步随访观察治愈患者情况,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方法的优越性。

猜你喜欢

火针湿疹皮损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TLR7/9通路表达的研究
总有过敏、湿疹,可能是太讲究卫生惹的祸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