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促进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2020-06-22邱展平
【摘要】本文论述让学引思的教学策略,建议教师借助让学引思,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让学引思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139-02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思结合,倡导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巧妙地设计教学流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通过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将“学”与“思”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并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促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学会质疑,引导学生思学结合
学生的学习理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地提出问题,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障碍,将问题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学会质疑,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思考。如果学生能够就学习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那就表明学生已经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了认知冲突,实现了思与学的有效结合,从而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串数字:2、4、6、7、10,然后让学生从这5个数字中选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字。此时有学生迅速举手回答:“数字10是与众不同的,因为数字10是两位数,其他的数字都是一位数。”但马上也有不同的声音响起:“不对,应该是数字7,因为其他的数字都是偶数,只有7是奇数。”就这样,学生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此时,教师没有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众不同的标准是什么?学生马上认识到:一个数字的与众不同,需要从它的选择标准来判断,标准不同答案就会有所差异。当学生意识到这个结论之后,又找出了其他分类标准:数字2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其他数字都大于3,只有2小于3……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奇数与偶数”得出数字7与众不同。
本案例,很多学生都能够依据教学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但这个答案是不是教学所应得出的答案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有效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学思结合。
二、静心思考,引导学生解释交流
俗话说:静能生慧。静是学生潜心思考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提升自我的决定要素。在“让学引思”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份安静中静心思考,尽情地享受这份丰富的静谧。当然这份“安静”并不是特指环境的悄无声息,也可能是一种洗耳恭听,静下心来倾听师生间的对话、生生间的交流,从倾听中获得知识的沉淀,进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心中的真实想法,从而与他人产生思想的共鸣,通过对话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让学生按小组提前准备一袋不同数量的糖块。上课之初,教师出示问题:“请同学们拿出小组中糖块的1/3。谁来说一说,应该怎样拿?”学生很快就回答道:“将糖块分成均等的3份,从中拿出1份就是1/3。”学生边说边做,很快拿出了糖块。教师继续提问:“说一说,你拿了几块糖果?”学生纷纷举起手中的糖块,有3块、4块、5块……最后学生很快发现,每一组成员手中拿到的糖块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皱起眉头开始思考,一段时间后有学生舒展开眉头,开始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每个小组准备的糖块数量不一样,有的是9块,有的是12块……所以每一组成员拿到的糖块不一样。
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并将心中的想法与他人交流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三、亲历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不良习惯,学生总是在一味地等待、接受教师传授知识,而不想自己去发现、探究相关的问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知识探究,自主构建知识系统,真正地感悟和体会数学理论知识,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出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启发性引导式教学,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内涵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等腰梯形”等知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构成的?也就是让学生说一说:等腰梯形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又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课前准备的学具探究所学图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开始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用剪刀先从纸片上剪下一个等腰梯形,再沿着等腰梯形的上底两端的高线剪下梯形的两个角,这样梯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再利用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先剪出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梯形,然后将其中的一个梯形图片颠倒,与另一个拼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先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就得到梯形面积公式。
由案例可知,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互助合作,引导学生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设计者和引导者,要时刻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教學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激发学生合作愿望,释放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彼此交流互动,彼此间分享知识和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6根小棒,每6人一個小组。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在不损坏小棒的前提下,试着将手中的小棒均分为1份、2份……6份,看哪一组最快完成。学生快速分配任务,小组1号同学负责将小棒分成1份,2号同学分成2份,以此类推。很快有些同学分好了,而每组中的4、5号同学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家是不是可以重新调配一下小棒根数,应该怎么调配呢?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想要均分成4份,就要将另一个同学手中全部的小棒拿出来,或是小组内有4人拿出1根小棒,另外一人拿出2根小棒……学生热烈地讨论、交流心中的想法。
由案例可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相互伸出援手,相互帮忙,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改进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的真正目的是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让学引思”的数学课堂评价,应该是多元化评价,不能将评价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展开自我评价和反思或互评和反思,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乐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主动地思考问题,全面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评价必须要兼顾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提升点,进而体验知识学习的快乐,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学生运用测量、拼剪等方法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进行探究之后,有学生提出:“将一个长方形先沿对角线折叠,可以形成两个三角形,因为长方形内角和是36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笔者给予该生肯定与赞赏:“你的方法确实能够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而且你的方法和其他人不一样,说明你很善于思考。”这时,有学生提出:“这个方法验证的是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师:“那么用该同学的思路能不能验证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呢?”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最后发现可以用不规则的四边形折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同样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教学中,学生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多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快速旋转,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课堂高效进行。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让学引思,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构建了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简介:邱展平(1968— ),广西昭平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