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方法
2020-06-22罗红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方法,建议教师创设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等,引导学生亲历数据采集、整理等活动,从而逐步培育学生数据收集、描述、整理、分析、推断等方面的意识,使其数据分析观念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采集 数据整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130-02
數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对数据的整体情况的把握而做出的合情推理等思维表现。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体验学习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在对数据的来源、表述数据的方法等做出合理的评判之时,使学生理解数据的重要性,进而在数据采集、分析、思考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用平均数、众数等概念去对待数据,从而增强学生对数据的亲近感,促使其数据分析意识得以强化,数据分析观念获得培育与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经历真切活动,感知统计
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要落实在具体的、真实的、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学生有亲身体验,才会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产生兴趣,对数据的分析、合情推理等产生向往。教师要帮助学生经历“有所体验”“有所经历”“有所从事”等数据统计分析的重要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培养数据分析意识。
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必要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思考等,让他们学会从统计的角度去解读男女生套圈谁更准,也就是命中率高低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数据统计对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图的引导下更科学地解读“移多补少”的本质,使得平均数的核心要义得到强化。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之初,教师利用教材中的主题活动素材创设观察讨论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班级套圈比赛中,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会在情境图以及自身学习经验的支持下进行思考:“男生准一些,你们看,男生套中的个数比较多,不像女生大多只有1个。”“不对!我认为女生准一些,你看套圈套得最多的女生可是套中了10个,比男生的最高纪录9个还多1个呢。”学生的争议会诱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也有助于他们更精准地解读文本中所呈现的数据信息。学生在不同声音的启迪下、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中,逐步感悟到,男生和女生谁套圈更准,不是看一个特殊的学生表现,也不能看集体的总数,而是要看每一个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平均数,从而使对问题的思考更接近真相,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睿智,充满灵气。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学生会在图表审视中发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代表他们套圈数的直条是高低不一致的,要研究获得平均数,让每一个都变得一样多,就得把多的直条移补到少的那些直条上,最终让所有的直条一样高。这样的学习体验,会促进学生对平均数的本质有较为直观的感知,学生也在分析中形成一种较为理性的感悟,进而为建构平均数概念提供了知识保证和思维支持。
可见,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过程,学生才会对数据产生亲切感,体会到平均数的本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进而使学习建构更加平实和富有实效。
二、经历数据收集,感悟统计
数据采集是学生感知统计策略、感悟统计思想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也是有效培育学生数据分析意识、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解读知识结构,科学谋划教学细节,引导学生在数据采集、数据整理等系列学习活动中更好地体悟数据的价值,感悟统计方法,进而接纳统计思想,提高统计意识。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情,利用学生熟悉的学习素材或资源,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在这些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感悟数据整理的作用,从而树立学好统计知识的信心,也能较理性地接受统计思想的熏陶。
首先,教师要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并据此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森林小学的课余生活真丰富,你们看,小羊们在干什么?小狗们呢……”一年级学生喜爱小动物,为此,他们会更加投入地观察情景图,观察也会更加细致。“小羊中有的在读书,有的在下棋,还有的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狗们参与了下棋、读书和做游戏。”……积极的学习观察,使得小动物的活动项目得以体现,也使得它们参与的活动项目得以明确,从而为学生收集数据提供感知积累。
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小动物的数量进行分类收集与整理,使活动项目信息更加明晰。“读书的有2只小羊、2只小狗、1只小熊,一共是5只动物。”“下棋的有2组,共4只动物,分别是2只小羊、1只小狗和1只小熊。”“做游戏的有3只小羊、1只小狗和2只小熊,合起来是6只动物。”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信息,对数据进行有序收集。经历不同的思维碰撞,学生会发现,还可以按照小动物的类别进行归类统计,从而发现小羊有7只,小狗有4只,小熊有4只。可见,要使学生较好地接受统计这一特有的观念,凭空想象是难以奏效的,它需要学生有亲身经历的体验过程。学生亲身参与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活动,才能自发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及相关的信息分析与判断。在不自不觉中,学生的统计意识得到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得到发展,逐步形成统计意识。
三、经历问题解决,建构统计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深化。数据分析意识的培养,也需要这样的经历。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让学生亲历数据采取、数据整理等系列活动,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学习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信息的推断等,从而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统计知识的有效学习,使统计观念得以强化,也使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获得发展。
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问题解决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知识去分析思考,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加速平均数概念的形成以及平均数认知的科学建构,最终促使学生的统计意识不断增强,统计意识不断强化。
首先,教师创设辩论学习情境,助力平均数的深入理解。教师可设计以下学习情境:李师傅到某机械公司应聘,招聘启事上写“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6000元左右”。可是,工作一个月后,他得到的报酬仅有4000元。他非常不理解,小朋友们能帮帮他吗?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诱发了学生的思考,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去解读平均数。
其次,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习题资源,促进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如结合教材中的第5组习题,教师可通过改编使之成为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最好的巩固素材。如:(1)四年级(3)班学生平均体重是28千克,这说明全班42个人,每一个人的体重都是一样的,都是28千克。(2)小马要过河,小马身高125厘米,河水的平均深度只有98厘米,它一定能安全地渡过河。(3)科技小组平均每人有3台无人机,但是小明可能会有5台,小华只有1台。
通过不同的事例,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认真思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平均数的本质,真正建构对平均数的认识。这样的体验学习活动,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情趣和挑战。
总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重视学情现实,让学生在详实的学习体验活动中自觉地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等,进而提升他们对数据的亲切感,助推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发展。
作者简介:罗红(1969— ),女,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