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0-06-22贾钰
贾钰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小学德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如何找到“守成”与“共生”的衔接点,这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重点探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建议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守成;共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B-0010-02
新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小学德育发展路径,如果一味地坚持“守成”,则难以适应瞬息变化的现代社会,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这一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应切实尊重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尊重人的本质,尊重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积极创新,实现德育与教学情境、活动、生活与教师的共生,培养出一大批高品质人才。
一、落实载体,德育与情境共生
对于各种中小学课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德育资源,以情境为载体,在各情境中渗透德育,在丰富学识过程中蕴藉道德。因此,教师应提前认真备课,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总结分析出其中所具有的德育素材,并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如此真实的课堂,才可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例如,在"My family" 课堂教学中,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家庭成员准确的表达方式,例如“mother”“father”“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教师可基于此创设情境来满足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几个小朋友为一组,每个小朋友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基于自己的角色开展对话。通过这一情景模拟方法,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常见表达方式,学习积极性浓厚。同时,在情景模拟中,教师应巧妙地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明白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长辈的道理,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二、创新途径,德育与活动共生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只是以口头的方式传授道德知识,大多数学生难以将其转化为自身道德行为。所以,中小学德育工作人员既要向学生传授一些道德理论知识,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日常行动中,进一步强化学生道德素养。例如对“高、矮”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两个小朋友搀扶着老爷爷过马路”的情境,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引导学生懂得尊敬老人的优良品德。又例如,在“时、分、秒”知识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我们赢了”这一情境,向学生播放北京申奥成功时人们激动的场面,引导学生明白申奥是多少中国人的愿望,现在梦想成真了,身为中国人,我们无比骄傲,为国家的兴盛感到无比自豪。通过这一系列的素材,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小学生关心时事,关系社会。还可组织学生参观一刻漏、一口钟,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灿烂。
三、联系实际,德育与生活共生
对中小学学生开展德育活动时,教师应立足于生活,积极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科学指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用在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适当地融入思想教育,促使德育同生活共生。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习题。设计的习题不仅要蕴含德育因素,而且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习题的创新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习题解决中。例如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应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习题,把“在高速公路上,小汽车遇到了各种问题,应如何应对”的生活情境融入到习题中。设计不同的路牌,要求学生做出相对应的回答,只有回答正确才可向前行驶。如此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掌握了交通安全知识。
其次,用于生活。例如,在进行“克与千克”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超市购物、市场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对超市所陈列的各种商品质量有所了解。当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质量单位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称重日常所见、所用的各种物品(例如三个苹果、四袋食盐、一袋大米等)。再如,当学生对“时、分、秒”时间观念有所了解后,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具体情况,指导其制定个性化作息时间表;学习认识钟表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自己课后阅读时间、作业完成时间等;当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知识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统计整个年级男女生人数。通过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深刻的感悟,切身体会到知识的魅力,真正感受到知识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德育渗透。
四、良性互动,德育与教师共生
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心理较为敏感,自尊心强,不懂调节心理状态,再加上生活经验较少,教师与家长指导不及时,其思想与行为极易被外界不良因素所影响。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教师积极同学生交流,掌握其思想动态,以自己的人生阅历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向其传达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其健康、快乐地度过高中学生生涯。例如,为了能够同学生进行良性互动,教师可采取如下两种渠道。其一,微信交流。教师告知学生自己的微信号,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倾诉给老师。其二,周记交流。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内容不限,学生可自由表达。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的困惑写下来,或者写下自己对某一事情的看法。以周记为媒介,为学生解疑答惑或者共同探讨。通过以上渠道,学生能够真正放下心里的戒备,将内心所想真正表达出来,如此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够了解到学生心理现状及遇到的困难,并予以积极干预,预防学生由于生活困恼而影响学习,甚至由于一念之差而误入歧途。在这其中,教师可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学生成长与学习提出有益简介,促使学生成长。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同学生做到良性互动,掌握学生动态,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德育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德育工作是对学生心灵进行塑造的重要工作,其好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的心田受到滋润。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得较为艰辛,正视德育目标,不仅感到责任倍增,而且感觉到挑战重重。德育不仅要守成,坚守方向,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德育更应该共生,客体同主体融为一体,课堂与课程相促进,活动与生活相融合,如此,才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钱建国.从“守成”走向“共生”——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高中学段目标体系[J].江苏教育,2019,(39).
[2]伍广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性研究[J].成才之路,2017,(34).
[3]朱小蔓,王平. 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8,(3).
[4]周增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架构探析[J].现代教学, 2019,(3).
[5]吴景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滲透[J].黑河教育,2018,(12).
[6]曾令辉.构建学校德育文化软实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J].广西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