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0-06-22马雪玲宗永平
马雪玲 宗永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高校新中国史教育的工作,并发表了关于新中国史教育的系列讲话,强调了学习新中国史的作用。高校开展新中国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激发斗志,奋发向上。本文阐述了新中国史教育的意义,指出了当前高校新中国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开展新中国史教育工作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新中国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B-0018-03
李世民曾说过:“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近七十年的新中国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与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新中国史,才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因而高校的新中国史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中开展新中国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史与新中国史教育
关于新中国史的概念,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朱佳木先生认为,新中国史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管辖的领土、领空、领地社会以及社会自然界关系的历史。熊晓琼认为,新中国史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坚持不懈奋斗的历史,是锲而不舍的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奋进的历史。
笔者认为,新中国史主要是指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70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奋发向上、曲折发展的新中国史;是以党的丰功伟绩不断激励人民,以党的优良作风熏陶人,以党的成功经验启发人,以党的历史来教训警示后人的新中国史。
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大部分学生生活环境优越,经受艰难困苦环境的历练很少,他们很难对过去的历史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当前部分大学生理论素养还不够高,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他们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蚀,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面对这些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学校需要通过新中国史教育深化大学生对新中国史的认知,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政治和情感认同,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就是高校党委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特殊环境,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新中国史教育活动,使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并理解国家发展的曲折、不断奋进的历史,做到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影响,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理性看待当前的国家发展状况,从而树立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9年1月3日,习近平在论说历史研究时强调:“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在新时代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更系统全面的研究,在深刻的历史思考中,我们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1.有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所肩负的新使命。
只有认真研究新中国史,大学生才能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准确把握历史地位,创造美好未来。今天,在历史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伟大目标。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崇高的爱国情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认真研究新中国史,才能使大学生深刻了解和把握我国在复杂环境下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重要历史经验,使有益经验得到运用和发展、从失误和挫折中汲取教训,不断努力奋斗,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只有继承革命先辈们的革命精神、爱国精神才能不断奋斗,不断前进,自觉投身于为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去。
2.帮助大学生铭记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新中国史是促进大学生成为人才发展的必修课。更重要的是,学习新中国史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主要方式。可以肯定地说,学习这门必修课对大学生和国家的发展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和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发展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党史和国家历史的研究,在对新中国史和党史的不断深刻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合格的令人满意的答卷。因此,大学生通过新中国史教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向各国文明学习,铭记历史,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的困境、问题及成因
党和国家始终都非常重视新中国史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的实际效果距离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社会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新中国史教育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整体功能也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高校新中国史教育仍然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的现象,因部分教师授课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及缺乏实用性致使年轻的大学生对学习新中国史不感兴趣。
(一)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的困境
1.新中国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理论性的教育内容抽象而概括,不容易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历史性的教育内容由于时间久远也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而学习兴趣不高。大学生学习国家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明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过去和现在,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建立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因此,新中国史教育内容必须与当今社会和学生自身实际联系起来,解决一些他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引导他们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然而,在大学生教育中,往往注重讲国家的发展历程,讲经验教训,讲伟大精神,缺少与当今国内外现状相结合、与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的内容。这种教育使大学生对教育内容有了概念上的理解,却不能与现实状况和自身责任相联系,这就使教育显得空洞而缺乏现实的教育意义。
2.日常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体制不健全。
大学生的新中国史教育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工作,如果缺乏一定的联系就有可能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的学习课程相对自由,自身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因而他们在课堂外的活动也更加丰富。但部分高校并未重视到这一特点,课外活动关于新中国史教育的机制相对缺失,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实际活动动向及思想状况,致使课堂的新中国史教育作用功亏一篑。高校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效果不佳是高校日常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体制不完善和缺乏相对应工作机制的共同结果。
3.缺乏实践活动。
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新中国史教育仍然以课堂、教师、书籍为中心。首先,部分高校对新中国史的理论知识较为重视,但对有关新中国史教育的课外活动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大多数学习都有关于新中国史教育的一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但学生参加的次数仍然很少,活动时间较短,短期效果明显,长期不足。其次,新中国史教育较为形式化,学生一般难以认同。一些高校教学过程不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现实社会脱节,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这致使高校在新中国史教育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教育效果却不明显。
(二)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问题及成因
1.多元文化背景下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大学精神的空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力推动下,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多,影响日趋加深,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的资本、技术流入中国,同时错误思潮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传入我国,对高校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而且以不同的方式伪装在社会和大学中传播,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由于高校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容易被错误的西方思潮迷惑。这些错误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成为高校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但是部分高校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新中国史教育建设的重大意义与价值,导致其大学精神的空心化。
2.新兴媒体功利主义和过度娱乐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踏上了新的台阶,这也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影响改变着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在这一进程中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出现效率优先的功利化现象。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如“效率第一”和“金钱万能论”等甚嚣尘上,这就会导致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出现。一部分大学生置道德、法律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进行不正当竞争,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健康发展。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我国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导致效率优先的功利化的重要原因。效率优先的功利化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
三、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的路径
新中国史教育关乎大学生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而各个高校应结合本身实际情况,探索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新中国史教育的有效路径,增强高校大学生学习新中国史的兴趣。
(一)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新中国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现代史纲要》涉及新中国史的内容较多,承担着从新中国史角度对新时代学生展开新中国史教育的重任,其内容重在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高校教育者应深刻把握新时代的脉搏,推进高校新中国史教育课的改革,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开发学生倍感亲切有趣的新中国史通识课程教育,如新疆的高校即可结合内地各省援疆省情,开设内地与新疆精准援疆等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发展史等选修课程,以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更富成效。
(二)健全学校新中国史教育保障机制
国家历史教育保障体系主要涉及资金、设备和人员三个方面,是高校开展国家历史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国家历史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正常支出,保证资金的正常使用。学院有国家历史教育支出的基础,确保在教学中使用特殊费用。财务部与相关国家历史教研机构相互监督。加大对国家历史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投入,确保基础设备和教学资源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非常好奇,在国家历史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应该给予政策支持科研成果的创新。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投入更多的支持,才有可能创造更加优异的成果。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新中国史教育活动
高校新中国史教育应加强网络媒体对国家历史教育和宣传的力度,适当增加学生对革命纪念馆的访问、革命圣地、博物馆等的数量。要深化新中国史教育活动的主题和内涵,开展颂红色经典故事大赛,以领袖人物、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故事为主,重点是倡导祖先的辛勤工作,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发起唱红歌比赛是为了唤起人们心中的红色回忆。开展民族文艺和运动会活动、观看新中国史教育相关的爱国教育影片等活动,传承民族精神,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正气。通过实施各种形式的国家历史教育活动,学生可以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历史教育,增强民族历史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的个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国家历史教育主题实践的积极性。例如,新疆某大学开展“党旗映天山,育人在边关”主题党日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的实践活动,通过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五四百年传薪火,奋进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活动,号召广大师生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不断追求真理和科学,树立远大理想,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用青春活力谱写出新时代人生华章,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高校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新中国史内化育人的目的。
作者简介:马雪玲,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生,研究方向: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宗永平,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佳木,新中国史研究撷英[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2] 熊晓琼.加强新中国史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J].兵团党校学报,2007,(5).
[3]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9.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
[5]习近平.党史、新中国史这门课必须修好[N].人民日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