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文本范例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2020-06-22陈梦思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素材文本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论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提出依托语言语境,品味特色化的词语;关注文本句子,辨析独特化的句式;紧扣素材内容,形成多元化的视角;基于谋篇布局,关注多样化结构的教学建议,从而为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文本 范例 素材 资源 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112-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用能力的训练就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常态。能够入选部编版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和品鉴的训练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资源优势,为学生制订科学的教学内容,搭建扎实的语用训练平台。

一、依托语言情境,品味特色化的词语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性单位,是作者进行表情达意、阐述观点的重要资源。但是,学生并不需要掌握课文中所有的词语,但具体需要掌握哪些词语,还需要教师进行筛选。一般来说,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词语富有鲜明的色彩、真挚的情感,一些具有特色的词语还呈现出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似的特点,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之下,一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其实都蕴藏着一种精神、承载着一种情感、彰显出一种风格,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的特色化词语,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比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中,作者描写微风吹过树林时发生的声音,运用了“呢喃软语”这个词语。如何教学这一词语呢?教师可以设置三个层次:首先,联系上下文,紧扣语段先后出现的“轻轻柔柔”“温柔”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先初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其次,结合语境展开想象:微风会对树叶说哪些“呢喃软语”呢?引导学生感受微风对树叶的祝福、关心等内容,知道并不是声音轻柔就一定是“呢喃软语”,说出来的话还应该是令人温暖的;最后,播放轻柔的音乐,并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将这个词语的感知融入自己的认知体验之中。

教师只有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语境理解、诵读巩固等展开细究,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二、关注文本句子,辨析独特化的句式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文本句式是作者智慧地进行遣词造句的集中性体现。教师在开展语用训练的过程中就应该将关注力聚焦在课文中一些独特的句式上,关注文本语句与常态化语句在结构上的不同点,从而感知作者如此表達的用意以及形成的表达效果。

比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作者梁晓声写出了这样的语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很显然,这样的语句是极具特色和个性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试着口头表达自己对“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这两句话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形成认知矛盾——如此简单而清晰的话,为什么作者要费尽周折,运用连续倒桩的方式来呈现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展开深入的解读,真正认识到作者将人物的动作前置处理,不仅能够更加突出人物的动作,同时也是自身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通过前置处理的“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等动作,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将注意力都聚焦在母亲身上,感受母亲的不易,更有效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尤其是母亲在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能如此支持“我”买书、读书的感谢之情。

很多教材中的句子有其独特的意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聚焦于句式上,并通过句式变换、斟酌等方法深入解读,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如此进行语言句式表达的目的和作用,从而为深入解读文本乃至深入感受作者情感提供帮助。

三、紧扣素材内容,形成多元化的视角

多元化视角是指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对故事的内容以及素材进行多角度地展现与描述。文本表达的视角并不是作者随心所欲选择的,而是把所要描写的素材、阅读对象的特点以及自身的表达用意等多个元素结合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与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需要关注作者写作层面的要素,其中对叙述视角的关注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鉴赏、迁移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比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作者苏轼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描写了这样的故事:书画爱好者杜处士将戴嵩的《斗牛图》视为至宝,在一次分享交流中,一位牧童指出这幅画中出现的错误,解释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由于这篇课文属于典型的题跋文体,是对戴嵩《斗牛图》特意所作,因此作者选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更有助于作者以客观的视角来描写两个人物的不同表现,并顺势揭示出自己想要呈现的道理。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大意,还对作者选择的叙述视角进行审视,同时鼓励学生思考:这个故事还可以选择哪些不同的视角来描写?很多学生提出可以从杜处士的视角来描述自己所经历的过程,也可以从牧童的经历来描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对此,笔者相机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重新讲述故事,并从不同人物身上获得不同的感受:从杜处士的视角赞扬牧童的善于观察,从牧童身上认识到不可完全迷恋权威,要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习知识,丰富经验。

四、基于谋篇布局,关注多样化的结构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的理性感知能力不断得以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整体结构,深入感知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艺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句段的维度上。文章的结构就如同一个人的整体骨架,好的骨架和形体是铸造一个健美人格的整体性基础。对于教材中的文本而言,一个好的结构就是一篇好文章的重要一环,甚至可以说是作者表达风格的一种彰显,更是自身情感表达的内在需要。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为例,作者在一开头就排除其他非核心信息,以形象化、白描化的手法展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让每一位读者在走进故事之前就好像看到了皎洁的月光下,那位手捏钢叉的少年形象。作者将一个勇敢、迅疾、能干的人物镌刻在读者的意识之中,然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直接告知:这少年便是闰土。这是一个典型的倒叙开头,作者并没有僵硬地依照“我”与闰土相识、相知的顺序来描写,而是在故事发展情节中,在闰土的出场之前,就设置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画面,将闰土最典型、最直接、最鲜明的形象展现出来,使读者读了心旷神怡。教师可以紧扣这一语段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如果依照固有的顺序来表达,在表达效果上会有哪些影响?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到:在开头直接描写,不仅可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先睹为快,而且与下文故事情节中闰土出场时的外貌描写形成有效的连接和对应。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告诉学生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展现了少年闰土与“我”在童年生活时的经历,旨在与中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一开始的这段描写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与中年闰土的木讷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特别的结构蕴藏着作者特别的构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的文本结构的特点,在作者构思的丰富多样的文本结构中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目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语用训练应该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从教材范例中挖掘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为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陈梦思(1985—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素材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