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可夫斯基《儿童曲集》在民办高校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020-06-22肖玏

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教学

肖玏

摘 要:由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儿童曲集》对于初级钢琴学生来说犹如一笔伟大的财富。文章针对《儿童曲集》在民办高校基础教学的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促进钢琴基础教学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曲集》;钢琴教学;柴可夫斯基

一、《儿童曲集》简介和创作背景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出生在一个距离莫斯科很远的小镇,他的家庭没有任何音乐背景。1861年,他进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班学习,而后成为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在这里他学习了和声、复调、配器和写作。1863年对音乐始终充满热爱的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司法部的工作转身投入到音乐事业中。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他一面深感俄国沙皇专制的黑暗与腐朽,人民深受其害,一面却又不得不成为专制王朝的拥护者,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充满时代悲剧性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对俄罗斯民主主义的向往和追求。

1878年4月,柴可夫斯基结束了在国外的创作,回到了乌克兰首都基辅旁边的小村庄,和他的妹妹还有亲戚达维多夫一家生活在一起。此时正值那里结束长达大半年之久的冬天,开始进入春天之际,万物复苏的景象和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得他心情愉悦。柴可夫斯基一直以来都想像舒曼一样,为丰富儿童音乐作品做出一些贡献,在这种和谐轻松的气氛下,他完成了他在心中思索已久的作品《儿童曲集》。这也是他为他的侄子瓦洛加·达维多夫而作,他在1878年出版的《儿童曲集》扉页上写道:“献给达维多夫的《儿童曲集》,为孩子创作的小品集,模仿舒曼作品Op.39而作。”

二、《儿童曲集》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儿童曲集》一共收录了24首作品,由于是柴可夫斯基为儿童所作,所以作品整体篇幅较为短小,但却精致细腻,富有民族风格又不失童真。充分运用此书,将其作为民办高校钢琴基础课的教材,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欧洲民族风格,让枯燥无味的课程丰富起来。

(一)《晨祷》

《晨祷》是《儿童曲集》的第一首作品,柴可夫斯基为这首作品写了俄语标注тихо,译为安静,同时还标注了Andante,是“行板”的意思,可见作者希望演奏者充分感受到他的意图。全曲速度缓慢,旋律宁静委婉,优美动听。这是一首带尾声的单二部曲式,一共分为三段,第一段1到8小节,第二段9到16小节,尾声17到24小节。其主题和调式变化都比较单一,第一段为G大调开始后转为D大调,第二段以及尾声为G大调。由于材料的单一性,所以作者大量运用了重复主题的写作方式,学生在弹奏中会因为乐句重复弹奏而产生惰性思维,他们会平铺直述没有任何变化地去弹奏,因而导致弹奏出来的音乐不仅机械化,还会像白水一样索然无味。而作者则是想通过重复主题来表现出乐曲的诉说感,就像人在低语一样。此曲还有非常饱满的民族性,俄罗斯是一个宗教大国,东正教的教堂遍布整个国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村庄,人们都很虔诚地信仰着宗教。笔者认为,作者创作时也一定是在一个宁静的清晨,站在窗前一边感受大自然带给他的生机勃勃,一边感谢神明所带来的美好生活并祈禱他能得偿所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对重复主题的部分做出改变,从第二段第9小节开始,可以逐渐加强,着重突出右手双声部里面的高声部,把情绪推向全曲的高潮部分,但也不必过于激情澎湃,依然要保持其音乐像诉说一样娓娓道来的感觉。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这首乐曲是以俄罗斯合唱形式来写作的,完整的四个声部从乐曲开始到结束贯穿始终。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忽略声部问题而把左右手的双声部当作普通音程来弹,这样就会出现声部不突出、音色过于呆板的问题。其解决方式是教导学生把右手的双声部分开来用两只手弹,即右手弹奏双声部里的“女高音”部分,而左手弹奏“女中音”的部分,同样的方法也可用在左手的双声部上。在做此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学生突出弹奏右手的部分,先从听觉上改变他们对双声部的感知,为之后练习突出双声部的高音起到一定的作用,继而在双手合练中充分表现出多声部的立体感,也为他们以后弹奏大型多声部乐曲奠定一些基础。除此之外,持续音的运用也是这首乐曲的一个特点。斯波索宾在《和声学教程》里对持续音的定义是“其他声部作各种和声进行的同时,在低音部延续或重复的音叫做持续音”。柴可夫斯基在曲集中大量运用了持续音的各种写作方式,作品从第16到21小节的左手部分就是典型的低音声部的持续音,能巩固调性,增强诉说感,对结尾起铺垫的作用。学生在弹奏中难以控制好持续音的强弱,使得低音声部在曲调中过于有存在感,尖锐刺耳,完全盖住了主题声部。其解决方式依然是分手分声部练习,同时还要注意左手在弹奏时既要稳定而有颗粒感,但音与音之间又不能间隙过大。

