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2020-06-22李文琪李珊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模态外语教学外语

李文琪 李珊

摘要:本文基于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内涵和理论基础,从历年刊文量和研究内容的视角,对2009年至2018年国内中文核心期刊關于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载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略呈下降趋势; 研究内容呈多维度特征;非实证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偏少;研究对象以高校外语教学为主。总体而言,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关键词:多模态;外语教学;综述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4.026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4—0110—04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越来越多的书籍带有精美的印刷插图和CD,而这些插图和音频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信息。电视广告和新闻充分利用了听觉和视觉的结合,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和其他符号资源向观众传达信息。由此不难看出,人们对新事物的感知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不仅依靠文字来表达含义,而且还结合视觉、听觉、图像、色彩、音乐和其他多模态感知和交流方法来表达含义。现代话语正变得越来越多模态化,传统单一的读写能力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同时,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信息交流和意义表达方法也逐渐多样化,声音、图像、色彩等副语言积极参与意义的建构,使教学模式变得多模态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新媒体接受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在多模态教学环境中的新教学任务。

10多年前,欧美学者开始在教学领域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而在中国,基于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者们近年来才开始将重点放在教学领域的多模态研究上。因此,中国的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可以说是处于青年时期,教师们还需要继续探索。本文对2009年至2018年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46篇文章进行整理和归纳,希望能为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多模态相关概念定义

1.模态的产生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5种稳定的感官,并由此产生了5种感觉,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正是这5种不同的感觉为人类提供了感知这个世界的5种通道: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嗅觉通道、味觉通道和触觉通道。5种感知渠道的获得分别促使了以下5种交际模态的产生: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朱永生,2007)。

2.三个概念的区别

模式是指人们交流的渠道,如口头模式、书面模式、电子模式等。媒介又称为媒体,指的是语言交流时所使用的技术,如文本、声音、图像等。模态则是交流渠道与技术的结合,包括了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

3.单模态与多模态

单模态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只用了一种感官,比如看书时只使用眼睛来阅读文字。多模态则分为两种,一种是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来交际,比如人们在视频聊天时需要用眼睛来看对方的图像,用耳朵来听对方的语言,用嘴巴来表达思想;而另一种则是只使用一种感官,但交际涉及了多种符号系统,比如同样是看书,若书中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涉及了两种符号系统,那么也可被称为多模态运用。

(二)理论基础

1.多模态外语教学理论

多模态教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21世纪初期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1994年,新伦敦小组提出了“多元识读”的概念,这是研究多元识读能力的先驱。这一理论表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只具有文字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学生非常需要了解组成多元识读能力的五个部分,分别是语言成分、视觉成分、听觉成分、手势成分和空间成分。详细地说,语言成分包括词汇、隐喻、结构等,视觉成分包括颜色、角度、矢量、前景、背景等,听觉成分包括音阶、音乐、音效等,手势成分包括行为、身体控制、情绪、运动等,空间成分包括生态、几何和建筑空间(Gentle,Knight和Corrigan,2006)。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是探讨多模态话语的结构和功能,张德禄教授(2009)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对大学英语课堂案例的研究成果,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中,首先对多模态语话语分析研究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综述,然后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张德禄教授将多模态话语系统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1)文化语境层,(2)情境语境层,(3)意义层,(4)形式层,(5)媒介(实质)层。同时,他还研究了不同模式之间的关系,包括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以及非语言模态语法体系的建立和不同模态的语法结构如何实现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谭美玲,2019)。

三、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统计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在CNKI上,作者用“多模态”和“外语教学”作为关键词,并在期刊类别中选择中文核心期刊进行搜索。在检索完所有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文章之后,作者对所有文章进行了总结和逐一筛选,共获得46篇文章,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最后,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发表时间,作者使用EXCEL表格对文章进行分类和统计。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文根据研究内容和发表时间对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研究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到2018年分3个阶段。从2009年到2013年为第一阶段,该领域的研究呈迅速上升趋势,占文章总数的一半。从2014年到2016年为第二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其数量仍接近总数的一半。从2017年至2018年为第三阶段,多模态教学研究的数量已显著下降,只有4篇文章,甚至没有达到总数的零头。

(三)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作者从CKNI中筛选出的46篇文章,多模态外语教学有六个研究热点: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综合建设,语言能力培养,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多模式话语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多模态教材研究。

1.多模态教学综合建设

从多模态外语教学综合建设的角度出发,学者们进行了许多研究。李庆杰(2011)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优秀案例的描述展示了外语教学中不同模式的相互作用。杨剑英和杜平(2012)的研究表明,由于外语学习者的记忆系统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各种模式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负荷并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外语学习的意义建构中,教学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郭万群(2013)根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原则、多模态原则和跨文化原则,提出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型,称为MAP教学模型。张德禄和丁肇芬(2013)将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并使教学过程能够在多语言培训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建模。陈争峰、杨跃和曹志宏(2014)探索了如何利用教室、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不同功能,在多模态和多媒体的环境下,优化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的平衡。马利芳(2016)认为,在多模式话语的框架下,外语教学应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最终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张琳琳(2017)试图将数字故事引入英语教学中,以引导学生完成英语创新实践,总结和反思了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2.语言能力培养

这里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康志峰(2012)探讨了新时代三维多模态口译教学的可行性、实际应用和最终效果,并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 1 + 4”立体口译教学方式。王莲(2013)探讨了多模态视听教学模式对学习者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并获得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策略。王娟和杨跃(2014)尝试从语言学习的输入源入手,引导学习者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并使用多模态突破日常教学各个方面的语言障碍。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梁晓晖(2015)设计了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用于培养各层次写作思维。黄伟(2016)认为,多模态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語表达能力,并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幸和刘玉梅(2018)从多模态理论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五位一体的“时事访谈”预写作项目。其研究表明,预写作阶段的多模态“时事访谈”实验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预写作动机,提高整体写作水平。

