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0-06-22陈欣欣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

陈欣欣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任务在高校的重要体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至关重要,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是为东北振兴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吉林省高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实现吉林省高校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新时代,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尚未构建完备的师资力量、尚未构建完整的教育内容和模式体系、尚未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标准三方面的挑战。为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高校应建设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师资力量,精准设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和模式体系,对口设置吉林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评价标准。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4.009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4—0034—06

习近平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到,“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强调全国各省市要重视经济建设,还要抓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就应抓好高校这个主阵地。目前,吉林省共有高等院校51所,其中,本科院校30所,专科院校21所,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培养和输出了各类专业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面临新时代亟待解决的各种难题,高校需要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理清当前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

一、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质是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教育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内容,通过使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内容与方法论意义,培养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是为东北振兴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吉林省高校辦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实现吉林省高校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为东北振兴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强调应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方面着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承担着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群体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再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的一体化的育人任务。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分别从营商环境、新动能、发展新格局、绿色发展优势、“一带一路”、民生领域短板六个方面提出了深入推进东北振兴的要求。吉林省作为东北振兴的重要省份,需要大量创新人才,这个培养重任首先落在了吉林省各地方高校。能够为实现东北振兴提供创新思路、创新技术的人才首先应该是理想信念坚定,对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有扎实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自身专业实践中的人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科学指导。合格的创新人才首先应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东北振兴过程当中面临的各项难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当中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从而起到带头作用,在自己所处的行业领域开辟创新发展渠道,为东北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提高吉林省高校办学质量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的思想应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又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需要落到实处。对高校来说,发展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办学实践中。高校发展得如何,办学质量怎么样?归根结底要由人民来决定,要看人民是否满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工作得好与不好,根本标准就在于群众满意还是不满意,这是衡量党的工作好坏的尺子。

对高校来讲,衡量其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例如,关于高校办学质量,人民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高校获得的奖项、获得科研经费的多少,也不仅仅是招生率与就业率,更为重要的是看该所高校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创新能力,以及该所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发展能力,该所高校为满足地方建设需要和社会进步做了多少贡献,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多少与之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上述标准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吉林省高校数量在东北三省中虽不占优势,但不应成为阻碍吉林省高校整体办学质量的因素,办好吉林省的高等院校,提高吉林省高校办学质量,就要将吉林省高校学生的整体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提升作为首要任务,筑牢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培养吉林省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将影响和决定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以后为吉林省地方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多少贡献,为人民群众解决多少关键的问题。

(三)是实现吉林省高校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就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关于我国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习近平指出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且强调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是未来引领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理想信念的坚定至关重要,这将引领高校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吉林省高校对其学生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这一群体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各地高校学生在信仰方面呈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个别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不理解和质疑的情况,这一共性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影响择业与个人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就吉林省而言,需要吉林省各高校重视并抓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各高校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出更多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使其树立远大理想,专注创新能力培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二、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其教育主体就教育的内容针对其教育客体,也就是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和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够达到使高校学生真正普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目标。目前,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仍面临尚未构建完备教育师资力量、尚未构建完整的教育内容和模式体系、尚未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标准三方面的挑战。

(一)尚未构建完备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包括高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构成的管理组织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师构成的思政课教学主体,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构成的辅导监督主体,高校专业课教师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主体。上述主体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以及专业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在吉林省各高校中,这些主要师资力量的构建还不够完备,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师资力量本身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和知识。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并且提出了思政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即“六个要”,其中第一点是政治要强,思政课教师自身应是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目前,吉林省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仍存在个别信仰不坚定者,或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了解,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只进行教学而不注重育人,只讲书本理论内容而不渗透对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以致于学生在修完思政课以后对思政课所学内容没有深刻的记忆,教学内容也没有影响其理想信念。辅导员和班主任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关键主体力量,就吉林省而言,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基本放在学生日常管理上,忽略了对带班学生信仰问题的关注与对学生信仰问题的辅导与监督,个别高校辅导员自身也并没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知识。专业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主体,却是最容易忽略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体。高校专业课教师因专业背景不同,理应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有理想信念的现代化专业人才,但吉林省各高校并没有将课程思政渗透于所有专业课教学中,各专业课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信仰教育在专业课中的缺失现象。

其次,师资力量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与沟通。吉林省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专业课教师三大主要教育主体根据各自身份独立对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并没有进行有效沟通,更没有进行三方集体讨论和备课,以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也就造成吉林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尚未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和模式体系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包含其内容体系,才能够系统并且有依据地完成教育过程。但目前吉林省高校尚未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体系,而更多地将其等同于各门思政课教学。并且,各门思政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也没有将每节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及教育内容渗透进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更没有在课堂上将每门思政课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很好地融为一体。结果是虽然表面上思政课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课,但教师在实际的备课与教学全过程中并没有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高校在第二课堂上也并没有开展系统的相关讲座、活动,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到全面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在各门专业课教学当中,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并没有设置各门专业核心课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的培养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专业课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也并没有将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这就人为地造成了专业课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间的脱节,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信仰方面的养成。

吉林省高校除了在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中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梯度教育的内容体系之外,还缺乏创新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课堂板书以及多媒体作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既定的知识(围绕教学大纲),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通过听讲、看指定教材、做作业等方式,被动地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以获得学分,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规律,尽管吉林省多所高校也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新型教育模式,但仍然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缺乏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影响教育效果。

(三)尚未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评价标准

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缺乏完善的评价标准。评价是对教育成效的评判,完善的评价标准能够有效激励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合理评价高校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认识和立场。

