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对门急诊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2020-06-22王琰
王 琰
(甘肃省人民医院 甘肃兰州 730000)
输液作为门急诊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其是指根据患者病情,将调配好的药物通过静脉滴注方式来输入患者体内,相对于口服药物而言,输液治疗是通过静脉给药,可维持疗效所需的药物恒定浓度,治疗效果更佳[1]。但是门急诊人流量大,环境较为嘈杂,护理人员工作负担较重,一旦在护理工作中出现问题,则会加剧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危险性,患者治疗效果也会受到直接影响,更是容易激发医疗纠纷事件,这对医院整体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为确保门急诊输液治疗安全性,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开展合理、科学的护理服务尤为重要[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份至2019年12月份在我院门急诊接受输液治疗的100例患者,将其纳入本次研究,根据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49.69±8.31)岁;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49.28±8.42)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且基线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普通护理。观察组:①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落实护理责任制,由主管护师负责每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输液相关知识、护患沟通技巧与优质护理理论。每月开展考核,对于考核不达标的护理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以提高护理人员总体工作水平。②优化门急诊环境,可适当放置暖贴、绿植等物品,同时,护理人员要每日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加强通风、消毒工作,设置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对于大声喧哗者应立刻上前制止,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输液环境。医生下达医嘱后,护理人员要严格检查医嘱内容,如存在问题,应立刻与医生沟通,待医生再次确认后,方可按照医嘱内容来调配药物。③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药物浓度与pH 值,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情况下,可与医生协商,适当降低药物浓度,以避免发生炎性反应。输液前,要做好相关药敏实验,病历信息核对无误后,尽量选择弹性大、直径较粗的静脉血管来进行输液,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如穿刺失败,应诚恳向患者致歉,并询问是否需要更换护理人员来对其进行穿刺。④穿刺成功后,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放置固定托垫,并调整适宜的输注速度,尽量采用患者、家属所能理解的沟通方式,来告知其输液期间的注意事项与擅自调整输注速度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加强巡视工作,密切关注患者神态、意识变化,以及穿刺部位有无出现异常情况,如果出现渗液、红肿等现象,应立刻停止输液,并告知医生。如药物刺激性较强,护理人员可采用喜辽妥涂抹在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以将药物刺激性进行缓解。
1.3 观察指标
拟定患者满意度问卷,满分100分,总分低于50为不满意,50-70分为一般,70分以上为满意,比较两组患者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P<0.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更高(P<0.05),详见表1。
?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门急诊广泛应用的治疗措施之一,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但是在输液治疗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3]。比如一些护理人员工作资历浅,操作能力较差,容易因多种因素导致穿刺失败,或在输液过程中发生药液外渗,这会对其穿刺部位造成严重损伤,甚至会出现组织坏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从而对医院日后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应加强门急诊护理工作,在保障患者整体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提高其对医院整体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优质护理是在加强普通护理的基础上,将护理责任制全面落实,转变以往的护理模式,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与存在的风险因素,来拟定护理流程,使整体护理流程更具系统性、多元性、严谨性,以在保障患者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提高其身心舒适感,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回归于正常生活与工作之中。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更高(P<0.05)。这说明,优质护理具有确切效果,将其应用在门急诊输液治疗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有最大程度防止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一系列风险事件,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促进良好护患关系形成。
综上,对门急诊输液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