(二)《德国歌曲》

《德国歌曲》是一首充满德国当地传统民间歌舞元素的小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为了体现民族主题音乐形象的丰满,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学生在弹奏过程当中往往会忽略乐段的对比,而一强到底或者没有任何的强弱以及情绪上的变化。教会学生划分好乐段并在弹奏中进行强弱和情绪上的对比,以凸显出德国民歌丰富的色彩内涵是一个重点。划分好乐段之后,划分乐句也是弹奏这首乐曲的难点,此曲屡次出现两个乐句的分节点在一个节奏型中的写作方式,学生在练习时容易被节奏型所干扰从而忽略乐句之间的呼吸换气,更有甚者因为无法掌握如何在附点节奏型中间呼吸而随意呼吸导致不仅乐句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是错误的。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弹奏的同时做唱谱的练习,做到弹和唱的统一,歌唱性的练习能帮助学生在正确的节奏下找到呼吸的节点,良好地完成乐句。在作品的第二部分,还出现了两组小连线,学生在弹奏小连线时容易忽略手腕的运用,导致音乐色彩呆板,缺乏弹性。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手腕进行上下运动,在手腕一落一起一个动作中完成小连线的弹奏,其第二个音还要比第一个音更短促更有弹性,但却不能把二八错弹成附点节奏型,要做到节奏的精准。

(三)《那不勒斯歌曲》

《那不勒斯歌曲》充满了意大利民谣之乡那不勒斯民歌的风格,旋律灵动甜美,节奏清新明快富有歌唱性。作者运用了非常规的曲式结构来诠释这一民间歌曲的特色,全曲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到36小节,此部分为行板,节奏略微缓慢,旋律悠扬富有抒情性。第二部分37到54小节,此部分则是速版,节奏快速而急切,旋律轻快又热情洋溢。作者通过使用不同主题材料和音乐情绪的对比手法表现出那不勒斯歌曲自由且热烈的风格。这首作品有两个重要的点是老师们在教学中需要着重注意的:第一点是第一个部分的左手部分。作者在左手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和弦跳音,首先弹奏和弦时要确保三个手指同步并且使用同一种力量往下弹奏,其次跳音的弹奏需要手指往上快速地提抓,保持手指的弹性并且音与音之间要有较大的间隙。学生在练习时由于手指的独立性较差,会造成和弦弹奏差音又不均匀的状况,再加上还需要跳奏对他们来说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在练习时要先进行和弦的弹奏练习,待弹奏均匀稳固之后加入跳奏,让左手的伴奏旋律更加清晰明快且富有弹性。第二点是第二部分的右手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同音反复的写作手法,在同音反复时还加入了小连线连接跳音。此处的同音反复需要用到轮指的弹奏方式,要求手指转换速度快,具备良好的獨立性和弹性,这对于初级钢琴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学生在弹奏时容易因为手指的独立性差,三四指分不开而且没力气,加之小连线对手腕的灵活度需求之高以及跳音对手指弹性的要求,出现换指缓慢或者无法换指,右手一带而过,弹奏不清晰,小连线和跳音都没法达到要求的情况。因此,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慢速练习,同时可以配合《哈农练指法》里的轮指练习,以提高手指的转换速度和独立性。轮指练习好之后再加入小连线和跳音练习,最后才是加速练习。在练习小作品时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也是为学生之后弹奏大型作品奠定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充分理解和弹奏柴可夫斯基的《儿童曲集》是非常有必要的,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以及弹奏方式的丰富程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弹奏水平和感知音乐的能力,扩充他们对欧洲民族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勃里别京纳.柴可夫斯基传[M].仲文,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M].逸文,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钢琴教学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因材施教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柴可夫斯基“自以为是”
美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