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2020-06-22陈岚岚
【摘要】本文基于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思想、原则及方法,论述孔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学校方面应设置多种德育课程、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优化德育方法;家庭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强化外显的道德行为;学生要加强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对自身道德行为的反思,并在实践中锻炼品德意志。
【关键词】孔子 德育 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36-02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是中华民族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但也带来新挑战、新问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责任意识淡薄,诚信和文明礼仪缺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考试作弊、欺负弱小等失范行为频频发生。为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研究孔子德育思想,对解决当前学校德育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与原则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德育位于首位。孔子主张以“礼”为德育尺度,以“仁”为德育的准则,“仁”和“礼”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精髓。
(二)孔子德育的原则
孔子德育的原则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立志,即确立远大的志向,并朝此志向不断前进。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重视引导学生树立人生抱负。克己,即约束和抑制自身的言行与私欲,严厉要求自己。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他认为要克制自身,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道德规范,就可以称为“仁”。“力行近乎仁。”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要求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不要出现偏差。内省,就是每个人要自觉地进行思想监视,不断地进行反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反省自身的一言一行是否合乎道德尺度;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反躬自问,根究自身的不足。改过,就是勇于面对自身的过错,并且认真改正。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强调改过,一方面教育学生勇于面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正确看待别人的批评;另一方面协助学生克服缺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孔子德育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即教师在教学时要观察学生的特性,从学生的特点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特性。孔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谈话与个别观察来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详细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教育;主张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要根据其个性特点和提问的情境来答复,因人施教。
(二)启发诱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想要解决问题而又弄不明白时,教师应及时教学,使学生茅塞顿开;在学生想说而又说不清楚时,教师应帮助他们发言,说得明白。孔子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就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获得一定的感悟。因此,他提倡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不是将某种知识或理论灌输给学生,而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思索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三)学思行结合
学,即博学、接受德育,学习道德理论知识,提高道德认知。孔子非常重视学习,曾提出“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生修养过程。一方面,学习是“致道”,即学习与慎思、名辨、笃行不可分割。换言之,学习是起点,是笃行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学习在德育的重要性,表现为学习是自我反省、改过迁善、寻求品性完美的途径。孔子提倡好学、乐学和博学,强调虚心学习。
思,即慎思,思考和分析学到的道德知识并加以消化,使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重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思”才能不惑;思,要做到慎思。在德育过程中,“学”也必须通过“思”这个路径,把间接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将外在的道德理论内化为内心信念,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行,即笃行、行动,学以致用,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内化的信念付诸行动。孔子认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行”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博学与慎思要落实到个人实际行动上才有意义。在德育过程中,道德理论和道德信念需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展现,学思行应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言行一致,将道德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三、孔子德育思想对加强学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环境和后天的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就需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家校一体的德育网络。
(一)以学校为主导
1.设置多种德育课程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与孔子的德育观不谋而合。孔子主张通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的传授来渗透德育。在学校德育中,教师不仅要通过品德课和挖掘其他学科课程潜在的德育资源,还应重视校本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作用。比如学校利用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等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校本课程,引导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道德情感,还可以将学校的校园文化角、课室设计、道路墙面等资源作为隐性课程,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2.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
从孔子提倡学思行结合的角度来看,德育要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校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如通过校会、班会课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德育活动,并获得一定的道德体验。此外,由于学生的道德意志薄弱,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时,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加以督促和引导,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3.优化德育的方法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能否产生作用,这与教师的德育方法密切相关。依据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等,教师要灵活地将各种德育方法结合起来,并用人工智能技术加以优化,抓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既重视知识育人,又注重实践锻炼;既重视说服教育,又重视环境陶冶,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以家庭为基础
1.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
个体接受德育的第一场所是家庭。孔子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其家庭背景分不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有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学校密切配合,使其对孩子的德育影响保持一致。因此,家长要从思想上树立科学的、体现时代特点的德育观念,首先要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清楚地认识到家庭对孩子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对子女进行德育的责任。其次,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盲目攀比,对孩子设置合理的道德预期。
2.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发展孩子良好的道德修养,家庭环境至关重要。一个正能量的家庭,才能培养出积极向善的孩子,而正能量的家庭必然充满爱、理解、尊重和包容。由于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首先要互相关爱、理解对方,保持好的情绪,给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孩子乐观豁达的心态;其次,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自己孩子品德成长道路上的榜样。
3.强化外显的道德行为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最没用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父母要及時强化孩子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从而引起孩子内心的震动。首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鼓励孩子形成规范的道德行为,使其得以长久地保持下去。当然,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犯下各种错误,父母应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做到“适时而教,适时而学”,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其次,坚持弹性原则。父母应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且在教育孩子时留有一定的弹性,为孩子的人格尊严和内心力量留出发展空间,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帮助孩子完成一生最大的使命——“成为他自己”。
(三)以学生为主体
1.加强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型社会中,我们要不断学习道德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视野。做到古为今用,既要学习古人的德育思想,比如孔子“仁”“礼”的思想,又要联系现实社会,将当代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前人德育思想的精华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科学的道德观念,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准则。要做到学以致用,自觉用内化的准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加强自我教育。
2.注重对自身道德行为的反思
孔子认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学生要注重对自身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自我反思一言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反思自己的处世。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摩擦,应时常怀有宽容之心,遇到问题多从自身找原因,切不可固执己见,盲目指责他人。
3.在实践中锻炼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体道德水平的根本标志。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主动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奋斗;学习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在实践中践行;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和心理素质,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抵抗诱惑和自我调适的能力,真正从行动上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最后,孔子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要依靠自觉的努力,学校要加强学生德育培养,提升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无论是学校德育,还是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个人的实际行动上。
【参考文献】
[1]马和民,刘晓红.新编教育社会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08-17
[3]张力红.孔子德育思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岚岚(1995— ),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