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咕咚”来了,怎么办?

2020-06-22邓红萍

新班主任 2020年6期
关键词:真知常识理性

邓红萍

有个寓言叫《“咕咚”来了》:一个木瓜“咕咚”一声掉到水里,一只小兔子没看清,吓了一跳,以为是妖怪,撒腿就跑,边跑边喊“‘咕咚来了”。树林里小猴子、小鹿、小羊等所有小动物都不知“咕咚”是什么,皆惧,便成群结队跑起来,边跑边喊“‘咕咚来了”。幸遇一头长着白胡子的老狮子,问明缘由,察看现场,讲清原委,小动物们方安。

这一幕,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何其相似!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信息社会之中。我们应当幫助孩子建立大信息的观念,告诉他们社会是开放发展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事情,产生各种信息,特别是当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发生的时候,各类信息更加密集。我们要告诉学生,其实我们每天也在制造并传递一些事情和消息,比如看到一个同学在哭,有的同学会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还会猜测哭泣的同学可能被人欺负了。我们还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各种猜疑、谎言、谣言也是大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帮助学生建立大信息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惧怕信息社会,不要忌讳、回避各种信息。

学生感性地认识世界,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也会逐渐变成有经验的“老狮子”,变得理性客观。然而,仅凭原生态的生活教育,孩子由感性变理性的路太漫长,甚至付出的代价太大,有些人可能到老也没能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最后成为“老天真”或“老愚”。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甄别信息,处理信息呢?我认为至少需要从3个方面指导孩子学习与练习。

一是常识。常识即常见知识。知识让人智慧,无知使人蒙昧,这是真理。不知天文常识就会如古人认为天上有狗在吃月亮;不知医学常识就会任凭“神医”瞎说与忽悠;不知社会常识就无法辨别社会中的是与非,虚与实。常识在哪里?在生活中,在学校课程之中,在厚厚的百科全书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向生活学习,在学校不能只学习所谓的主课,要学好各门学科,涉猎各种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及社会常识。这是教育首先要做到的,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

二是思辨,即思考辨别。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以及质疑与设问的习惯。网传“神药”是真的吗?听说的那起车祸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微信消息到底是真还是假?……凡事皆质疑。“这是真的吗?”“到底怎么回事?”应该成为学生的口头禅。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给学生思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是思辨常用的方法,学校应当多通过实例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有了思辨意识、方法和能力,学生自然能妥善处理各类信息。

三是求证,即用行动探索。面对信息,我们要支持学生进一步求证与探索。指导学生去调查,去咨询,去网上搜,探寻信息的真实性,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有人说新冠病毒是一场阴谋?新冠病毒真的是野生动物传给人的吗?新冠病毒为什么会在全世界蔓延?等等,都可成为学生求证探索的课题。学生在求证与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辨别信息的真伪,而且能养成追求真知的态度和探索精神。

信息纷飞的社会,一不小心,一条不明信息,“咕咚”就来了,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导并鼓励学生直面信息。求知、思辨、求证、探索,是为上策,借此让学生变智慧,变能干,直至养成追求真知和真理的品格。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真知常识理性
实验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实践出真知
欲望膨胀
常识:哪杯更冰凉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