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瘦西湖

2020-06-23王杰

银潮 2020年6期
关键词:钓鱼台长堤瘦西湖

文/图>>>王杰

“烟花三月下扬州”“绿杨城郭是扬州”。从隋唐开始,扬州陆续建园,清代达到极盛,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次南巡,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李白、杜牧、苏轼、朱自清等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较之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另有一番清瘦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桥”是扬州清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祯年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后相继重建,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现已改建为3 孔低坡石板桥。

从大虹桥至徐园门前,是一条600 米的长堤。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此景为“长堤春柳”。春意盎然时,柳叶舒展,桃花盛开,湖上微风吹来,那柳丝婀娜起舞,树影婆娑。正如诗人陈其工所写,“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

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园是瘦西湖正门进入的第一个园,入其中顿感江南园林的精巧。未到过瘦西湖的人,以为这就是瘦西湖的风貌,其实这正是建园者的精巧心,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穿过徐园后门,来到小金山。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借乎小”。

小金山西麓有一条岸柳成行的长堤伸向湖心。长堤的顶端是钓鱼台,素油涂抹梁檐,朴实无华,檐口“钓鱼台”三字匾,是美术教育家刘海粟所题。两边槛联,上联“浩歌向兰渚”是唐代徐彦的佳句,下联“把钓待秋风”是唐代杜甫名言。钓鱼台三面各开圆洞门,以门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称。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象征。因桥上建有五亭,便称为“五亭桥”。此桥由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而建,因其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又叫“莲花桥”。桥有15 孔,孔孔相连,桥亭结合。五亭桥南面为莲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塔身为砖结构,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

熙春台取《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熙春台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转折之处。它是当年乾隆皇帝祝寿地,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留下的千古绝句。二十四桥以其清丽俊爽的景色、迷蒙空幻的意境,拨动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

猜你喜欢

钓鱼台长堤瘦西湖
十二月的瘦西湖
忆(通韵)
湖心亭看雪
Parks In Yangzhou
贵州钓鱼台国宾酒业有限公司
游扬州瘦西湖
问客
当雾霭遮住了远山
稳坐“钓鱼台”
瘦西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