目前来看,吉林省高校对思政课和各门专业课均有相应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但其结果并不能够合理反映教育的效果,也无法为今后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无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三、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信仰不仅对个人有决定性意义,更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兴亡。高校信仰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信仰起着基础性作用,针对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尚未构建完备的师资力量、尚未构建完整的教育内容和模式体系、尚未构建完善的评价标准这三方面挑战,高校应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提升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一)建设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信心和能力。吉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以及专业课教师是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

首先,吉林省各高校应做好本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以及专业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训工作。师资队伍的信仰状况和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各高校针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思政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先锋队。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在真学方面下功夫,也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在真懂方面下功夫,还要做言行一致的表率,在真信方面下功夫,更要坚定做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信心,在真用方面下功夫。

吉林省各高校在进行本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师资培训的过程中,可与本省其他院校交流培训,邀请其他院校专家来本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专题培训,提升本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和知识。

对于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高校应通过培训和到其他院校交流学习来提升其职业化水平。辅导员是课堂教学之外对高校学生最有影响力的师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信仰与综合素质对高校学生的信仰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以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做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工作为标准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考核。专业课教师队伍凭借其专业教学背景能够与学生有密切的专业联系,往往在大学生当中话语权威更高,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能够更显著地提高育人效果。高校可邀请其他院校某一专业领域专家、教授来校交流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专业课教师自身应以崇高的师德影响学生,还应加强专业课教学中知识教学和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渗透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其次,吉林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各师资力量之间应做好团队建设,思政课教师可与各专业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团队,合力设计教育方式,监督教育过程,评价教育效果。

高校在做好本校教育师资力量建设的基础上,应创建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训中心,提升吉林省整体教育质量。各高校可以定期派出思政课教学团队、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专业课教学团队到培训中心进行系统化培训学习,也可由吉林省各高校派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做理论与教学经验方面的分享,从而使吉林省各高校教师共同提高理论素养和实际教育能力。

(二)精准设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和模式体系

习近平强调时代的变化决定了理论应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实情探索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均属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属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应遵循党的“以人为本”的工作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受众因高校办学层次、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所处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受众的不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体系理应有所差异,要根据分众理念精准设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体系。吉林省各地区高校数量统计情况如表1。

根据上表,吉林省高校主要集中在长春市,长春市共有本专科院校31所,其中本科院校21所,专科院校10所。吉林市共有本专科院校8所,其中本科院校5所,专科院校3所。四平、白城、延吉、松原、通化、白山、遼源的本专科院校较少。各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及红色文化资源拟定相应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例如长春市的31所院校基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可根据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以及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共产党在长春第一个地下通讯站等红色文化资源拟定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体系,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来指导具体教学。四平市的3所高校可以根据办学特点,如师范、职业技术、农业技术,以及四平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拟定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体系。

此外,高校还应根据本校层次和学生特点精准设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体系。例如,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强,教育内容可以挖掘理论深度,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吉林省其他省属本科院校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内容可以一方面选编讲好中国的信仰案例故事,另一方面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而对于吉林省各专科院校学生,他们关注专业技能学习,教育内容则需重点凝练好信仰的生动案例,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增进社会主义对学生的吸引力。无论是部属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都应根据其学生特点设置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的设计方面,吉林省各高校应结合时代特点积极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围绕教学要求,结合吉林省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探索建立分类别、分层次的教育模式。

例如,大一、大二的学生,年龄小,立场不够坚定,思想容易动摇,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做好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融合。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好深度课堂讨论的课时、讨论的主题,可以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小”问题,也可以是国家和社会面临的“大”问题。针对不同主题,采取案例式、嘉宾式、读书会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模式,教师配置上可以将辅导员、党政干部、离退休教师和各专业背景的社会人士引入课堂,共同参与思政课讨论式教学。

大三、大四的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在各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确定课程思政的环节与方式方法,也可与思政课教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专业领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进行教育,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效仿。

此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应更多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教师在传统课堂讲授、PPT演示、课外互动、校园活动之外,还要利用新媒体,不仅运用文字、声音,还要运用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也要在网络上呈现相应教育内容,如展示典型的人物故事、进行时事分析,或进行理论探讨,从而使教育生动有趣,并且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增强吸引力。

(三)对口设置吉林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评价标准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指出要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考核。评判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效需要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吉林省各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点,应对口设置评价标准。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师资力量的考核应充分依据相应的评价标准,才能够有效激励教师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力,从而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例如,教学创新能力考核主要考核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育人效果考核主要考核教师教学态度、课堂交流和课后师生关系融洽程度,考察教师个人影响力和对学生的感染程度等。

对于吉林省各高校学生的考核应客观反映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效。其考核方式不能仅限于各门课程笔试,应拓宽考核范围、丰富考核形式、建立科学评分标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考核更科学合理。考核形式可以有随堂面试,使学生的信仰情况通过语言和精神面貌展现出来,这也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提升其理想信念。考核范围不仅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还可以包括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社会实践基地对学生的评价,从而给出综合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露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知信行”一体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4).

[2]徐秦法,磨桂芳.分众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当代进路[J].学术探索,2018(10).

[3]徐秦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内在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4).

[4]何桂美.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

[5]宋敏娟.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6]蒲清平.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ducation of Marxist Belie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Jilin Province

CHEN Xinxin

(College of Marxism,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of Marxism belie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task of national 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belief in Marxism,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belief education in Marxism. The education of Marxism belie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but also the need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and also the need of realiz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Jilin Province. In the new era,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belie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is facing three challenges: the lack of a complete faculty, the lack of a complete education content and model system, and the lack of a complete educ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we should build high-quality teachers of education of Marxist belief , accurately design the content and mode system of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and set up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of Marxist belief

[責任编辑:韩 璐]

猜你喜欢

吉林省高校
奔跑的小浪花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吉林省经济状况浅析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吉林省经济状况浅析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
反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