3.多元读写能力培养

多元识读能力培养作为多模态教学的长远目标也引起了许多教师的关注。葛俊丽和罗晓燕(2010)对多元识读教学方法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了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张德禄(2012)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元识读学与教的模式,探索了多元识读培养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最终建立了多元识读培养的教学框架。张征(2013)探讨了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境、意义、模态、媒体和其他元素的方法和原理,并提出了培养多元识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张德禄和刘睿(2014)提出了英语课堂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框架,认为口头报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案例研究,对于探索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梁惠梅(2016)认为,教师可以采用双管齐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训练模式,并将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宋英(2018)认为,构建“教学评估”三位一体的外语多模态能力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外语多元识读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交流多模态化带来的挑战。

4.多模态话语分析

张德禄(2009)进一步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并为现代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实践提供选择有效教学过程和实践的指导。张德禄和王璐(2010)发现,教学中主要涉及的是口语模态,而其他模态仅起到补充、加强和优化的作用。根据研究结果,他们总结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六个方面。刘秀丽、张德禄和张宜波(2013)根据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哲学理论,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认为运用适当的多模态话语能激发学生的外语课堂教学学习热情。郑秀梅(2014)研究了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高校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为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5.多媒体教学研究

由于多媒体与多模态教学密切相关,并且对多模态教学有着很大帮助,这也成了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一个主要内容。张征(2010)研究了多模态PPT演示教学环境中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业表现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多模态PPT演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短期记忆效率,但与长期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不显著。张征(2013)探讨了多模态PPT演示教学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态度方面的影响。其研究表明,多模态PPT演示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积极,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张振虹、何美和韩智(2014)介绍了使用Elan软件构建大学公共英语多模态语料库的方法和过程,并探讨了这种小型的自建多模式语料库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多模态教材研究

教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学者们也做过教材方面的一些研究。 张德禄和张淑杰(2010)讨论了编写具有多模态特征的外语教科书的原则。刘明和胡加圣(2011)运用多模态外语教学理论和相关认知理论,探讨了多模态发展趋势以及大学外语视听教材的设计原理和技术特点,并在对现行听力教材进行抽样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多模态外语视听教材中内容选择的要求,最后提出了编写多模态大学外语视听教材的新思路和新建议。李凤和李娜(2012)首先阐明了多模态外语教材的定义。其次,他们分析了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特点:协同性、多维性、网络化和智能化;最后,他们讨论了在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编写多模态外语教科书的基本原理。

7.其他

除上述研究热点外,还有其他一些有关多模态教学的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张德禄(2010)探讨了外语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教学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可选教学步骤和方法,最后讨论了教学设计中模态系统的选择原则。张维、刘晓斌和周榕(2012)研究了高中生对多模态英语语法教学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英语语法教学具有传统语法教学所没有的优势。李广凤(2014)认为,在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发挥作用来提高教学效果。华裕涛和冯宇玲(2015)简要分析了外语教学中模态的选择和文化输入的方法。同时,他们还讨论了多模态在外语教学文化输入中的作用,通过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模态,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夏颖(2016)以某大学的英语课程为例,在“开放与妥协”原则的指导下,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并通过分级改革班一年的教学实践,初步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四、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特点

(一)从研究方法角度看

在笔者分析的46篇文章中,仅有一小部分进行了课堂实证研究,并从实际教学效果中探索了多模态教学的经验。因此,他们的研究基本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此外,大多数研究仍是非实证性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探讨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虽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处于一边倒的局面,缺乏大量的实证研究检验理论层面的建议。

(二)从研究对象角度看

国内学者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上。因此,研究对象的范围太过局限了。实际上,初中课堂和高中课堂,甚至是小学课堂,都需要更多的多模态外语教学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地学习一种语言,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语言知识。

(三)从研究结果实际运用角度看

尽管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已经进行了近十年,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不经常使用这些成果,许多教室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学生们无法分享到最新的科研成果。

五、结语

近年来,中国网络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多模态话语及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研究。本文通过统计,梳理和分析2018年至2019年的46篇多模态外语教学文章,总结了国内研究的特点。统计结果表明,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呈小幅下降趋势;研究内容呈多维性;非实证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英语课堂。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对统计文献的分析可能有遗漏或不完整,希望之后的研究可以对此进行弥补。笔者希望此次的文献综述能够为学者们研究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Gentle, F. M. Knight, M. & Corrigan. Mutiliteracies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Ensuing Information Access in the Classroomfor Students with Vision Impairment [EB/OL]. http://www.ridbe.Org.au.2006.

[2]陈争峰,杨跃,曹志宏.多模态、多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课堂动态平衡模式探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3]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J].外语界,2010(05).

[4]郭万群.论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与研究——兼论外语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J].外语电化教学,2013(01).

A Review of Studie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 An Overview of the Publications with CNKI Journals in Latest Decade

LI Wenqi,LI Sha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Sichuan 61005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ies of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conducts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paper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s core journals from 2009 to 2018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mount of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cont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o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s a slight downward trend;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multi-dimensional; there are more non-empirical studies and less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eneral, domestic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Key words:multimodal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view

[責任编辑:张丽丽]

猜你喜欢

模态外语教学外语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探析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基于滑动拟合阶次和统计方法的模态阻尼比辨识技术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CAE的模态综合法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